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1)

交大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展示了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筚路蓝缕西迁创业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记录了西迁群体中的女教授、女干部、女职工、女家属们在校园、家园、社会的生活和创业场景,再现了西迁巾帼胸怀大局、爱国奋斗、立德树人、福润家庭的坚定足迹和心路历程,她们扎根西部、爱国奋斗的故事更是成为激励广大女性工作者砥砺奋进、奉献报国的强大动力来源。

今天,让我们走进西迁馆,聆听她们的故事。

西迁巾帼是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多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开明家庭,于三四十年代启蒙受教成长于物阜民丰、思想开放的沿海沿江口岸,最先接受了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民主思想,具有鲜明的独立、自强精神。旧社会参与救亡图存的民主革命经历,不仅磨炼了她们坚韧的意志品质,也强化了她们社会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使命感。“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她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奋不顾身投入支援西北建设中,用数十年的坚守创新、无私奉献不仅成就了家和事业兴和西北文化经济大发展,并赢得了出彩的人生。西迁巾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行动建功新中国,以奋斗创造美好西部的品质精神,堪称新中国女性群体的楷模。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2)

巾帼心向党,西迁书华章

党委领导 西迁中坚

在党政各级组织中,有一批曾参加民主革命或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女干部,她们勇于担当,任劳任怨,在各部门搬迁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迁校成功的重要保证。

王 涟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王涟,1917年出生,湖北荆门人。1937年10月始借读于湖北大学,次年3月赴中共湖北省委举办的黄安训练班学习,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安徽省工委秘书兼机关党支部书记;霍山县委宣传部长,舒城地委妇女委员。1940年4月任安徽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定远县中学党支部书记。1950年12月起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后担任山东省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外语教研室教员,校图书馆副馆长兼支部书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元帅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是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礼赞,是革命者不畏艰难、义薄云天的生动写照。作为陈毅曾并肩战斗多年的同志、部下,彭康与爱人王涟无疑是具有这种傲霜斗雪的青松气质的。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3)

1950年代,彭康接待苏联友人,王涟(左1)做翻译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4)

1950年代初在王涟(左2)与苏联专家维嘉耶夫夫妇在一起

翁 培 芳

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

翁培芳,1928年出生,苏州人,中共党员。1949年7月参军并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荣立三等功。1956 年 5 月调入交通大学工作,随后西迁,先后在保密资料室、基础部、人事处工作,曾任科负责人、总支干事、总支书记,1964 年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 年 9 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她曾说:“从一名机械师转行成行政工作,虽说有遗憾,但我们这一代人为党做什么工作都无怨无悔。”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5)

1952年“三八”妇女节,翁培芳等人驾驶六架飞机在天安门上空进行飞行表演,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批女航空员首次进行飞行表演。3月24日,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第一批女飞行员(一排右三翁培芳)。

西迁教师 率先垂范

教授是西迁创业的主体,他们在沪上工作生活多年。西迁创业,教授群体挑战最大、困难最多。教授群体不畏艰难,勇担使命,身先示范,主动响应,始终保持与共产党同向同行,为广大青年师生西迁建校树立了榜样。

于 怡 元

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研制者

于怡元,1920年出生,江苏松江人,1940年考入交通大学,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 年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一年,讲授无线电原理课程,参与国家第一台计算机104机研制工作。1958年随校西迁,担任交通大学计算机教研组主任。1959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960年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妇女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会议和陕西省先进生产者工作者代表会议。面对因自身听觉缺陷带来工作中的困难,于怡元深感党交给她的任务是极其重要而光荣的,“为了给祖国填补尖端科学上的空白,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每当我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时候,内心就得到极大的安慰与快乐。”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6)

沈 德 贤

举家西迁高风尚

沈德贤,1917年出生,浙江嘉兴人。1941年毕业于之江大学。1954年8月到交通大学基础部理论力学教研室任教,1956年第一批西迁。长期从事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尽责尽力,热心社会工作,担任所在部门工会工作多年。时任理论力学代主任吴百诗提到:“我们教研室的沈德贤老师的爱人当时是上海一个企业高级职员,他们家庭生活幸福美满。考虑到家庭因素,学校已确定沈德贤老师无须西迁。但沈老师不但自己主动要求去西安,还动员他的爱人陈国光一起,把家搬到西安。”人至暮年,谈及当年的选择,沈德贤和爱人陈国光异口同声:“没什么后悔的!不后悔!坚定西迁报国!”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7)

1956年10月沈德贤在西安交大行政楼前

工会组织 服务教学

西迁期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工会组织坚持“一切为了教学”的方针,努力创造条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保托幼小”服务体系,为教师安心教学科研解除了后顾之忧。

高 景 孟

心系幼教一生情 四世同堂西迁人

高景孟,1933年出生,天津人。1955年3月到交通大学幼儿园工作,1957年随校西迁任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副主任、主任,1982兼任幼儿园党支部书记。曾被评为学校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五好职工、陕西省教学改革能手,两度被授予陕西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作为西迁的亲历者,高景孟老师非常骄傲地说:“西迁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也将启示、鞭策、激励着我们的后代,勇敢面对未来,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传承父辈和所有西迁老前辈的精神,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8)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9)

1985年获得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熊 淑 媺

教书是钟情一生的事业

熊淑媺,1917 年出生,江西南昌人。1942至1946 年在四川宜宾李庄同济大学预科教学,1952至1958 年在上海晋元(陕北)中学任教,1958 年迁校西安后,在西安交大附中任教,作为教导处副主任兼英语、数学老师,熊淑媺每日要在尘土飞扬的咸宁路上走6个来回。“只有好(hào)为人师,才能好(hǎo)为人师。”熊淑媺40 岁时从上海来到西安,又在西安度过了她生命的后 40年。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无论在李庄,还是在上海或西安,她始终用心教书,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作儿女,才使得代代学生都怀念她,感激她。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10)

在西迁洪流中,女性群体是一支非同寻常的力量,她们是西北振兴大业接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无论在社会、企业,还是校园、家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展现了新中国巾帼的独特风采,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矢志奋斗,默默奉献,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西迁伟业,铸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

梳理西迁巾帼事迹,弘扬西迁精神,不仅利于激励新时代女性昂扬奋发,投身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建设和陕西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勇担使命,建功立业,同时亦为推动女性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西交大西迁史解析(交大西迁人中的)(11)

2022.03.08

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

是你们

图文 / 西安交通大学 档案馆、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