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为了给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选择靶场,“向阳红五号”船首航成功。次年3月8日,“向阳红五号”再次从广州出发前往太平洋,准备与“向阳红十二号”会合。

这是向阳红五号的第二次远洋。这次的目的是根据第一次远洋选定的01区进行重点测量,然后再选择一个像中国亚龙湾那样的浅水海域,作为洲际导弹发射的瞄准区域,也就是洲际导弹发射试验的靶场。

尽管有了第一次远洋的经验,少了许多顾虑和担忧,但是挺进大洋依然惊险重重……

出航不利,二次远航意外发现新沙洲

1977年3月10日,“向阳红五号”刚航行至琼州海峡东口,就与吴川县渔业大队一条43吨渔船相撞,赔偿对方98123.14元。

出航不利,身为第二次远洋总指挥的张瑞禧,心中隐隐有些忐忑不安。

红缨5号便携式地空导弹(为洲际导弹寻找靶场)(1)

(“向阳红五号”再次挺进大洋)

考察工作还是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然而,4月26日晚,意外再次发生:海图上标明2000米水深的一片深海海域,出现了异常情况,海水忽然变浅了。

水深数字突然变浅,多半是由于地理的原因,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水下有潜艇或者障碍物。此时,探测仪已经没有信号,意味着船已经搁浅,“向阳红五号”被迫停车。

可以看到海底下的珊瑚沙雪白雪白,水深不足十米,情况十分危急。

经过测量和对比,得出的结论让大家惊呆了:水下既不是障碍物,也不是潜艇,更不是误差,而是一座海上平滑起伏的海中珊瑚沙洲。

地理位置在土斯卡罗纳沙洲以南,即西经178度40分,南纬11度55分。“向阳红”编队发现了一个“新沙洲”!

红缨5号便携式地空导弹(为洲际导弹寻找靶场)(2)

(发现“向阳礁”)

发现了全世界海图上都没有发现过的沙洲,重力组的组长许时耕同志提出将它命名为“向阳沙洲”,总指挥张瑞禧也同意把它正式命名,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大洋上用中国的名命名了一个地理单元

于是,在中国出版的太平洋海图上,这个沙洲被正式命名为“向阳礁”。

时间紧任务重,三次远航意外收获锰结核

就在顺利完成第二次远洋之后,“向阳红”编队却接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命令:两次远洋重点考察的靶场01区——土斯卡罗纳沙洲被迫放弃!这也意味着“向阳红”编队的两次远洋,总共一百多天的大洋奋战白干了。

忍痛割爱地放弃了第一区,选择靶场的时间变得异常紧迫,“718”办公室很快作出了第三次远洋考察的决定,对余下的三个预选靶场区进行调查。而这次的任务,需要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考察完三个完全陌生的区域

超大量的工作,技术上的难题,未知领域的探索……科学家们需要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不断攻克一个个难题,保证测量的精准。

在完成艰巨任务,经历各种惊险的同时,中国海洋工作者竟还进行了深海探宝的历险。

1978年4月22日,“向阳红五号”船在4784米的深海,获得了第一份锰结核样品,标志着中国跨入了世界大洋科学研究的高科技领域

锰结核,也被称作多金属结核。它的采样成果使得中国在深海大洋采到锰结核的这个时间,提前到了七十年代。也使得中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年签署以前,就具备了在深海大洋采锰结核的能力,被列入联合国先驱投资者的行列

红缨5号便携式地空导弹(为洲际导弹寻找靶场)(3)

(深海获宝)

然而,就在第三次远洋出航二十多天,进入第二作业区后的一个中午,大家正在甲板上吃饭,驾驶室里却忽然发生了骚动,总指挥被请到了指挥室。

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向阳红”编队能顺利完成这次艰巨的考察任务吗?

今晚(7月19日)晚20:00,CCTV4《国家记忆》将为您讲述“向阳红”编队挺进大洋的历险经历。


【下期节目预告】

明晚(7月20日)晚20:00,CCTV4《国家记忆》将为您播出《秘寻洲际导弹靶场》之《选定靶心》,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