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悟论之三十 好导向与坏导向

陵西子张

什么是三个层次的认知(读语悟论之三十)(1)

孔子被后世尊称为素王,就是无冕之王的意思。更有人说,天下只有一家半,其中孔性占一家,皇帝占半家。因为孔家贵为帝师,其地位不可替代。谁家做皇帝,都得拜孔子。而皇帝是轮流做,所以,那个姓氏也不能占全。

《论语》“为政”篇第十九节、第二十节,是孔子教导国君和大臣如何治理国家的论述。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深知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决策,都对整个国家和臣民产生极大的影响。鲁哀公也想当个称职的好国君。他就向孔子咨询,如何做才能让民众悦服。孔子应对说。这里用的是对曰,因为孔子是回答的国君的垂询。树立正确的典范纠正那些错误的东西,民众就诚服。树立错误的典型纠正正确的做法。民众就不会服从。那么,什么是好的典范,什么又是错误的典型呢,这是要用是否合乎礼制去判断的。孔子的看法,用之于当代,也是有实际意义的。 古代的国家权利,完全操之于国君之手。现代判断带有法律和道德评价的权利,在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时有直接的体现。比如,南京某法院处理的老人跌倒受伤案,对应不应当帮扶意外受伤的老人,敢不敢帮,法律和司法机关如何评判此类行为,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又如,对正当防卫是持从严的条件,或是持从宽的条件,又引发了一场大辩论。这些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处理得好,百姓拍手称赞,处理失误,对社会正能量有很大的抑制和抵消。这是国家意志力的体现,是举枉错诸直,或是举直错诸枉的大事。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论断和告诫,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什么是三个层次的认知(读语悟论之三十)(2)

鲁哀公是站在国君的高度咨询制定国策的问题。季康子作为鲁国的相宰,他咨询的是如何行政的问题。他想培养鲁国的民众养成对上尊敬忠诚的品格,而且用劝的方式。“劝”与“教”是有区别的两种方式。“教”是普及性的教育,方式温和,针对大众,没有特指。而“劝”则是在“教?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带有半强制性的行为。孔子是肯定季康子的想法的。他直接与季康子探讨的是如何才能实现敬忠的目标。他说;欲让下对上敬,上级首先自己要庄重。欲提倡对国君忠诚,先要提倡在家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而且还要树立道德模范。教大家去学习,如果教育以后,有的人仍然不敬不忠。再采取”劝“的方法,去实行劝化。

从以上的子曰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治理国家的全才高人,他能站在立法的高度指导国君如何以善政御国。也能从具体的行政手段上如何推行教化治国。

可惜,他郁郁不得志,他的治国理念没有在鲁国得到推行。

什么是三个层次的认知(读语悟论之三十)(3)

2022、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