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演义小序

花木兰代父从征,以孝作忠,为国宣猷,实巾帼之英雄,闺阁之丈夫也。当兹女权聿兴时代,如花木兰之忠孝兼全,智勇足备,诚足为女界之模范,固宜考其事实,推本穷源,表而出之,以资则效。乃世之论花木兰者,或称之为北魏时人,或目之为突厥种族,即其世系乡里,亦难证明,殊为缺憾。本编依据唐书,分章演述,事皆有本,详悉无遗,绝非坊间印行之本所可比拟。阅者手此一编,非特茶余酒后,可以资谈助,且可藉以稽考典实,而增广见闻焉。

花木兰简介与典故(花木兰演义第一回)(1)

第一回 木兰山花弧祈嗣 高僧说法逢奇女

军有令,弗可违;堂有亲,弗可委。健儿生女请勿悲,为王前驱,代父荷戈,君看女却是门楣。在昔兵戈扰宇宙,旁午军书风雨骤。花家有女貌如花,弯弓抽矢停织绣。金印大如斗,奏凯慰白首,一身许国全亲两无负。嗟!彼株守户,老死牖,生生死死不出妇人手,腐草累累骨己朽。世无奇男子,雌木兰,谁其偶?

这首古乐府,是吴江文士杨苹园先生咏花木兰的。那花木兰的父亲,名弧字乘之,娶妻袁氏。花乘之的祖父,本是拓拔魏的支系,北魏扰乱中国,便移居河北,成家立业。到得隋朝炀帝,荒淫无道,天下叛乱,烟尘四起,又复转徙流离,迁居于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其时隋室已亡,群雄尽灭,唐太宗在位,任用贤良,文清武正,天下统一,已由丧乱时代而入于太平时代了。那花乘之本在军籍,当兵乱之时,也曾随征出战,立得细微军功,获到一个千户之职。现在时局清静,乘之和袁氏夫妻两口儿守着些田产,安享和平之福,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倒也过得十分舒服。但有一桩缺憾,夫妻同庚,年已近五十岁,膝下尚无子女,家中境况虽好,未免觉得晚境凄凉,老怀莫慰。袁氏更是望子心切,到处斋僧布施,拜佛烧香,虔求子嗣,总是毫无影响。

一日,乘之闲坐在家,与袁氏谈论道:前日我在镇上茶店里面,听人家说,离这里二十里远近,有一座木兰山,山上的神道很是灵验,竟是求福降福,求子得子,所以香火异常兴旺,远处的人都纷纷前来虔诚叩祷。前村上的朱家大嫂子,因为没有儿子,曾经拈香求祷,据人家说,已竟受了身孕。我们既然没有子女,何不前去求求山神老爷,或者果有灵感,得着一男半女,也可宽慰老怀。袁氏答道:正是呀,朱家大嫂子,我前日亲自遇见他,果然怀了孕了。他向我说,木兰山的山神真真灵得很,自从到山求祷回来,就身怀孕。你说这事奇不奇呢?乘之点点头道:既是你亲见他已竟怀孕,这事是千真万确的了。明天我备下香烛,亲自前去求告山神便了。袁氏道:既要敬香,必须秉心虔诚,方能感动佛天,暗中保佑,岂是冒昧得的。你明天且莫前去,先要斋戒沐浴,办一片至诚之心,方才可以感动神明。乘之道:所言有理。我从明天起斋戒了,然后去敬香求子。到了次日,花乘之果去剃头沐浴,参戒了三日,前往木兰山阴烧香祷告。谁知祷了三年,并无应验。乘之绝不懈怠,又到木兰山之阳通诚祷求。又接连求了两年,袁氏方才怀孕。到了十月满足,居然生下一女。

当那女儿生产之夕,乘之梦见玄帝召他前去,对他说道:上帝以世运衰替久矣,现在唐代初兴,欲遣真仙下界,建立奇功,以大忠大孝感动世人。敕旨遍谕诸仙,诸仙均不答应。盖以红尘浩劫,在在可畏,故不愿下降尘凡。当时木兰山神也在班中,想到尘世之事,不觉浩叹一声。上帝因他这声叹息,已动凡情,便命他下凡历劫,降生汝家。生产之后,宜善为抚育,庶乎不昧本因,仙道可望也。说罢,手捧一儿,授于乘之。乘之跪而接受,一惊而醒,是夜即生此女。乘之知是木兰山神降世,虽转女胎,必有一番作为,恐其迷失本性,有负玄帝托梦之意,遂取名为木兰,好使他大来顾名思义,不忘因果的意思。

却说花乘之自从生了这个女儿,心下不胜欢喜,与袁氏好生抚养,真个看是掌上之珠,心头之气一般。那木兰更生长得眉目如画,玉雪可爱。到了六七岁上,乘之夫妇因为没有儿子,便把他当作男儿看待,也不穿耳缠脚,一般的从师读书。木兰聪明非凡,六岁入学读书,读到九岁,已将经书读毕,开笔作文。并且还有一桩奇处,是生性好武,膂力过人,每于读书之暇,便舞刀弄枪,射箭骑马,习练拳脚。花乘之本有一身武艺,见木兰喜欢学习,就将各种工夫一一指授,加以木兰随性之所近,又复尽心练习,竟是一学便会,一会便精,所以年纪虽小,已学成文武全才了。木兰在家读书习武,暂按不提。

单说西陵县双龙镇有一观音寺,寺中一僧名叫醉月,门下徒弟有五六十人。这醉月长老谨守清规,日率弟子春耕秋种,竟成巨富。一日,醉月长老谓诸弟子道:吾自出家以来,只知道苦念弥陀,究竟不知弥陀二字,出于何处。今闻大悟山有一丧吾和尙,通玄达妙,见性明心,趁着四月八日佛祖寿诞之期,吾欲请丧吾下山,到寺说法,讲解经义,也不枉出家一场。众徒弟齐声应道:惟师命是听。

醉月长老带了两个徒弟,行了七十多里,到了大悟山。上得顶来,见白鹤啣花,猿猴献果,香清味淡,别是一番世界。看见山门,早有两个和尚前来相迎,与醉月师徒相揖而入。进了客堂,彼此合十。醉月细说来意,那和尚摇头道:我家师傅,自上山来二十余年,并未下山。即山上名家巨族前来进香,概不迎送,岂肯到你寺中说法?醉月道:你家大和尚既通禅理,自然慈悲度世。况我请去说法,是阐扬佛敎,代天宣化,比不得是俗家往来一派虚名,全无实际。烦二位大师领我进去,见了大和尚,料不推却。二位和尙遂引醉月入方丈,见了丧吾。醉月倒身下拜,丧吾连忙扶起,分宾主而坐。醉月具道来意,丧吾欣然答道:久闻你观音寺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兰山耸翠于面前,柏巃横枕于背后,砂环水转,松茂竹苞,为西陵第一名境,乃高士托足之所,良缘广聚之乡。吾心向往,已非一日。今大师既来相约,切愿拜在下风,平生之愿足矣。

醉月见丧吾应允,喜形于色道:吾师慈悲度世,真乃天人之师也。到了次日,丧吾引醉月参佛既毕,吩咐徒弟好生看守山门,下山望观音寺而来。醉月使众僧各各参见,十分恭敬,自不必说。住了数日,双龙镇上人人知道观音寺请了一位高僧,于四月八日升座说法,老老小小都来听讲。到了四月八日,丧吾出示贴在山门外,书道:

大悟山丧吾和尚告禀诸位檀越:大护法僧中年出家,资性愚昧,德不自量,辱升禅座,于本月八日,宣说吾佛陈言古典,有污聪听,抱愧良多。自辰至巳,请善男到经堂听讲;自午至未,请善女到经堂讲经。庶男女有分,清规不越。谨白。

却说双龙镇及四方善士,都知丧吾是个有名高僧。到了初八日,士女如云,毕集山门之外。辰牌时候,寺内钟鼓齐鸣,笙箫迭奏,一阵阵香风扑鼻,一双双白鹤旋旛。停了一会,又是磬声响亮,听者尘怀顿尽,善意萌兴。众僧簇拥丧吾参佛升座,头戴五佛冠,身穿大红裂裟,足踏云鞋。两旁僧众又金鼓大振,箫管齐鸣。须臾,金住鼓停,那大和尚高声吟道:无生父母,净土家乡,生我没我,空作昂藏,认取归路兮莫旁徨。和尚吟毕,众寂无哗,僧俗人等无一个上前参问。那大和尚又吟道:未生我兮谁为主?既生我兮主为谁?大道不明空费力,水中明月自修持。丧吾吟罢,左右僧士无人敢应,一个个形如木偶。只见人众中走出一个小学生,头带青巾,身穿蓝衫,年纪不过八九岁,步至禅座下,合掌对那大和尚答出几句话来。

要知这小学生是谁,说些什么,下文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