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一网友发文吐槽称,领导发布群公告要求员工下班前将手机电量消耗截图私发检查,网友评论称“无语至极”“离大谱”,“比装监控还可怕”,据爆料人介绍称公司效益近期不好,才开始这样管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让刷视频玩游戏。也有同事反对过这样大吵一架,其他人不敢这样,怕领导不待见自己。

公司效益不好,开始管理“摸鱼”,企业管理者反摸鱼的出发点可以理解。将手机电量截图,作为评断“摸鱼”的标准,显然不大得当。先不说不同的手机型号、不同的使用习惯都会导致用电消耗不同,手机电量本身即是带有鲜明个人特点的隐私信息。员工正常手机使用需求也被误认为是“摸鱼”的一部分。电量自然就成为了工作压力和自我焦虑,截图框住了交截图的每个人。

第一次用ipad摸鱼(电量截图查摸鱼)(1)

先不说这是否能带来管理的正反馈,这样下来只会加深员工与管理层乃至整个企业的疏离和不信任感,反而让员工失去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即便每个手机电量截图都是满格,多了些形式主义加班和形式主义电量,真的会有益于效率提升吗?

不止电量截图。近些年,关于职场“摸鱼”,我们并不陌生。“摸鱼”来自浑水摸鱼,表示“不专心,偷偷做别的事”。在职场上,“摸鱼”是效率的“反义词”。苦摸鱼久矣的企业管理者,也在反摸鱼之路不断摸索新的奖罚办法。公司想要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要求员工尽职尽责地完成岗位职责,这无可厚非。一般行使用人单位监管权,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单位和员工都能理解。

要求员工下班发手机电量截图,如此诡异行为现实中也并不鲜见。比如,之前爆出的某公司根据非工作流量的使用处罚员工;员工的搜索记录、聊天记录被监测等等。

抛开具体的个案,类似行为每次都能引发广泛讨论,是因为把员工置于隐私透明的位置,且效果多为隔靴搔痒。作为强势的一方,公司若利用权力或技术手段将监测渗透到私人领域,则会加剧工作氛围中的恐慌情绪。

第一次用ipad摸鱼(电量截图查摸鱼)(2)

企业想要解决员工的“摸鱼”问题,首先还要合理合法。在一个岗位确认之初,企业和员工其实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份工作的最大强度在哪,哪些时刻可以稍微松弛下。而企业一些明显超出合理限度的规定,反而加大了员工内耗和对立的情绪。这其中的一些隐形代价,不只是所监测的工作效率能简单置换的。凡事过犹不及,不切实际、不留余地的标准反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企业还需掌握好管理的“度”。这个“度”包括工作强度的松弛有度,也包括企业管理中的分寸感。企业应当最大程度地规范和保护劳动者的隐私权,考虑工作的实际强度与效率要求,以人性化的激励代替机械化的监控,明确管辖的边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

当管理者被“摸鱼”现象所“支配”时,不妨检视下企业内部的人员分配、岗位设置、激励机制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个合理的机制体制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信任感都会自然增加。当员工一些合理的个性和需求都被企业所尊重,又处在良性的竞争中,企业管理者也自然不会被摸鱼问题所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