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岸历经13年完成的160余万字长篇小说《子归城》,包括《古城驿》《根居地》《在天狼星下》《石刻千秋》四部。小说以家国情怀、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为主题,巧妙架接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刘天亮、林拐子等人的经历及家族命运为主线,以轻逸之法和元叙事方式,把中国东部和西部、当代和历史巧妙对接,把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与光怪陆离的当今世界无缝衔接,谱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壮丽诗篇。在还原和再现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人的精神衍变和心灵影像。小说有力地阐述了“一带一路”存在的客观历史,凸显了它对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家刘岸(奔流文化书单刘岸子归城)(1)

长篇小说《子归城》跨度百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栩栩如生。故事饱满,情节独特。语言灵动,充满张力。它以史诗般的笔触,书写了一个世纪的丝路画卷,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野心与自信,是一部“复杂而不可不读的人间奇书”。

作家刘岸(奔流文化书单刘岸子归城)(2)

《中国作家》主编、评论家程绍武认为长篇小说《子归城》有一种惊艳之感,该书是一部大手笔、大架构、大开大合,充满家国情怀、时代风云和历史沧桑感的大书。小说塑造和传递出一种“丝路精神”,即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坚持正义,守望相助,开放包容,爱国爱家。

文·图 | 奔流新闻记者 雷媛 刘小雷

创作谈:

▼▼▼

刘岸说《子归城》的创作

《子归城》是我的心血之作,这本书的创作动因,首先它与我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其次它与我的父系母系家族的历史有关。

我出生在一个离海很远的地方,18岁之前没见过大海,从少年时期主要是跟着外祖父学习书画,高考时考入军校,在部队守过边防,当过军队文化干部学校的文学教员,转业后在法院当法官,主要从事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和研究,后来到了兵团当文学期刊的编辑,又进入创作室当专业作家,再后来又做杂志的主编、社长,由于这个工作的变动,我的足迹也就踏遍了天山南北各个县市,其中我记得有一年跟中央电视台合作做一个大型的文艺类系列电视片,我面对西域36国的历史变迁兴亡,感慨万千,就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叫《湮》,小说当时写得太长了——八万字,就很难发表,没有合适的刊物,后来呢,八万字被剪缩成了四万字发表出来了,但是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热气腾腾的丰盈的馒头被弄成了一块压缩饼干,所以,就下决心要以《湮》为基础,写一部长篇,恰在这个时候,我作为人才被引进到了厦门,真正认识到了大海也触发了我的灵感,于是便开始了这个长篇小说《子归城》写作。

《子归城》写作历时13年,几乎耗尽了我的大部分创作心志和素材,小说由主副两条线构成,主线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写的主要的是我的父系和母系家族的传奇以及故事,我的祖父和外祖父就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刘天亮和诸葛白的生活原型,而其他的一些人物则是他们的朋友或者敌人,以及我孩提时代家里左邻右舍的家里的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而副线写的是当代自然,更多的写的是我的生活,环境也以厦泉漳,即我们闽南地区为主。

《子归城》跨度百年,人物过百,叙事密度大体量也大,又与“一带一路”有关,还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关,所以书在腰封上说这是一部复杂而不可不读的人间奇书,事实的确如此,这本书是有些复杂,对此我从创作伊始就有清醒的认识,而我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也没有去回避这种复杂性,相反我对小说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即文体的边缘、边界,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做了有些危险的或者说有点文学野心的探索和实验,虽然我力图让这本书好读好看,但其复杂性可能还是无法避免的,我知道这不讨巧,也不敢奢望会有很多的人去认真读它,但我还是怀着对文学的敬畏与真诚,以及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有的社会良知,固执地写了一部很想被大家研讨的书,现在这个时机到了。

精彩书摘

▼▼▼▼

引子

离海最远的地方

0

在古称西域的地方,有一条河横穿丝路北道,它后来消失了,这条河叫涅槃河。

1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这个人很重要。司马迁说他“凿空”西域。空,孔也。就是说他打通了当时东西方的交通孔道。这个亚欧大通道,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张骞揭了皇榜,奉旨西行,丝绸之路的时间原点开启。

他从长安出发,西安就成了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说张骞很重要。

2

那年,张骞逃离匈奴,穿过水草丰美的巴里坤草原后,身边只剩下了两个人:匈奴妻子和向导堂邑父。

一路向西。他们到了涅槃河畔。

那时候涅槃河还是一条荒山野岭中的无名河。水浅河宽,恣意漫延。

野渡无人亦无舟。

骞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的妻子估计连死的心都有了。

堂邑父善射。一路上就是靠他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他们才到了涅槃河畔。三天后,他射杀了一只白毛苍狼。

那是个苍狼的时代。

以苍狼为图腾的土著部落闻讯后,立刻前来问罪。

张骞只能苦口婆心、婆心苦口地解释:我们是来找乌孙王的。到此并无恶意,只有一颗和平善良的心。

张骞拄着一根榆木杆子,说服了一波又一波的问罪者。三天后,部落首领亲自出面了。他接受了堂邑父缴械的弓箭,又仔细地查看了张骞的符节, 认定了它不是武器后,下令:造独木舟,送客人过河。

这地方就是博望渡。

3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海禁。清初,顺治帝也下海禁令。据《“一带一路”国家风物志》记载:自明至清,历朝历代的皇帝都爱海禁。

可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刁民”却总偷着出海,屡禁不止。弄得皇帝们都很恼火。终于到了某个重要时刻,朝廷出了个有作为的皇帝。该皇帝看了福建总督的奏折后,说:他们不是爱出海得很吗?那就让他们到离海最远的地方去!看他们还怎么出海!

臣工们在盛赞过吾皇圣明之后,就日夜加班,用高斯投影,笛卡尔坐标以及中国古老的规、矩,在《万国图志》上连比带画,找到了一个全世界离海最远的地方:博望渡。

于是,八百户违反海禁令的流刑犯便踏上了西去的流放之旅……

传说,这八百户流刑犯到达博望渡时,恰巧与八百个违反了军令的追剿兵相遇。两伙人都是戴罪之身,一伙往前走是死,一伙往回退是死。大家彼此抱头痛哭后,就在博望渡边上建起了一座城,取名子归城。意思是说:我们活着是回不去了,但愿我们的子孙能回去。

4

我和我的祖辈都是子归城人的后裔。我们多数都没回去,就生活在一个叫紫泉子的地方。我们从小到大都喜欢听、喜欢说子归城里的故事……

相传,博望侯张骞说服苍狼部落,渡河而去后,他插在河滩上的那根榆木杆子就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榆树。此后,它的榆钱随风飘荡,根叶逐水而生。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就在大牧川形成了若干个榆树窝子……

博望渡曾经就是个绿荫遮天,密不透风的榆树窝子。

但后来,大牧川上的人越来越多,榆树就越来越少了。

听古城驿的老户儿说:当年他们的老先人建城时,张骞的那棵榆树还在,是棵歪脖子树。但博望渡已经没几棵大榆树了。

先有博望渡,后有古城驿。这是古城子人的老话。

有个传说没法考证,但子归城人都信。

说涅槃城有三个戍堡,拱卫着丝绸北路。西夏人想去阿力麻里吃苹果,就派了位将军带兵西征涅槃城,想要打通去霍尔果斯的通道。可涅槃城人顽强不从。仗打了半年,西夏将军才打下最后一个戍堡。当时,城门一开,西夏将军就闻到了浓浓的酒香。

西夏将军下令:让酒匠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出来说:酿酒得有锅。

西夏将军就下令:让铁匠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说:酿酒还得有木屉子。

西夏将军就下令:让木匠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说:酿酒得有灶。

西夏将军就下令:让泥瓦匠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说:酿酒还得有缸,有磨,有水火……

西夏将军说:啰唆!让工匠都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说:有了酒得有人买卖。

西夏将军就下令:那就让商人都出来,赦免不死。

酒匠还要说:酿酒得有粮。但看到西夏将军不耐烦了,一急,说成了:有人得吃粮。

结果西夏将军说了句:吃肉不是更好吗?就下了屠城令。

于是,活在子归城里最多的就是商人和工匠了。

传说,八百户佥妻流放涅槃河那年,塞外苍狼部反叛,朝廷派大军与之决战。苍狼王惨败,沿古丝路狂奔,遁入沙漠。大军班师回朝。

但有三千将士未获将令,孤军深入大漠,依然追剿不止。不幸的是就在他们正拟横穿大漠,直捣苍狼王老巢阿尔泰时,遭遇了黑风暴。苍狼王乘机反扑,三千将士被困破城子,有粮无水,焦渴难当。三千将士的统帅岳将军系岳飞第二十六代孙,下令军士掘地取水,深到十三丈时,水出。岳将军令军士以此水和泥糊城墙。苍狼王见状,知道城里已经挖出了水,遂率兵撤围,向北退出沙漠。

岳将军追击失利,只得原路返回。不料途中又遇大沙暴,全军九死一生,仅余八百人。风暴过后,岳将军葬身沙海,无影无踪。众军士哀恸之余,便将军中一根车辕木插入沙土中,以为碑记,怀念将军。然后,悲切切走出沙漠,与八百户佥妻相遇后,就共同筑建子归城,过起了屯垦戍边的世外光阴……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紫泉子的远处响起了哭泣般的呼啸声,它从黑暗里骤然逼近,挟着细腻的沙砾,从房顶上一掠而过,发出砂轮打磨你牙齿的声音。

一个孩子终于忍不住缩进了祖母的怀抱:“奶奶,风要把房顶揭掉吗?”

“不,风沙只是磨掉房子的一层皮。”

一个人被层层扒皮的想象,使孩子莫可名状的恐惧从此变得真实而具体。

多少年来,我常常会从床上无梦而醒,看着曙光从钟宅湾的海上随风而至,浸入我的寓所、我的身躯……曙光无论苍白还是殷红,都能驱散灰暗,晕出穹顶、四壁、家具,映出那个受惊的男孩——我看见他躺在北方的黑夜中,瞪着一双恐惧的眼睛,望着模糊不清的顶棚,直到天明、风息。

那男孩就是我,上个世纪的我。

上个世纪的我,躺在祖母的土炕上,倾听浩荡长风掠过屋顶的啸声,心胆俱裂。这种恐惧几乎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