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写的小说《谎言游戏》改编成了电视剧《十日游戏》主要是妹妹吸毒死了,姐姐不知道妹妹吸毒以为是自己杀死的,父亲为了掩盖事实,计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剧情真的很有吸引力,从两个角度切入,这是以前电视剧没有用过的拍摄手法,就是两个时间线同时进行,我只在《镇魂街》里看到过这样的讲述手法,但是这样两条线同时进行显得更加的好看,与其说是电视剧不如说是两部电影的集合,因为这是爱奇艺出的第二部十二集的电视剧,上一部是《余欢水》。

脑洞很大很大,甚至你看的时候需要按下暂停键去想一想,怎么回事去想想这个镜头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并且导演一开始就把观众往错误的方向诱导(我是看到结局才知道的)。其实没看结局之前我也想过凶手是谁,但是结果是没有凶手,并没有人杀害她,而且女主的真名字直到倒数第二节才揭晓。甚至我们看到的前十集都是假的女主身份。

上一部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是《解忧杂货铺》也是很好看。我发现自己虽然不喜欢看小说吧,但是却喜欢看这种推理的小说。并且小说给你一种很真实的感觉,虽然事实上是假的,可是事件的发生,人们做出的反应是那么的符合逻辑和人性。以至于我都会认为那是真的事件,就像发生在我 身边一样。

十日游戏里面其实最吸引人的其实不是男主和女主感情线而是女主的爸爸,导演似乎刻画的很模糊一会像一个好人,一会又像一个坏人,我很喜欢这种角色,但是最后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明明可以选择向警察寻求帮助但是最后却和那个贩毒分子同归于尽。但未遂,身中数刀,不救而亡。

这就有点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设定,其实看到别人那么好的小说你自己心里是很羡慕的。一个好的作品就像自己养育的孩子一样。没有那个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而自豪的。

甚至一个吸引人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更何况是引发别人思考的呢?有时候这种推理类的电视剧就像是在和你玩脑筋急转弯,但是大家都厌倦了那种爱情的狗血剧,这种题材可能也是一股清流,虽然吧这部电视剧也有点商业电视剧的成分,但是大部分还是没有走那种狗血的爱情的故事线。

我看豆瓣上关于《谎言游戏》的评论,大部分都在说这部小说让你跟好的了解人性。人性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与其说是人性不如说是别人的心里。让我们看到了别人心里的多样性。尤其是在犯罪的时候,当你面对极大的压力和面对人性的恶的时候,当你知道自己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你应该想想自己该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是哪个父亲我们会做什么选择,有时候事情是没有答案的,甚至是做不出决定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是没有上帝视角,你只能盲选,选错了可能代价很大,也可能很小。多数时候还是很大的相较于短短的几十年的人生。

结尾是男主和女主都没有犯罪,但都判了有期徒刑一年。坏人也绳之于法。如果按照这个结尾男主和女主出狱之后一定会很幸福的呆在一起,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如果导演想拍五十多集的电视剧的话。

一个好的作品其实就像吃了一道好菜一样,吃完之后你还会回味因为这个过程给你留了太多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你看完很久之后你还会不禁想起来那个细节是啥。《十日》这里面的细节不下数十个,包括一些人物的对话就是最后结局的关键,真的很佩服编剧的人物的构建的能力,这个也是一个好故事。

上次感觉很真实的就是读余华的小说,那时候余华还没有现在那么火,去年的时候看年度作家榜单有他,应该赚了不少钱,差不多和那些流量作者一个地位了。我是一口气看完他的那两部著名的小说的,以至于我分不清《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有《兄弟》那个分辨度高一点。

许和活这两部小说似乎给人的第一感觉都是惨如果从故事的角度去看的话,是真的惨,那时候看淡的第一感觉就是我还那么幸福的活着真好,我的生活环境真好。看他的书的确会给你极大的幸福感,因为你发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人比你还要惨,运气还要差。

许三观卖血记最后的结局是他的两个儿子都结婚盖房子了,那一刻自己的心里真的是暖暖的,但是跳出小说看一看,房子和吃上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啥呢?

但是我看小说从来不看第二遍自己也不会显得没事的时候去读一读,大部分都是关于经济,心里还有就是一些人关于自己思考的书籍,这样的书我会看第二遍,甚至是很多遍。因为这些书会对于一些事情的阐述相对来说更加的明白一些,虽然需要读几遍或者只有自己做了才可以知道,但这些内容相较于小说来说可以给你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价值。或者说是人生观。

就像吴军在见识里面说的那样子。聪明人会吸引聪明人,也只有聪明的女生欣赏聪明的女生。我很认同这句话,可能他也是深有体会吧,就是即使一个很漂亮的女生你会发现有时候也不是所有的漂亮的女生最后的爱情都是很好的爱情,因为她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会因为选择太多做出了一些迷惑的行为。吴军原话,你会感觉很有意思,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居然教我一个年轻人谈恋爱,他懂吗?他可能不懂,甚至我估计他的大学生活可能在别人看来是很无聊的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却又显得很有价值。他的建议你可以不听但是我也以为认为说的很有道理。

挑选书也像一个谈恋爱的过程。"懂得都懂"你对书说:"我喜欢你"

书说:"你先把我翻开看看"

然后一些人不喜欢他无聊的内容,就没有选择那本书,但是你能够证明那本书是没有价值的吗?

价值的定义不是有多少人喜欢,而是取决于你的深度。

或许欣赏你的人很少很少几乎没有,可是我们能说,你不是好"书"吗?

但是好像我们都搞反了,似乎周围有一种风气,一些人最值得炫耀的事情就是自己被多少人喜欢过。但是那些人不会直接说,以为周围有另一种风气就是谈恋爱不可以三心二意。所以你就会看到另一种说法就是,我啊,走在大街上都有人问我摇微信,但是我一个都没有给。我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就是我喜欢的。在我加那个女生的微信之后她换男朋友的速度是一个月一次,挺好的至少不是一周一次。

原来还可以这样子。

我以前一直在怀疑大学的意义,甚至很多人一些取得较高的学士学位的人都在怀疑大学的y意义是啥?说既然在大学都是流水线学习,并且还花费那么大的人工成本和资源,还来的却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数是不会太多技能的。

但是从个人的成长角度。我还是比较庆幸自己上过大学的,因为一些事情大学给你足够的试错的成本,或者说给你一个过渡的时期。

这段时间会让你更加的认清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会更加的多元化的角度去让你认清。

前几天我们学校一个女生返校没有按照规定时间返校以为现在还处于疫情期间吗。所以学校就给他们全校警告的处分。

碰巧我突然看到了许知远写的一篇关于,在大学穿拖鞋上课的文章,他说不允许大学里穿拖鞋是一所大学的悲哀。

十日游戏致命爱情(绑匪和人质之间也可以有爱情吗)(1)

我明白他的意思,这是他大四的写的文章,其实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会更加的没有人情味。但是虽然学习没有人情味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心灵上的自由,不仅仅是规矩下的我们,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想规矩之下的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只是说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在大学应该学会的是敢于不按着"规矩"办事。虽然大家都在说着规矩的意义,可是一些人却喜欢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许知远是学计算机的现在去搞文化这一快了。其实如果去搞计算机在当时还是比较可以的因为二十一世纪初吗。是互联网的天下。但是可能现在 的我们就看不到他写的文章了。挺带有自己的味道的,如果我也可以写出来这些文章的话,那该多好。

我没有那么的多的经历,自己一些过去的经历,被自己反复的说,反复的跟朋友说,半个月前,半年前,知道变成了很久之前。可能那时候我就不会再说了。但是它的意义永远存在于我的人生里。

给你十日,你会选择怎么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