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颜回这句话,大家都能很熟悉“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生命状态如同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言:清贫、洁白、朴素,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史记第五十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史记第五十课(史记第16课颜回君子之仁)

史记第五十课

谈到颜回这句话,大家都能很熟悉“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生命状态如同革命烈士方志敏所言:清贫、洁白、朴素。

颜回31岁就离开了人世。他短暂的一生,没有显赫的功名加身,没有传世的著作等身,甚至刚开始在孔子门下求学时,因为反应木讷大家怀疑他是不是有些愚笨。但就是这样一位弟子,却得到了孔子诸多至高评价。孔子称颜回为仁,后世尊称复圣(亚圣)。颜回做到了什么,以致被孔子称赞为仁?说到仁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当仁不让。

但究竟什么才是仁呢?颜回也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老师孔子,这也引发了师徒二人一段经典的对话。

颜回问:老师,请问什么叫做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能刻掉自己心中的小我,让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都合于礼就是仁啦!孔子继续说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都会称赞我们仁。为仁由己而有仁乎哉!然而,想做到仁要回到自己身上,难道还能向外求靠别人吗?颜回还有困惑,于是继续追问:请问老师,拥有仁具体有什么路径?孔子回答的这句话,我们可能也都很熟悉。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对那些不合于礼的事不看、不听、不说也不做。听完老师教诲颜回恭恭敬敬答道:弟子虽然不聪明,还没有太明白,但会照老师的教诲去做。

接下来颜回就按照孔子的教诲边践行边体证,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从孔子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中,我们大概找到了答案“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其间而已。颜回的心中能长久的不离开仁,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

颜回怎么用功的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手脚。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去做,颜回是做到了。问题是颜回是怎样做到的呢?不妨想一想,虽然做到了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但假如别人看不见的内心世界是杂念纷飞的话,还能称为仁吗?从下面三个小故事当中,可以感受到颜回是如何用功的。

第一个功夫、慎独。一天,孔子弟子中有人丢了东西,平常衣着简朴、生活不那么富裕的颜回就成了大家怀疑的对象。这时候,有人就想出了一个点子在颜回每天必经的路上,放一块金子来考验他。颜回一出门,就看到了门口地上那块黄澄澄的金子。看到的一瞬间,他马上四处喊道:这是谁的金子?当然肯定没有人应答。这时沿河往前又靠近一点就看到金子旁边有一个竹简,上面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没有迟疑,拿起竹简在背面也写下了几个字“外财不发命穷人”。写完就把竹简放回到金子旁边,坦然离开啦!

颜回这一系列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同学看得清清楚楚,这下子不仅消除了心里对颜回的误解,而且对颜回的品质非常敬佩。

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是颜回看到金子那一瞬间,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看到竹简上的字,我们的念头又是什么?起心动念上没有对不义之财的贪恋,外在才能呈现那份坦然。这就是慎独的功夫,起心动念间没有不好的念头,无愧于心,言语行为才能坦坦荡荡。

第二个功夫、反省。《论语》里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这样一句评价:“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从来不对我的话提反对意见,看起来笨笨的。但当他离开我而单独生活不在我面前时,却会默默地对着我说的话去进行自我反省。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过失,结果不但是懂了我的意思,才能更进一步发挥我的意见。由此看来,颜回并不笨啊!有了这个反省的功夫做底子,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二过。面对自己的过错,不逃避,也不会怪罪别人,同时自己以后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栽倒两次。

我们看孔子还对颜回叮嘱过这么一句话“为仁由己而有仁乎哉”。求归根结底就是回到自身,常常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不好的念头,找到背后的错误知见,才能在源头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第三个功夫、立志。在《孟子》里还记录了颜回讲过的这样一句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颜回是?再说,舜是什么?舜是人呀!我是什么?也是人呀,有作为的人。应当像舜那样啊!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真切的体会到,颜回的志向是成为舜那样的圣人。

龙场悟道后,阳明先生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篇中谈到“以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好学的背后,是高远坚定志向的牵引,盖众生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颜回立志成为舜那样的圣人,立志青年颜回才能好学不倦。听闻孔子教诲,始终能做到不懈怠。

回到颜回的提问。实际仁的路径是什么?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归根结底,其源全是我们这颗心。想去看,想去听,想要说,想要动,因此越是接近心的本体状态,就越接近于仁,仁原本就在我们心中。求仁的方法就是在心上不断地去除小我。

结合颜回的三个功夫,我们总结出求仁功夫的三个要点:

慎独、反省、励志

无论从哪一个抓手切入下功夫,都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于仁。孔子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们朝着仁的方向不断在心上用功,去除小我,仁就会被开发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