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1)

长城

秦代之所以大修万里长城,并不是因为国力虚弱、秦军怯战、敌不过匈奴的强大,而是由于古代中原农业经济民族同北方游牧经济民族的不同所致。农业生产需要和平、统一、安定的环境,以利耕耘收获,发展经济和文化。而游牧民族则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处于向奴隶制转化阶段的匈奴,其统治集团富有侵扰性和掠夺性。中原以大军出击,匈奴则远走他遁;大军一撤,扰掠如故。正如汉人晁错所云:“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这就是自战国中期以来秦、赵、燕大修边地长城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2)

秦始皇

秦始皇深知自己军事力量强大,能够东灭六国,南平百越,“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一举击败匈奴。但是,击败匈奴却不能征服匈奴和占有匈奴,无法改变其生活条件、环境和习性,也无法根除其飘忽无定、出没无常的侵扰之患。正是从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出发,秦始皇才决定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从军事上给匈奴以严厉的打击,一方面大修万里长城,确保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从秦代的历史看,万里长城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秦始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3)

一是化短为长,巩固边防。秦军同匈奴军相比,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车、步、骑配合协同,长于大规模集团作战,但灵活性和机动性差,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较多,短于翻山越岭、长奔袭、分散作战,后勤保障亦十分困难。匈奴军同秦军相比则恰恰相反,没有严格的组织、训练,武器装备比较简单而落后,也没有多兵种的配合,但人人习于骑射,勇于战斗,长于奔驰突袭,“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因而能灵活机动,出没无常,分散作战,无须后勤保障。而短于攻城克坚,则是其一大弱点。正因为秦代边防有万里长城作屏障,使匈奴骑兵的活动受到限制,化长为短,难以轻易地出入边塞;而秦军则化短为长,守御有余。故终秦之世,未闻有匈奴犯境之大害,这和万里长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秦始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4)

二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蒙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匈奴,这固然要归因于秦军的强大和作战指导的正确,但和他第一阶段认真维修长城是密切相关的。秦匈奴界长至万里,倘无长城屏蔽,秦军处处分兵守卫,就难以集中兵力发动战略进攻;即使能发动进攻。匈奴也可以退此进彼。到处周旋和扰乱。正因为长城有效地巩固了边防,保障了秦军侧翼的安全,蒙恬才得以集中数十万大军,在主要战略方向上发动猛烈进攻,迅速取得胜利,一举收复河南,夺得阴山,给了匈奴以很大的打击。匈奴一则由于军事上吃了败仗,二则由于秦边处处有长城掩护,无隙可乘,遂被迫退往阴山以北。蒙恬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进而又第二阶段大修长城,因而巩固了自己的胜利。由此可见,万里长城不仅是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进攻、巩固胜利的重要手段。

秦始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长城(秦始皇为何大修长城)(5)

三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万里长城不仅保护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免遭匈奴之破坏,而且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代在长城沿线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12郡,有些郡的辖境远出长城之外。这些地区在长城的庇护之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土地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特别是河南地区和黄河沿岸,经秦始皇大批移民和设量44县之后,很快成为新的经济繁荣地区。

自秦代以后,万里长城为许多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所继承。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修缮和扩筑,规模越来越宏伟壮观,是我国军事筑城史上的奇迹之一,至今仍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