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分封制的国家,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由天子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土地是十分有限是,稍微远一点的土地就只能完全分封给诸侯们进行管理,而诸侯们则在理论上臣服于天子的权威,定期前往首都朝请天子,形成了这样一套以“周礼”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春秋左传齐桓公(周礼崩溃齐桓公成霸主)(1)

然而,到了周幽王时代,烽火戏诸侯事件的出现,周朝的首都镐京被西北少数民族犬戎攻破,继任天子之位的周平王不敢去收复失地,而是直接放弃了整个关中平原,将首都向东迁徙到了相对安全一些的洛阳。自此,周王朝的直辖土地大大减少,可动员的军事力量也就无法震慑住他身边的那些诸侯了。

公元前707年,郑国国君郑庄公不去朝请天子, 天子周桓王御驾亲征郑国,结果反而被郑军击败,周桓王的肩部还中了一箭。

这一事件彻底打灭了周天子的权威,同时也开启了“臣子反叛君王”的时代开端。

在西周的周礼制度中,最为核心的观念有两个:一是君君臣臣,一是父父子子。

在西周社会,父亲对子女享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这是当时家庭赖以存在的基础;

然后,将这种概念扩展到君臣身上,就是当时国家之间的存在基础;

春秋左传齐桓公(周礼崩溃齐桓公成霸主)(2)

郑庄公反叛周桓王,而周桓王无力镇压,打碎了君君臣臣的概念,从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

公元前722年,鲁国的公子挥杀其君鲁隐公;

公元前719年,卫国的公子州吁杀其兄卫桓公;

公元前710年,宋国太宰华督杀其君宋殇公;

公元前626年,楚国太子商臣杀其父楚成王;

公元前599年,陈国司马夏徵舒杀其君陈灵公;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当一个社会制度的稳定基础被打破之后,所引发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思变,每个人的安全都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用孔子的话来新人,那便是——礼崩乐坏!

而就在中原地区的各路诸侯沉浸在礼崩乐坏,互相攻伐的游戏中时,来自外部的威胁正在悄然靠近:

公元前660年,居住在黄河以北的游牧民族,(当时的河北地区大部分都还处在游牧部落的控制下)大举南下,竟然一举灭亡了当时在诸侯中实力较为强大的卫国!

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在南方,被当时中原人称之为荆蛮的楚国,也一口气吞并了长江流域的十几个诸侯国,兵力强盛,对中原地区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春秋左传齐桓公(周礼崩溃齐桓公成霸主)(3)

南蛮北狄交相入侵,而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门却仍然沉浸在臣弑君,子弑父的权力游戏之中,每一个国家都感受到了巨大无比的威胁却又无力改变。此时此刻,所有人都渴望着有一个英雄人物能够从天而降,为他们带来和平,带来安全,带来新的秩序!

就在这万众瞩目之中,齐桓公出现了。

齐桓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物了,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他曾经在争夺皇位的时候被自己竞争对手的臣子管仲射了一箭,险些丧命,可在继位之后,他却没有追究那一箭之仇,而是任命管仲为国相,管仲掌权之后,修缮法令,改革税制,选贤任能,使得齐国国富兵强,实力大增。而有了强大的实力做后盾,齐桓公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称霸之路了。

齐桓公称霸路线的核心在于四个字:尊王攘夷!

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尊王”:

之前我们说过,礼崩乐坏的根源在于天子权势的衰微,而天子衰微的根源则在于国家实力下降,无法震慑住诸侯中的野心家。那么,假如有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前来帮助天子,弥补天子在实力方面的缺陷,从而震慑那些不服天子的野心家呢?

齐桓公就是这样的一个盟友!

公元前655年,天子周惠王想要更换自己的太子,齐桓公得知消息后,联合各路诸侯会盟,表示自己对现任太子的拥护,从而保住了太子的地位;

三年后,周惠王死,太子继位,为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当年对自己的支持,他派参加齐国和其他诸侯的会盟,并赐给赐齐桓公祭肉,抬高了齐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地位,而齐桓公也在大会中提出了从今以后各路诸侯必须尊礼于天子的要求。

春秋左传齐桓公(周礼崩溃齐桓公成霸主)(4)

这就好比如说,一个大家族里,族长年老体衰了,失去了劳动能力,他的儿孙们便不再把他当一回事,既不尊重他,也不给他饭吃(不上贡),是不是还打他几下,儿孙之间互相斗殴,老族长也无力制止。

这时候,众儿孙间最强壮有力的大哥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斥责众人,说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要尊重族长,孝敬老人家。其他人一来打不过大哥,二来这大哥说的也的确在理,于是便没人再敢欺负族长了。周天子和齐桓公的关系,就如同这样。

曾经空空如也的洛阳朝堂,如今再度站满了各国诸侯,他们纷纷向天子行礼、上贡,使得一度衰颓的天子权威似乎又再度兴盛了起来。心满意足的周天子感谢齐桓公的努力,派人赐予了他“伯”的称号。

这个伯的意思我简单解释一下。中国古代喜欢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给孩子起名,所以这个伯就是“大哥”、“兄长”的意思,而周天子一直都是以“诸侯之父”的身份自居的,所以赐齐桓公为“伯”,就等于是昭告天下,我是父亲,你是大哥,除我之外,属你最大。

除兄长一次外,伯这个字在中国古代还与霸主的霸是通假字,所以伯主又被成为霸主,于是齐桓公便从此便拥有了“春秋首霸”的地位。

不过啊,想要成为一个令人心悦诚服的霸主,光靠动嘴皮子是不行的,还得做些实事才行,而齐桓公所做的事实,便是在尊王的同时,又高举着“攘夷”的大旗:

公元前663,北方的燕国遭到山戎进攻,齐桓公不远千里前去增援,击败了山戎的入侵,使得天下诸侯大为感动;

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率军收复了卫国的土地,帮助已经亡国的卫国重新建立国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南下进犯的楚国,并通过外交谈判,让强大的楚国答应恢复对周天子的进贡。

春秋左传齐桓公(周礼崩溃齐桓公成霸主)(5)

这种种行动下来,齐桓公几乎解除了中原各国的南北地区的全部威胁,所有诸侯国都紧密团结在齐桓公的周围,“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曾经一度破碎的周礼制度,在齐桓公构建的霸主体制下被再度粘合了起来,这一时期,中原各诸侯国间都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安定的时光。

自此,齐桓公基本完成了他的一生壮举,后世三国时期的曹操曾经写诗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认为他是春秋五霸之中,功劳最大,成就最高的人物!

不过,齐桓公虽然成功团结了诸侯,尊崇了王室,可这一切的成就都完全依赖于他的个人努力,这就导致在他死后,如果齐国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话,这份脆弱的和平便极有可能被再度打破。

此外,齐桓公所构建的“霸主体制”,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觊觎之心,正所谓和尚摸的,我摸不得?齐国能当霸主,那其他国家就当不得这个霸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