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1)

中国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当前正值暑假旅游旺季,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徜徉于西湖苏堤之上,寻觅东坡寓惠足迹。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2)

“东坡到处有西湖,惠州西湖因东坡得名,也有苏堤、九曲桥和孤山,随处可见东坡的诗词题刻,弥漫着东坡的气息。”从东莞自驾前来的游客赵中奇告诉记者,在孤山脚下,东坡在惠州为民做好事的功绩,如助筑“两桥一堤”(苏堤、西新桥、东新桥)、推广水碓和秧马、纠正米贱伤农、施药治疫等,被刻于石碑之上,供过往行人瞻仰。

事实上,900多年前,东坡寓惠三载虽无实权,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实干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惠州经济、文化、旅游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并激励一代又一代惠州人砥砺前行,从此“天下不敢小惠州”。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3)

苏堤如带五千尺 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人们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惠州西湖这一汪碧水,让这座城市出落得更具秀气和灵气,不仅是城市绿肺和颜值担当,更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城市会客厅。

无论平常日子,还是每逢佳节,东坡发挥实干精神筹建、并因他得名的西湖苏堤游人不断。2022年春节七天假期,惠州西湖景区预约人数位居全省5A级旅游景区第二名,接待游客约46万人次。

“东坡虽然只在惠州停留了两年多的时间,却承载着他曲折甘苦的诗意人生。”从惠州的闹市区进入西湖,赵中奇从平湖门(东大门)开始观光。一座三层斗拱的朱色牌楼首先映入眼帘,上方题刻的“惠州西湖”四字大气磅礴,牌楼北面的“山水秀邃”取自东坡在《与曹子方书》中赞美惠州西湖的文句。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4)

惠州之美,首在西湖;而西湖之美,又以苏堤为首。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的苏堤,起于平湖门,止于狮山脚下,长数华里,堤中建有西新桥,诗云“苏堤如带五千尺”。有了苏堤,惠州西湖便有了文化积淀,有了灵魂。

苏堤两岸,垂柳依依,千百年来赞誉西湖的诗词刻于石碑之上,供过往行人细细品味。夜幕降临,西湖流光溢彩,美轮美奂。东坡的诗文以声光电的形式,闪现在苏堤的石板路上。抬头望西湖,低头读东坡,成为惠州独有的文化之美。

漫步苏堤,不管天气,无论时令,诗情画意随处皆是。900多年前,东坡被这幽深、曲折、秀丽之景所倾倒,白天夜里时常游览,曾撰文曰:“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叩罗浮道院,登逍遥堂,逮晓乃归。”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5)

苏堤尽头,泗州塔高耸入云。游人流连于塔下,欣赏波光塔影。东坡曾在《江月》诗中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玉塔微澜”成为惠州西湖古八景之一。

“置身西湖,踱步苏堤,驻足西新桥,遥望泗洲塔,访古怀远,遥想东坡先生的诗境与功业,他对当地百姓的仁爱情怀令人心潮跌宕。”赵中奇离开西湖时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其实,不仅是游客,每个惠州人都把西湖当作家中传世的珍宝,稍有空闲就来走走,无论如何玩味都意犹未尽、兴致不减。在市民李志平看来,西湖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游的,一步一景,处处有诗词,充满着历史风味。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6)

筹建“两桥一堤” 形成西湖水域新格局

惠州西湖之美,不仅在于素雅天成和幽深曲折的山水,更在于东坡对西湖的增色,尤其是苏堤和西新桥的筹建。

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谪居惠州期间,东坡大手笔经营西湖,筹建苏堤和西新桥,为西湖注入传颂千古的诗情画意。

惠州文史学者、惠州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介绍,年近六旬的东坡抵达惠州后,不仅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行踪也受到地方政府的监视和限制,很难有所作为。尽管仕途步入绝境,甚至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但东坡并未因此消沉,平日无事便四处走访,时刻关注人间疾苦,竭尽全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不知百年来,几人殒沙泥。”当时,惠州府城四面环水,又与归善县城隔江相望,老百姓涉水出行既不方便而且危险,经常有人溺水身亡。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7)

王启鹏介绍,东坡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筑堤建桥,以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经过实地调研,东坡提出修筑“两桥一堤”的建议,并拟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得到表兄程正辅(时任广南东路提刑)和惠州太守詹范的肯定和支持。

绍圣二年十月,“两桥一堤”工程同时开工,由栖禅院僧希固主持,先“筑进两岸”为堤,再用“坚若铁石”的石盐木在堤上建桥,取名西新桥。为筹集筑堤建桥的资金,东坡以身作则,带头捐赠了皇帝赏赐的犀带,还动员弟妇史氏捐出“黄金钱数千助施”。

在各方的努力下,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两桥一堤”落成。惠州父老乡亲奔走相告,在西村设宴庆祝。东坡在《东新桥》诗中用“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描述百姓欢欣鼓舞的场景,并写道:“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在王启鹏看来,东坡筹建“两桥一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为它们不仅沟通了惠州府城和县城的交通,方便人们出行,而且丰富了惠州西湖的景观层次,形成西湖水域新格局。

借助东坡对西湖景点的品题和诗文,惠州西湖开始名扬海内。正如清顺治年间的东莞进士尹源进在《重修平湖堤记》所云:“宋太守陈公偁,开六桥雄胜,剔全湖清翠。迨东坡点缀增润,布置大备。”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8)

“两桥一堤”中的东新桥位于西枝江与东江的交汇处,当时用40只小船连为20舫,建成后成为联结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的重要纽带,对推动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该浮桥在民国时被废,现改为钢筋混凝土桥。东坡纪念馆如今展陈着宋代时东新浮桥所用的铁链。

设计“自来水”工程 成首批历史治水名人

世人皆知苏东坡诗文书画自成高峰,却未必知晓他也是水利建设的行家里手。直到2019年,东坡被水利部评为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其治水专家的身份从此广为人知。

事实上,东坡仕途坎坷多舛,虽然没有成为一流的政治家,但却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实干家。寓惠期间,东坡大力推行水利事业,除了筹建“两桥一堤”,还为广州设计了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工程,留下为人称道的治水佳话。

当时,受海潮影响,广州江水苦咸,严重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城中时常发生瘟疫。绍圣三年(1096年),听闻广州城“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东坡根据治理杭州的经验,便向广州太守王敏仲写信提出,将离广州20公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通过竹管引入城中,解决饮水问题。

王敏仲听从东坡的建议,兴建了这一引水工程。考虑到工程的后续维护,东坡又提议“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绿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9)

这一工程解决了广州老百姓饮用苦咸水问题,使广州成为有史可证的中国最早拥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让广州人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了“自来水”。

如今,惠州西湖的南湖公园不仅矗立着东坡雕像,并还原了东坡为广州设计的“自来水”工程,广州博物馆也有东坡设计的“自来水”装置模型展出。

除了水利工程,东坡还在城建、农业、治病等方面改善革新,助推惠州地方建设,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实事。

王启鹏介绍,东坡见农民插秧辛苦,便根据经验和记载,仿制推广秧马;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建议建营房三间;目睹惠州缺医少药,便常蓄善药,施救贫病;发现江边郊野,到处都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便和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建造丛冢;建议推广水碓水磨,纠正米贱伤农,新居凿井方便四邻,举荐贤良,救民赈灾……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10)

在西湖孤山之下,有一座铜铸的秧马雕塑,居中者乃东坡先生,从左到右依次是骑秧马插秧的老农,手抓草药的村姑,双手举犀牛腰带的孩童,肩挑稻谷的农夫,还有田头的水碓,生动呈现了东坡先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动人故事。

桥东白鹤峰山上的东坡纪念馆内,“苏东坡寓惠事迹陈列”展区也充分展示了东坡勇于为义——“见义勇为敢为,而不顾其害”的功绩。

除了东坡纪念馆,漫步西湖,也可瞻仰东坡的功绩。西湖孤山脚下,东坡在惠州为民做好事的动人案例,或刻于石碑,或形于雕塑,令过往游人肃然起敬。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11)

惠民功业彪炳史册 实干精神注入城市肌理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充满创造精神的实干家来到蛮荒之地惠州,实乃上苍对这座城市的眷顾和青睐。这虽是东坡之大不幸,却是惠州之大幸。

谪居惠州期间,东坡时刻不忘对国家、对百姓的责任感,关心民间疾苦,竭尽全力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桩桩件件彰显大智慧。

事实上,东坡终其一生,在人间正道上坚定前行,秉持家国情怀和民本情结,居庙堂之高则胸怀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心系黎民,始终恪守实干笃行的政治理念和为民请命的价值操守。

在凤翔,东坡疏浚治理东湖,兴修君子亭、喜雨亭;在徐州,东坡组织抗洪抢险,修筑防洪长堤;在杭州,东坡救济灾民、创设医坊,兴修水利、治理西湖;在定州,东坡推广水稻技术,让当地百姓吃上大米……任职地方多年,东坡的基层政绩最为出色,也最能彰显他的实干精神。

亭子口灌区工程开发(惠风实干家东坡)(12)

王启鹏认为,与纯粹的文人相比,东坡在政治上的实干精神,为其传世作品、人格魅力增色不少。千百年来,东坡实干惠民的功绩彪炳史册,诗文流芳百世。其为政思想、人文理念和道德操行注入城市肌理,人与城相知相忆、相映生辉。

历经千年,东坡文化成为惠州传统文化长河里最重要的文化名片,当之无愧成为惠州最亮眼的城市文化IP,成为惠州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底气,鲜活于人们的心灵深处。东坡祠、东坡纪念馆、东坡公园、东坡亭、苏堤、朝云墓……这些“苏迹”成为世人纪念东坡、瞻仰东坡的文化载体。

作为东坡文化主干的东坡精神,以务实为基础,以实干为精髓,以乐观为保鲜剂,是东坡留给惠州人民的宝贵财富,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伟大征程中,历久弥新的东坡精神与实干兴邦的改革开放精神完美契合,让东坡精神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惠州人奋勇向前,为惠州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汇聚磅礴力量。

■专家声音

惠州东坡文化协会名誉会长王启鹏:

旷世奇才与实干精神让东坡享誉世界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有12位,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除了我们惠州人、中国人,连全世界人都喜爱和崇拜东坡,认为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东坡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不仅在于他的旷世奇才,更因为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基层实干家,任职地方官尽心尽力体察民情,处处彰显其根深蒂固的实干精神和民本情怀。

东坡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安置惠州期间,不得签署公事,有职无权。但东坡凭着一腔赤子之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人脉和声望,利用与表兄程正辅的亲戚关系,发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通过提建议或者亲力亲为等方式,为百姓修桥、引水、推广先进农具等,做了不少实事。

东坡文化在惠州传承千年不衰,塑造着城市气质和人文精神。其实干精神和民本情怀放到今天,依旧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广大从政者而言。

从政者应将东坡视为做官为人的楷模,一方面转变思想,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民意,方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民办实事。

【统筹】刘光明宝

【记者】糜朝霞

【摄影】王昌辉 梁维春

【作者】 糜朝霞;王昌辉;梁维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