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
以成虫和若虫咬伤幼苗的茎、叶和嫩梢,造成缺苗、断枝。食性甚广,能为害多种观赏植物。
[防治方法]
(1)灌水入虫道,迫使该虫向洞外爬出,然后捕杀;幼树树干倒扎松毛(松针)防该虫爬上树咬食枝叶。(2)用炒过的麦麸、米糠或碎花生壳拌敌百虫等杀虫剂制成毒饵,傍晚置于洞口或苗圃株行间,以诱杀成虫和若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近长方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央具一纵沟,其两侧各有一横向月牙状斑纹;雌虫体稍小,前翅网纹状,雄虫体较大,前翅皱纹,翅中央各有一个斜形大皱斑,斑后端有一椭圆形斑;后足腿节发达,胫节粗,具二列刺状突起,尾须长。卵长筒形,表面光滑,浅黄色,略弯曲,两端钝圆。若虫外形似成虫,但体色较淡,共7龄,4龄后显露翅芽。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洞中越冬。第二年春开始出土活动,6月中旬出现成虫,7〜8月交尾产卵盛期,卵期为15〜30天,8〜10月卵孵化,初孵若虫先食母虫所贮备食料,成长后才出洞分散,掘洞为居,白天深藏洞中,黄昏以后出洞觅食,咬食幼苗,或沿树干爬向枝梢,咬食皮层使枝条枯死,幼树甚受其害。11月中旬入土穴越冬。成虫喜欢晚间取食,若虫和成虫在松土中挖洞栖居,并常产卵于洞底部。秋、冬干旱温暖的年份往往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