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象检查的正常值

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1~14.5),(单位:%)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正常血象值(血象检查的正常值)(1)

2、基本概念

所谓血象是指血液的一般检验(以往称为血常规检查bloodroutineexamination)的结果,是指对外周血中血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白细胞计数(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count,DC)。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还必须同时注意观察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有无异常;某些情况下还应注意有无寄生虫(如疟原虫,微丝蚴)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正常血象值(血象检查的正常值)(2)

3、基本判断

医生根据血象可以对一些疾病做出基本的判断。例如,白细胞数目增高常见于感染、应激(如手术、创伤等)、急慢性白血病等,如果同时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或数目增多,多是细菌性感染;白细胞减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症、骨髓纤维化等);嗜酸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过敏、自身免疫病和肿瘤,而嗜酸细胞减少常常是伤寒的表现。

男性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即可诊断为贫血,再结合其他指标可以判断贫血的性质。血小板是引起血液凝固的血细胞,其数目增多和减少对于诊断都很有价值。由于血细胞计数多是在自动化计数仪上进行的,不能判断血细胞形态,因此,有时必须结合血涂片检查来解读血象结果。

4、为什么要复检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原理虽有不同,但它的各种项目的阈值是人设定的,而且是固定的,可是病人血细胞变化是千姿百态,有部分细胞难以识别或认错干扰其它细胞计数,如有核红细胞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细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可影响血小板计数等。尤其是白细胞形态学分类与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有本质上的不同,三分类仅仅是根据细胞大小来分而己,即使先进的五分类也与形态学也有很大差异,又如中性粒细胞毒性病变、变异淋巴细胞、疟原虫等临床需要的指标无法显示;有的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也不能区分;各参数之间有时还存在互相干扰。总之,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仅仅是属于过筛而己,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镜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