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许多吉林市市民在日常交谈中,常会说出一些特殊的数字,如江北吉化公司的染料厂被叫做101,化肥厂叫102,电石厂叫103,有机合成厂叫104;哈达湾的碳素厂叫201,铁合金厂叫71。此外,说到250,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榆树沟的炼油厂;说到524,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江北机械厂;说到5704,大家马上会联想到双吉的飞机维修工厂;说到21制材厂,大家则会想到江湾路建材市场一带……这些数字是那些工厂曾经的代号,也是口语中指向性的地域代称。

尽管用数字序号代替工厂正式名称的时代早已过去,可在吉林市却仍有个别以数字番号为名的单位,例如至今楼顶仍悬有465医院字牌的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以及越山路上的联勤保障部队965医院。同时,在许多市民的记忆深处,都还记得五十多年前的吉林市,曾有过另外一所带有番号的著名部队医院。

1946年8月,一所被称为“华中军区第八医院”的战地医院在江苏省成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该医院曾随人民军队转战山东等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9月,这所医院奉命进驻吉林市,选择南京街北段路东侧原日本女高校舍为院址,设床位500张,负责收治朝鲜战场转送下来的志愿军伤病员,“为当时吉林市比较完整、正规的驻军医院”(《吉林市军事志》)。

作为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的大后方,当年的吉林市有许多归属部队的后方医院,除南京街上的这所医院以外,市区内及舒兰、蛟河等处也设有规模不等的后方医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这些医院大多分散移驻各地,大多没能留在吉林市,南京街上的军医院却一直留驻吉林市。1954年,该医院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9医院。当年,这所医院不仅为驻吉部队的军人提供医疗服务,也面向社会接诊。凭借精湛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209医院为吉林市市民留下良好的印象。时至今日,许多在这所医院看过病的市民回忆这所医院时,表情和话语中,仍不时流露出感念和钦敬。

然而在1970年10月,209医院却被整建制调动,移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关于调动原因,目前尚未查找到明确的记述,只是在坊间听说过一些猜测。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六十年代那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中,209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队对市区“人民内部矛盾”介入太深,于是经某位大首长决断,终将这所医院调往牡丹江。

五十多年前,209医院的调动是一种特殊的“对调”。就在209医院调出前,一所原驻扎在延吉的军队医院已先行调入吉林市,这所医院就是市民们非常熟悉的222医院。据相关史志记载:222医院的前身为山东滨海军区后方医院,1949年3月奉命由华东军区卫生部第十三军医院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卫生部第六野战医院。1950年9月,进驻蛟河县,担负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伤病员收治任务。1954年,医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预备医院。1955年5月,移驻延吉市。1958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2医院。1970年9月28日,222医院迁入吉林市,用以替补209医院迁出后出现的部队医疗服务空缺。

迁入吉林市的222医院并没有继续使用209医院旧址,而是选址当时略显僻静的城市西北侧杨家岭下(当时医院门前还只是一条弯曲的土山路,1975年时,土路被裁弯取直,修成砂石路面,曾命名人民大路,现为越山路)。医院编制358人,床位300张,是沈阳军区后勤部第一分部的中心医院(现改称联勤保障部队965医院)。

就在209医院迁出吉林市之前,曾抽调一部分人员,于1970年10月,配合沈阳军区后勤部直属机关、222医院等单位抽调人员,在吉林空军航校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八野战医院(1972年迁往黑龙江穆棱县),该院编制269人,床位300张(另,当时吉林地区还有465医院,以及由陆军第九医院演变而来、驻磐石县的221医院)。

209医院迁出后,原有主体建筑被改建为部队招待所,通过几张拍摄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照片,尚可管窥209医院曾经的样子。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后,当209医院这个单位名称已经让很多吉林市市民感到陌生时,南京街北侧医院旧址也早已被改建成居民小区。于是这篇209与222两所医院在吉林市切换的文章,便如同找不到锚点的航船,只能在虚幻的回忆洪流中,略显遗憾地打转……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吉林军队医院历史:

建军节,介绍一下前身为部队医院的吉林市465医院沿革

70年代吉林省延边大案故事(五十多年前吉林市的)(1)

70年代吉林省延边大案故事(五十多年前吉林市的)(2)

70年代吉林省延边大案故事(五十多年前吉林市的)(3)

以上三图为吉林209医院旧貌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