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5年,一名15岁的少年考进了斯图加特市的文科中学,他的名字叫黑格尔,是税务局书记官的儿子。黑格尔的学习成绩优良,很喜欢读“闲书”,常跑到图书馆去涉猎美学、语言学、史学、神学以及哲学方面的书籍。在大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且枯燥无聊的“平庸少年”,即使他读过许多书,也不见得聪慧过人,倒像是个书呆子。老师曾送给他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集》,并且在上面颇为幽默地题词说“你现在还读不懂”。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平庸少年”在年近四旬时,居然变成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的一个附释中说:

“黑格尔是我的老师,自认为已经和这位著名思想家决裂的那些自作聪明的模仿者们的废话,我感到简直是可笑的。但是,我敢于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我的老师,剥去他的辩证法的神秘外壳,从而在本质上改变它,如此等等。”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曾被人们捧作绝对真理,不久又被当成一个笑话,他本人也从哲学之神的地位跌落下来,成了一条“死狗”。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是非辩证的,许多人连一本黑格尔的书都没读过,就妄下定论,更是非客观的。由于黑格尔的哲学过于晦涩,对普通人来说显得不够友好,因此我们主要介绍他的生平,这样多少会使本文有些趣味。

哲学家们对黑格尔的评价(哲学家黑格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1)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

哲学史上最深邃的寝室

1788年,黑格尔中学毕业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他对大学生活里的骑马和击剑都不感兴趣,只喜欢把时间花在书本上,同学们都寻他开心,称他为“老头儿”。他在神学院有一个室友,名叫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生前默默无闻,他死后将近一百多年才被海德格尔发掘,使后人知道了这名诗人的价值。

大学的第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黑格尔深受鼓舞,参加了学校里的一个政治俱乐部,与同学们传阅、分享法国的报纸,并讨论德国的命运。他在纪念册上写下“反对暴君!”“自由万岁!”“卢梭万岁!”等口号。他在俱乐部里还认识了一个少年天才,名叫谢林。谢林把《马赛曲》翻译成了德文,为此被公爵请去“喝茶”。当公爵问他是否就是那首“强盗歌”的译者时,他居然满不在乎地回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黑格尔对这名学弟大为赞赏,彼此建立起了友谊。1790年,谢林搬进来,与黑格尔、荷尔德林同住一间寝室,成为图宾根神学院的三剑客。后来谢林又参加了一个专门研究康德哲学的团体,而黑格尔却对此不闻不问,那时的他对哲学还没有多少兴趣。

哲学家们对黑格尔的评价(哲学家黑格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2)

黑格尔、荷尔德林与谢林

四处漂泊的家庭教师

1793年,黑格尔终于大学毕业,但他并不想从事宗教事务,没有选择当牧师。大概是因为受了法国大革命和卢梭思想的影响,他前往瑞士伯尔尼游历,最终给一名贵族的三个孩子当家庭教师。

闲暇之余,他会借阅主人家的藏书,也正是这时候,他才大量阅读哲学书籍。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著作尤其受到他的重视,在给谢林的信中说:

“我期待康德体系及其圆满成就在德国引起一场革命。”

那时的黑格尔还没有独到的见解,当谢林请他谈谈自己的看法时,他说:“我在这方面仅仅是个学徒......我的作业不值一谈......”他所写的也只是一些关于神学的稿件,而且一直没有发表出来,这些文章大多是攻击教会的。

1796年,黑格尔对于远离亲友、久滞异邦的环境越来越感到不自在,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介绍工作,以便回到德国去。直到10月,荷尔德林才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法兰克福有个商人在招家庭教师,待遇十分丰厚,建议他去试试。

次年,黑格尔便回到故乡,开始了第二份家庭教师的工作。这时候的荷尔德林忙于谈恋爱,而年仅23岁的谢林已经受聘为耶拿大学的编外教授,成为大学生们的偶像了。只有黑格尔依然寄人篱下,在默默地教学与读书。

三十岁那年,父亲给他留下了三千多古尔盾的遗产。他终于辞去家庭教师的职位,带着这笔钱到耶拿去,希望捐个教授来做,登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讲坛。黑格尔在给谢林的信中说:

“我不能满足开始于人类低级需要的科学教育,我必须攀登科学的高峰。”

与谢林分道扬镳

耶拿是当时德国的精神与文化中心。席勒与费希特都曾在耶拿大学任教过,谢林在当地成为教授后,更加吸引黑格尔前往。虽然年纪比谢林大五岁,但黑格尔一直信服于这位老同学。他到耶拿之后,就与谢林住在一起,并且成功拜会了歌德

在缴纳必需的款项后,黑格尔获得了参与授课资格的答辩机会,他写了一篇《论行星轨道》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他也像谢林一样,批判康德的思想,但文中已经隐含着二人的分歧。获得讲师资格后,黑格尔受到谢林的邀请,一起在课余主编《哲学评论杂志》。两人的思想倾向并不同,但由于谢林要结婚而且离开了耶拿大学,所以他们还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黑格尔在耶拿大学当讲师并不算成功,第一个学期时,只有11名学生报名听他的课,直到他离开,班里人数始终没有超过30人。不过这些学生的质量非常高,都很信服老师的学说。黑格尔讲课从不迁就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涉及简单明了的事物时,他声音很低沉,似乎认为这些不值一提;而一讲到本质性的问题,他的嗓门就会变得很高,双目也炯炯有神。当有学生说要到维尔兹堡去时,他便说那儿有一个他的朋友,名叫谢林,接着就向大家分析“朋友”这个范畴的各种含义。

黑格尔经常陷入沉思,有一次上课,他心不在焉地提前了一个小时来到教室,翻开讲义就是喋喋不休,导致本该上课的奥古斯蒂教授只能站在门口,不知如何是好。

久而久之,黑格尔在耶拿大学逐渐感到不自在。许多学生不理解他,称他为“木头人”;学校领导又跟他过不去,始终不给他转正。更要命的是——他讲课没有工资!在尝到编外教师的辛酸之后,他给歌德写了封信,流露出去意。歌德为他争取了一百塔拉的年薪,但是这点可怜的收入解决不了生活问题,黑格尔不得不考虑另外赚点稿费。于是他与书商联系,开始出版《精神现象学》。双方约定先付给黑格尔一半的稿酬,等书稿全部写完并寄到时,再付清款项。

没想到当时发生了普法战争,拿破仑侵入耶拿,邮局关门停业了。一群法国士兵冲进黑格尔的家里,把一切都洗劫一空。黑格尔只能把《精神现象学》的手稿塞进衣袋,逃到难民营去。他在人群中偶遇了拿破仑,后来回忆说:

“我看见拿破仑皇帝——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

虽然法军抢劫了他,但他却依然希望法国人取得胜利,因为这样才能摧毁德国那令人厌恶的专制制度。在法军退出后,黑格尔成功将《精神现象学》寄出,得到了全部稿费,歌德与其他朋友也给他送去了一些钱,帮他度过了危机。

《精神现象学》标志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诞生,这本书使他与歌德一度不快,后来才逐渐和解。而对于谢林,便只有决裂了。1807年,黑格尔给谢林寄去自己的作品,双方的思想分歧正式公开化。谢林在回信的末尾写道:

“但愿我还值得继续做您的真正的朋友。”

从此,两人就不再联络。次年黑格尔也离开了耶拿,这时他已经37岁。

哲学家们对黑格尔的评价(哲学家黑格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3)

因缺乏教学经验,黑格尔在耶拿大学任教失败

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离开大学讲坛后,黑格尔短暂做了报纸的编辑工作,因受不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以及低薪酬的待遇,他很快又离开了这个行业。在朋友的帮助下,谋得新开设的纽伦堡文科中学的校长一职,虽然全校只有30名学生,但他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八年。他负责讲授哲学与宗教,有时候还做代课老师,能教希腊文和拉丁文,甚至是高等数学,大家都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和教学才能——当然,他的年薪依然是可怜的一千古尔盾,比当编辑时还低。

41岁那年,黑格尔结了婚,著作也变得越来越高产。次年就出版了代表作《逻辑学》,这本书从纯粹存在出发,一直上升到绝对精神;在“本质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的关键在于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后来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思维,说他的哲学是向往西方而贬抑东方,过于强调差异,就像节肢类的昆虫一样,从有、无到变易、从质、量到尺度,一节扣着一节,只有连续、没有并列,而站在顶端的“上帝”就是“绝对”。

黑格尔依然渴望重返大学讲坛,但每次求职都是徒劳无功。1816年,在以降低薪酬为代价的前提下,他终于谋得海德堡大学正教授一职,开始讲授《哲学科学全书》。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小逻辑》,第二部分为《自然哲学》,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这本书第一次体现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貌,《小逻辑》更是学习黑格尔辩证法的最佳材料。

1817年底,由于教学的成功以及著作的影响力,黑格尔收到了柏林大学的邀请函,次年便动身前往柏林任教,在那里一直住到离世。

在柏林时期,黑格尔的政治观点已偏向保守,对拿破仑的同情逐渐消退,并且开始担任普鲁士官方代言人的角色来,成为普鲁士王朝的爱国者。他的辩证法也有了许多实证的成分,在这期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获得更高的声誉,也受到同行的攻击。

1820年叔本华来到柏林大学,他骂谢林是吹牛大王、黑格尔是江湖骗子,说:

“黑格尔哲学中间,最明确的东西莫过于它的这个意图,即通过奴颜婢膝和正统观念以博取王侯们的好感。”

为此,黑格尔还与叔本华发生了舌战,但他仍签字同意后者在柏林大学教书。由于黑格尔在学生中拥有着超高的人气,在众人的抵制之下,叔本华只得负气离开了柏林大学。

哲学家们对黑格尔的评价(哲学家黑格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4)

叔本华曾与黑格尔就“动物性官能”展开辩论

从1822年开始,黑格尔讲课的内容为世界历史,在他死后讲义编成了《历史哲学》。这本书为普鲁士唱颂歌,认为世界精神先后抛弃了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等,最终来到了日耳曼民族的普鲁士王国,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这种唯心史观为民族主义的自大,并扬弃出唯物史观。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黑格尔又接连讲授了哲学史、美学和宗教哲学,死后由学生们整理出版。其中《哲学史讲演录》通过哲学史的外壳来描绘思辨哲学的发展历程,认为前代哲学家的思想最终汇集发展成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因为黑格尔不了解东方哲学,所以他干脆说中国与印度没有哲学,孔子的东西不值一提;赫拉克利特的鼎盛年明明在芝诺之前,他却赫拉克利特排在芝诺的后面,因为他认为哲学史就是精神的发展历史,赫拉克利特的精神要比芝诺完善些;他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唯物倾向表示厌恶,被列宁嘲笑为“像后母对待继子那样”;他还吹捧亚里士多德的唯心论而贬斥其二元论和唯物论的方面等等。

1829年,黑格尔去波门旅行,与谢林在卡尔斯浴场不期而遇,双方冰释前嫌,共住了五天,重温旧日情谊。但是,在黑格尔死后,谢林又继续攻击他,为此恩格斯专门写了《谢林与启示》来捍卫黑格尔。

1831年,黑格尔荣获国家奖,得到当局的信任,他的哲学也成了普鲁士的官方哲学。这年夏天,霍乱在柏林猖獗一时,黑格尔正着手再版《逻辑学》,只写完了一篇前言。11月13日,他忽然感到胃痛,夜里睡不着觉,第二天连床都起不来。在医生诊治过后,下午三点他便安详地入睡,直到五点才离开人世——那天正是莱布尼茨逝世115周年纪念日,一代哲学家,就这样走完了现实平淡而精神丰富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