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是什么意思

——红尘迷不了我的眼小肖原创

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天下最高明的人【太上】,老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不知有之】;次之的统治者,(能够做到让)百姓亲近他、赞扬他【其次,亲而誉之】;再其次的统治者,(能够做到)让百姓害怕他【其次,畏之】;再其次的统治者,老百姓会恨他、骂他、反抗他【其次,侮之】。(如果统治者)言而无信(朝令夕改),就无法获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为高明的统治者治理国家顺其自然,很少乱施政令【悠兮,其贵言】。所以天下大治,在百姓看来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会说“我们本该就这样啊!”【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不知有之】通常认为,典型的无为而治出现在西汉。也就是刘邦、吕后掌国的那一段时间。汉朝立国至吕后掌政这段时间,汉朝出了4个很有意思的人:萧何、吕后、曹参、刘盈。这4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正事不干,名声稀烂”。

天地人皆用之什么意思(不知有之是什么意思)(1)

萧何,虽说功劳甚大,但天下无人不知他是个大贪巨贪;萧何的贪名盖过了功绩。当然,就像老子所说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萧何正是借助贪名才打消了刘邦的戒备,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越是声名狼藉越安全,萧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吕后,吕后最出名的能耐是宫斗,刘邦手下的大将、功臣、亲人几乎被吕后杀了个干净;刘邦后宫里的那些女人,被吕后收拾得惨不忍睹,长得越好看,死得越难看。把个后宫整得跟老妖的食人洞府似地。吕后因此骂名永驻。

曹参,出了名的酒鬼,出了名的嫉贤妒能。但凡在曹相国府上任职的官员,谁想干事他就免谁的职、谁提建议他就掌谁的嘴。当然,也有不少老朋友劝曹参干点正经事儿,但是,曹参就一句话:只管喝酒,不谈国事。嗜酒、妒贤、不谈国事,上下五千年,可能没有一个相国像曹参这么“没溜”。

刘盈,西汉第二任皇帝。作为一代皇帝,但凡有人跟他奏报国事,刘盈张口就是那句话:“小心曹相国掌你的嘴!”

哈哈,你想吧,一个太后、一个皇帝、二相国,一个比一个“没溜”,这国家还不得散架了?其实不然,吕后掌政期间,虽不能说四海无事,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即便是从大周朝立国那会儿算起,八百多年来,要说国泰民安,西汉之初这段时期绝对算得上黄金时代。

有个成语叫作萧规曹随,其实还有一句话叫作刘规吕随。曹参、吕后都是无为而治的高手。

刘盈在位7年,好些个西汉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头顶上还有这么一号皇帝。说起来,汉惠帝刘盈之所以能将“无为”演绎到如此境界,与吕后、曹参不无关系。刘盈问曹参:“身为相国,你咋能整天喝酒,不干正事呢?”

曹参说:“你说我跟萧何比,谁的能耐大?”

刘盈如实道:“萧相国的能耐更大一些。”

曹参笑道:“那不就得了吗?萧相国能耐比我大,治国手段比我高明。现在,照抄照搬萧相国的政策就能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难不成我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非得要把天下搞得怨声载道吗?”

曹参听出了刘盈来看他的言外之意,刘盈自然也听出了曹参的弦外之音。于是二人相视,哈哈一笑,喝了个酩酊大醉。

曹参的意思是说:我不如萧何,你呢不如你爹、也不如你妈。你呀,想开点吧,太后因袭先帝之治、我依照萧何之策,国家政治清明、百姓休养生息,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何必划蛇添足,给天下添乱呢。

提起吕后,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就是血腥残酷的宫斗。可是,吕后为什么喜欢宫斗呢?其实,随便找本历史书翻翻就知道,被吕后收拾的,几乎都是企图借助后宫途径干涉国家大政的人。总结春秋、战国的乱局,吕后以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大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官员弄权、二是后宫干政。从沛县打游击,到登朝坐天下,吕后对曹参的人品和治国水平是太清楚了,尤其是曹参在齐国辅佐刘肥的实际表现,让吕后觉得,天下交给曹参绝对没问题;她只需要管理好后宫,确保后宫女人不作妖,大汉天下便可无虞。所以呢,不管你是王爷家的闺女,还是将军家里的千金,只要敢在后宫整事儿,搞拉帮结派那一套,吕后是发现一个弄死一个,能整多惨就整多惨。官员不弄权——有弄权想法的都被曹参辞退了、后宫作妖——稍有迹象就被吕后给弄死了,大汉天下于是大治。

可惜,像吕后这么强势而又明白事儿的太后太少了,后世之人又学不来她的个性,以致西汉、东汉均亡于妃、宦之手

所以,要说【太上,不知有之】的话,这四位都是可以排得上号的。你只看到了人家的“瞎搞”,却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这就叫“不知有之”。

天地人皆用之什么意思(不知有之是什么意思)(2)

【其次,亲而誉之】获得天下人的亲近和赞誉不是好事儿吗?为什么老子说这是“其次”呢?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第2章中就讲过这个问题:“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人之所以亲近、赞誉,那是因为有“不亲近”“不赞誉”的存在。因此,“亲而誉之”在反映美的同时,也反映了不美。老子之所以说亲而誉之为“其次”,正是因为有“不美”的存在。如果有人说:“领导是个好领导,下边的干部忒不是东西!”你说这是夸你呢,还是骂你呢?说好听点是说你领导力、影响力不行;说不好听的你就是个瞎眼废物,放任手下干部胡作非为。这不是视而不见,任由干部祸害人吗?

既如此,为什么百姓还要“亲而誉之”呢?上层各唱各的调,百姓只好见谁说谁好——因为,虽说两边都不是人,但是两边都得罪不起嘛。长此以往,国家非得出大问题不可。所以,老子把亲而誉之列为其次。

从这个意义上讲,别人骂你的时候你要小心,别人恭维你的时候你更要小心。因为骂你的人未必骂得都对,但是,恭维你的人一定憋着坏呢——在它们心中,你就是个吹捧几句便会供人驱使的傻帽儿。

我说你好,你就以为也是好人;我说你坏,你就以为我也是坏人。这是人性啊,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运用吧。

【其次,畏之】当权者是需要有一点威仪的。但是,作为一代皇帝,如果让人怕得要死,那就危险了。十六国时前秦第三任皇帝苻生该算是最令人“畏之”的皇帝了——比周厉王还神经。一者“剥人面皮,使之歌舞”。据《资治通鉴》记载,苻生喜欢将活人的面皮活剥下来,而后让他们在大殿上跳舞给群臣看。

二者“弯弓露刃”、“锤钳锯凿,备置左右”。就是说苻生上朝,喜欢带弓挎刀,把铁锤、火盆、锯子、凿子摆在朝廷上,看谁不顺眼就顺手给谁来一下子,杀人跟玩儿似的。即位不久,就杀了公卿大臣以及宫女奴仆达五百多人,被“截胫、拉胁、锯项、刳胎者,比比有之”。有一次苻生宴请群臣,令尚书辛牢招呼大家喝酒,酒过三巡,苻生见群臣还不醉倒,便弯弓搭箭,一箭将辛牢当场射死——劝酒都不行要你何用。射死一个辛辛苦苦、跑前跑后的干部跟射兔子似地。

三者苻生经常“遣宫人与男子裸交于殿前”,以寻求刺激。这就不用解释了。四者“逼令为非礼”。就是说,苻生在路上碰到一对亲兄妹,突然就来了“想法”,强迫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交配,兄妹二人不从,便怒而杀之,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五者“凿顶于朝”。左光禄大夫强平仗着胆子劝谏苻生“缓刑崇德”,苻生“凿其顶而杀之”。苻生的行为令人恐惧到了什么程度呢?金紫光禄大夫牛夷,就因为苻生一句话:“你是不是嫌官小啊?”结果吓得牛夷当场自杀。

民畏苻生甚于虎狼,结果苻生只当了两年皇帝便被他的堂弟苻坚“杀而自立”。所以说,做人呐,别总想着让别人怕你;人对恐惧的东西向来是除之而后快的,强迫别人怕你其实跟作死差不了多少。

天地人皆用之什么意思(不知有之是什么意思)(3)

【其次,侮之】杀害父亲、霸占小妈、灭杀亲哥哥满门、强令宫中女子穿开裆裤,隋炀帝杨广算是挨骂挺活该的。杨广在位14年,期间,天下怨声载道、动荡不止、群雄并起。杨广最后死在了表兄弟李渊的手中。所以说,人呐,我行我素往往不是好事儿。现在有些年轻人说:“随便他们骂,骂又不疼不痒”。其实,别人骂你只是开始,你自毁自绝才是结局。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总有一天会众叛亲离,走头无路。人,是要有点荣耻观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你对别人没信用,就别指望着别人对你讲信用。这世上的人呐,谁都不比谁傻多少,你以为占了点小便宜别人看不出来?那你就太蠢了。别人不是看不出来,只是想通过小小的试探来看清你这个人,如果连这种雕虫小技都看不出来,还自以为聪明,那这智商谁会跟你真心做朋友。失信一次,误己一生。这就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菜根谭》曰:“为恶者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恶事也好、善事也罢,做了就做了,那都是过去式,大可不必念念挂怀。佛家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最要紧的是做好当下。很多事情啊,你说你有多坏,别人未必信你;你说你有多好,别人也未必信你;用时下流行的话讲,说自己好跟说自己坏都一个样,都是“做作”。你自己想想吧,“做作”这个词真是挺难听地。既如此,又何必多费口舌讨人侧目呢?所以老子告诫我们要【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便你做了很多事情,百姓该不买帐的还是不买你的帐——我本来就这样,凭什么说是你的帮忙?你帮我们什么了?真逗!

这也再次说明,老子为什么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做就做了,别总指望别人说好——就那智商,未必知道你为他们做了什么。弄不好,别人随便挑拨几句,他还会骂你,这玩意儿你往哪说理去?所以,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不毁不誉,是最好的结果。

我是红尘迷不了我的眼小肖,敬请关注交流,多提宝贵意见。

天地人皆用之什么意思(不知有之是什么意思)(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