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

雄安新区加快“显雏形、出形象”

雄安新区建设的新进展(雄安新区加快显雏形)(1)

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生态廊道一角(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建设的新进展(雄安新区加快显雏形)(2)

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项目建设现场(9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雄安新区设立5年多来,从“一纸规划”绘蓝图到“多点开花”抓实干,各方凝智聚力、不舍昼夜,繁忙的建设场景见证着雄安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2年是雄安新区“显雏形、出形象”、承接疏解落地见效的关键之年。目前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城市框架已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有力构建高效顺畅的新机制,为有序承接疏解项目落地打好基础。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

走进雄安新区启动区,塔吊林立之间,一栋栋建筑破土而出,城市雏形逐步显现。

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目的之一。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新区雏形展现的重任。

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企业总部区001号的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中国中化于去年5月在雄安新区注册,目前其总部大厦“001大厦”项目已开工建设。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1.41万平方米,规划建筑结构高度约150米,建筑方案秉承了启动区总体城市规划理念,采用了白洋淀“金芦苇”的设计理念,寓意生生不息,繁茂生长。

时任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此前在雄安新区考察时表示,作为首批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中化将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总部大厦项目建设和疏解相关工作,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化工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区集聚,全面深化产业、项目对接合作,为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贡献更多力量。

在启动区的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建设现场,1000余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雄安创新研究院院务委员、认知智能实验室主任黄向生介绍,雄安创新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将统筹中科院相关创新资源,在信息智能、资源与生态环境、生命健康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打造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铁十二局雄安创新研究院科技园区项目现场负责人高鑫介绍,项目于2021年12月开工,总用地面积6.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目前已进入地上结构主体与二次结构施工阶段,预计明年底达到竣工验收交付条件。

为助推疏解项目落地,雄安新区成立了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承接疏解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高校、医院、企业总部三个重点领域设立承接疏解专班。

同时,雄安新区健全“指挥部 管委会 工作专班 综合服务中心”疏解服务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协调服务机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丁进军表示,雄安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除中国中化外,中国星网集团和中国华能集团疏解央企总部也已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110余家。

城市框架全面拉开

加快“显雏形、出形象”

7月7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到位,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交启园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项目建设由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全面转入装饰装修阶段。

中交启园项目经理陈春革介绍,该项目是雄安新区启动区首批市场化项目之一,规划建设48栋住宅楼、1栋酒店及沿街商铺,周边规划有互联网产业园、大学园、金融园等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对推动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毗邻中交启园的是北京市援建“三校一院”项目中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及北京四中。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除人们后顾之忧,2019年9月,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正式开工。目前“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中,幼儿园、小学、中学项目全部建成交付,医院项目将于2023年年底竣工。

2019年是雄安新区从以规划为中心向以建设为中心的转换年,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一个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正逐渐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样板……

记者从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获悉,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谋划推进重点项目共240个,总投资80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逾4600亿元。2022年,雄安谋划推进总体建设项目322个。

8月19日,雄安新区举行第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位于启动区雄安国贸中心项目的集中开工活动现场,旌旗招展,鸣笛声声。

这批集中开工项目涵盖了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态建设项目。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此次开工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总投资125.75亿元,是集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办公、商业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雄安特色TOD项目。

去年年初,雄安新区锚定“显雏形、出形象”目标任务,提出了“五新”目标,即“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持续加力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重大项目和重点片区建设按下“快进键”,加快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

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路网组办公室,一张张城市路网图让人对新区四通八达的未来交通充满期待。目前,雄安高铁站建成投用,“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建成,新区内部骨干路网已初步形成连通雄安郊野公园、容城组团、雄县组团、高铁站片区、起步区、启动区的内外环骨干交通系统。

“密而不乱,繁复有序,条条路都是高品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雄安新区环城市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体系、生态廊道建设、雄安水系“四大体系”基本形成。

以“一张白纸”为起点的雄安,如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启动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雄东片区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正在全力加快实现显雏形出形象。

城市风貌逐步提升

打造蓝绿交织生态之城

秋天的白洋淀,淀清苇绿,鸥鸟翱翔。雄安新区设立5年来,华北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重现生机,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今年7月2日,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南部水域拍到一幅珍贵画面——一只青头潜鸭雌性成鸟带着4只雏鸟正在水面上凫水、觅食,怡然自得。

经中国青头潜鸭保护监测工作组组长丁长青等业内专家研讨确认,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共同“亮相”白洋淀,证明白洋淀湿地成为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如今,白洋淀水质已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白洋淀目前野生鸟类共计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

搬到容东新家的容城县平王村的王建军和老伴经常抱着外孙女来悦容公园游玩。“以前这里没多少景点,就是上白洋淀玩,现在容东新建公园多,环境好,大家都爱来。”

公园多了,是雄安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也是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理念的生动体现。

目前,雄安已经构建了大型郊野生态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让居民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

在启动区,中央绿谷项目雏形已经显现,正加快推进周边配套设施设计建设。中央绿谷和东部溪谷是启动区核心绿色空间,是生态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启动区优美生态环境的集中展现。

中央绿谷贯穿启动区南北,南接临淀湾区,未来其水系将与白洋淀相连,可供游船通航,既串联了南北不同功能的城市组团,也给城市平添灵气,呈现出多样的自然活力与多元的城市生活方式。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雄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生长之路。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秀美的起笔。

2017年11月,新区启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千年秀林”工程正式拉开大幕。如今,新区累计造林46.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3%。很多造林斑块从最初的光秃秃幼苗,已经成为郁郁葱葱的风景林。

如今的雄安,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日益秀美。由秀林、绿谷、淀湾组成的生态空间骨架,将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形成城淀相望、城绿相融、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

雄安,这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正向我们走来。

(参与采写:白明山、刘桃熊)(记者 王文华 张涛 高博)

来源: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