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尹文涛 图 | 付晓霞

“祥巴”,一个吉祥好听的名字,源于“木刻版画”的藏语音译,“藏族祥巴”即“藏族版画”。被译成“祥巴”的版画不同于西藏古老的传统版印,也不同于近现代新兴版画,是一部分民族艺术家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版画形式。其艺术特征是:以线刻为基础,以传统唐卡浓郁的色彩为主调,充分吸收藏族艺术中的符号和审美资源,注入当代画家的主观感受。从而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作品。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1)

由于木刻经版在西藏早期佛教宏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版印效果在藏区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爱戴。加之传统版印的宗教内容,使版画在藏族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高度,这也成为藏族艺术家难以割舍的民族情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主权的凸现,2004年新的艺术形式在阿坝州应运而生,取名为“藏族祥巴”,并以整体的面貌迅速推出。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2)

“祥巴”是在藏族传统版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首先是制版、刻线,然后用浓烈的矿物质颜色一遍遍刷到刻版上,再拓印到传统手工藏纸表面,反复上色、拓印后,一幅版画作品就出现了。早期西藏佛教经版印刷大都是单色的,印在布上或纸上,有经文、佛像、吉祥八宝图等。而祥巴把这些传统图案变成了彩色的画面,而且题材上大大的扩展了,加入了很多现代藏族人的生活场景。同时还增强了凹凸的装饰感有壁画的厚重美,装饰性加上色彩和肌理,大胆、率直的结合,在造型中追求原始生拙、古朴、斑驳的审美趣味。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3)

藏族祥巴的用纸是用产生高原雪域的狼毒草、沉香等为主要原料,经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的藏纸,具有防腐、防蛀、防潮的特性。艺术家们在印制作品时,往往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转经路上的故事》《宁静的日斯满都》等画面与藏纸特有的肌理、凹凸、深浅、厚薄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丰富了版画的形式,拓宽了版画的创作方法。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4)

祥巴创作主要采用产于雪域高原的天然矿物、植物颜料。矿物颜料都来自矿石晶体,可使画面产生光泽;而植物颜料则主要来自高原地区比较罕见的花、草、树,具有耐光、耐热的特点,色彩寿命很长。这些天然颜料色泽纯正,艳而不俗,久不褪色,增加了“藏族祥巴”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5)

藏族最让人羡慕的是追求当下艺术性的生活方式。从玛尼石刻到民间劳动打阿嘎无不显示着藏族独特的生活,玛尼石刻在藏族群众看来是修行和功德,而在外人看来还是一种艺术,藏族人的生活和艺术没有明确界限,他们总能以艺术性的方式来生活,讨论艺术也是在讨论生活。祥巴艺术明显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祥巴版画家扎西彭嵯,是一位活佛、若尔盖求吉寺堪布、为人严谨的僧人,在佛教五明学的修行中他把“藏族祥巴”作为工巧明学(五明中的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等),成为他修行的一部分,对藏传佛教和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和切身体悟,如作品《一尘不染》以圆熟的唐卡绘画基础为底蕴,带着虔诚的信念和对佛教的体悟刻印出了一幅幅引人深思的作品。以其烂熟于心的宗教题材,昭示出另一个神秘而圣洁的精神世界。

藏族石版画(有种版画叫藏族祥巴)(6)

“藏族祥巴”艺术相比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具有地方性色彩,重视技法表现,追求更加民族性和大众的审美趣味,在形势和内容上贴近民间和传统。一位看过祥巴艺术展的观众留言道:“藏族版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美感,是其最大的特色。祥巴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明显的地域特色和雅俗共赏的大众精神,而且这种对藏族版画的深化,突破传统版画的审美模式来表现乡土、描绘风情和诠释艺术的本性,也推动了当代中国版画的多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