所谓三曹,基于政治地位,指的是曹操、曹丕、曹叡,后来由于曹植的文学成就远胜过曹叡,因此就以曹植取代了曹叡。

历史上教子有方的故事(虎父无犬子的典范)(1)

曹操,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兼而合一的人物。他不仅能诗亦能文,尤其对乐府诗特别偏爱,现存曹操诗二十多首,全是乐府诗。除了五言诗和杂文诗,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四言诗。曹操的四言诗打破了汉代重骈偶和每隔八言要叶韵的常态,用韵也自由,最为可贵的是融入了时代的重要内容和个人独特的审美,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杰出的篇章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些隽永的佳句为后世之人叹为观止。

曹操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今存比较完整的和片段的加起来约有一百六十多篇,就体裁而言,几乎全是应用文,如上书、表、令、教、论、策、书信、祭文等,其中,令占的比重最大。内容方面主要涉及军事、政治和文教,仅少数几篇是有关治家的。这与他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曹操虽然在文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他忙于军政要务,无暇过多地顾及当时的文坛。当时比较有时间和文人接触的曹丕实际上成了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

历史上教子有方的故事(虎父无犬子的典范)(2)

曹丕是曹操次子,后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嗣位丞相、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国号魏,史称魏文帝。受父亲的熏染,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八岁就能作文。曹丕在执政方面,缺少曹操那样的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守成有余,开拓不足,反倒是在文化上的建树,相比之下相当突出。在建安文人中,他的诗赋文流传下来的数量仅次于曹植。诗歌创作的题材涉及游宴、军事征战以及游子、思妇的较多。他创作的《燕歌行》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也是七言诗成熟的标志。建安文坛重视赋的创作,曹丕赋的主要特点一是篇幅短小,全是小赋。二是内容的拓展,抒情,审美情趣突出。三是语言句式的多样与出新。对于散文曹丕也同样重视,他自己编辑了一部名为《典论》的论文集,并用素抄写送给孙权,又曾用纸抄写了一份给张昭,可见他对《典论》的重视。

历史上教子有方的故事(虎父无犬子的典范)(3)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子,是曹丕同母的弟弟。他四十一年的人生,波浪起伏,变化很大。曹植任纵狂放,不讲威仪,追求自由,不重法规,有侠士之气。他兴趣广泛,博学渊识,发爱好文史,长于思考和评说。由于曹植才华超众,又有雄心壮和仁爱慈孝之心。故深受曹操宠爱,认为在诸子当中,曹植“最可定大事”。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而曹植也有此意,但后来争太子之位失败了,二十九岁时,曹操去世,从此曹植步入了人生的后期。最终壮志难酬,抑郁寡欢,发疾而死。

曹植的诗歌讲究艺术,善用比兴,不管是通篇相比兴,还是片段用比兴,都做到了新颖而贴切,他的许多诗篇,结构紧凑,一气贯通。在重视诗歌的同时,更重视赋,称自己“余少而好赋”。他的赋特别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有“赋颂之宗,作者之师”的称赞。曹植在散文方面也多有创获,其中比较重要和多为后人认可的是他前期写的书信和后期写的表。曹植心存立言不朽的理念,具有传播意识,珍重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编过自己的文集和著述目录。

纵观曹氏父子三人,皆文韬武略,实为世间罕有,堪称“虎父无犬子”的典范。与“三曹”相比,后世的“三苏”也同样为世人所称道,所不同的是,“三苏”父子很有些屌丝逆袭的意味。

(感谢您的阅读和关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期待你的评论、点赞及转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