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的一种独特叫法,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它与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开始的农业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综合经营本质上很相似,只是缘起的背景条件、历史作用、具体形式等存在着差别。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系统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
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农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农业分工与协作原理来分析,农业生产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成因之一,从实践经验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专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由农业生产专业化带动形成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农产品商品基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整体
2.企业规模化
农业生产专业化的效率是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因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农产品的批量生产、加工、销售奠定条件。
企业规模化虽然包含有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的农户和企业其生产要素的组成比例要匹配,要避免或减少某种生产要素的不足或浪费,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规模化生产
3.经营一体化
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在实践中有不同形式的经营一体化,例如,产销一体化、产加销一体化和资产经营一体化。
产供加销一体化增加效益
4.服务社会化
它一般表现为通过合同稳定内部一系列非市场安排,而且无论是公司还是合作社,都在使农业服务向规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即将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服务统一起来,形成综合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者一般只从事一项或几项农业生产作业,而其他工作均由综合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使得农业的微观和宏观效益都得到了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探索阶段(1984—1989年)
第二阶段,农业产业化示范带动、推广阶段(1990—1995)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阶段(1996—目前)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政府对农业产业化予以大力的支持和保护。
2001年7月,农业部、国家计委等9部委(局)联合发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经国家资格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
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有农业产业化组织66000多个,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3000多亿元,销售收入5900亿元,利税总额709亿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共带动农户59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平均每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9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