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2)

★这里有代代相传的“蒙古马精神”;

★这里有“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

★这里坚持“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

★这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这里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里就是内蒙古。

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两个打造”决策部署。2021年呼伦贝尔日报推出《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系列报道的基础上,即日起,将联合内蒙古兄弟盟市报业同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合打造、全面展示“三千孤儿内蒙”这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3)

▲1960年移入儿童劳动计划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4)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1961年关于移入儿童工作的补充请示

一段共和国往事

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和饥荒,席卷了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严重营养不良。

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5)

▲乌兰夫看望生活在草原上的上海孤儿 (1961年)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的乌兰夫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各盟市、各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衣、食、住以及医疗保育人员等。对于这次孤儿移入,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目的地。

随后,在国家的协调下,大量孩子登上了前往内蒙古的火车。

新华社曾发消息,1960年至1963年,上海、江苏等地先后有近3000名营养不良的孤儿被送往内蒙古草原,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从此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6)

▲三千孤儿入内蒙资料图

当时的内蒙古,虽然也经受着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但内蒙古各族群众主动担起这份国家责任。年迈的额吉(蒙古语,意为母亲)、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长途跋涉,争先恐后前来收养这些孤儿。

一次大爱壮举

接到任务后,内蒙古拨专款、建育婴院、招保育员,搭小床、小桌子、给孩子做衣服,粮食部门提供细粮······养育的过程中不仅是各部门的齐心协力,更是各民族的同心同德。

孩子们年龄都很小,在经过长期舟车劳顿之后,很多孩子出现水土不服,病倒了。为救助这些生病的孩子,内蒙古出动了整个自治区的医疗力量。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7)

▲三千孤儿入内蒙资料图

这些“国家的孩子”到达内蒙古各盟市后,先被收留在医院里,经过严格的体检、治疗后,再送进各盟市育婴院休养。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接收孩子的各盟市迅速招收、训练了一批18岁至40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女性,作为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的保育员。

据不完全统计

1960年至1963年

➤呼伦贝尔盟共接收300多名孩子。

➤巴彦淖尔盟接收了80多名孩子。

➤锡林郭勒盟组派了70多人先后到上海、常州两地接来了800多名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各盟市也相继接收了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孤儿们。

这些“国家的孩子”被草原人民领回家中,从此他们有了父母家人的关爱,草原母亲待他们如亲生一般,投入大量精力细心教导。孩子们在温暖中慢慢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并尽己所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曲民族团结赞歌

对民族、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一直是情之所牵。2019年9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自己没有儿女、却养育了28名“国家的孩子”的“草原额吉”都贵玛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8)

▲28名“国家的孩子”的“草原额吉”都贵玛

2021年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

历经一甲子的岁月

史海钩沉

这段北方草原上

动人的民族团结往事

因此更为外界关注

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报纷纷组成采访组,记者多方联系积极寻找线索,下牧区、进毡房,深入了解“国家的孩子”的日常生活,坐下来倾听那段如歌往事,与他们聊家常,谈成长,一起见证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沧桑巨变。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9)

▲敖德巴拉登上《内蒙古画报》封面

敖德巴拉,鄂温克族牧民高力根和蒙古族妻子南吉勒玛收养的“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能讲汉语、蒙古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她成了这片土地上牧民的朋友,谁有困难都喜欢找她讲一讲。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0)

▲孟更其其格和老伴恩和特古斯高兴地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

1960年7月的一天,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热闹的那达慕大会上,穿着节日盛装的蒙古族牧民们欢聚一堂,家住川井苏木白同嘎查的牧民达·金巴和色布勒特意挑选了这个吉祥的日子,满心欢喜地从乌拉特中旗卫生院领走了4岁的小女娃,还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孟更其其格,蒙古语意为“银花”,额吉色布勒希望她能像草原上的花儿一样美丽。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1)

▲付玉合与父亲合影

“不要把我父母写成养父母,在我心中,他们就是我的父母。”付玉合对记者说。1961年3月17日,锡林浩特市的付贵、唐淑珍夫妇到锡林郭勒盟保育院,领回家一个又黑又瘦眼神怯怯的小男孩。从此,这个小男孩有了“付玉合”这个名字,也有了爱他的父母。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2)

▲付玉合及妻儿合影

时光从青青草原流淌而过

任凭风吹雨打

厚重的历史印迹

不会被消磨

牧马扬鞭,风雨无阻

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

就能克服各种磨难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3)

▲2010年5月2日,内蒙古“国家的孩子”在上海世博园种下长青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这些“国家的孩子”

在草原阿爸阿妈的哺育下

长大成人

在不同的岗位上

奉献青春热血

书写了各自的精彩人生

更见证了各民族守望相助

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草原上开得馥郁芬芳

民族团结赞歌唱得越发悠扬

勿忘历史这些历史你都忘记了吗(这段历史佳话代代流传)(14)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官方微信


记者:王亚男

主编:张梁诚 责编:马海文

监审:李金田

监制:付惺

总监制:张晓琦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