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画蛇添足”,意思是做了多余的事情,不仅对于本身的事情没有帮助,反倒是有所拖累。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古诗词中也适用,诗词不管怎么写,最忌讳累牍,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诗词,只要意尽便可结束,否则便会让人觉得多余。就像柳宗元当年写了一首《渔翁》,只因三、四两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已然登峰造极,所以苏轼在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直言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可以删除。由此不难看出,在诗词中其实有些时候恰到好处是比长篇大论更合适的。

学诗建议先看看谁的诗(考官让写一首60字诗)(1)

本期我要分享的这首诗,是唐代的一首应试诗,作者名为祖咏。当时的试卷要求是以“终南望馀雪”为题,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诗,即60字的诗。但是祖咏却只写了20字便搁笔不写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将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再写便是多余,会有画蛇添足的感觉。但是科举考试毕竟是有要求的,而这个考官也是个比较认死理的人,便让祖咏重写,奈何祖咏也是书生意气,硬是不同意也不肯再写,最终祖咏名落孙山,但这首诗却成了一首流传千年的名作。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宁愿落榜也不愿意“画蛇添足”的诗篇。

学诗建议先看看谁的诗(考官让写一首60字诗)(2)

《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学诗建议先看看谁的诗(考官让写一首60字诗)(3)

这首诗写的是从唐代的都城长安愿望终南山馀雪的景象。第一句其实就是点名了诗人所处的方位,他所望见的是终南山的“阴岭”,因为是阴面,所以才会有“馀雪”,不得不说诗人的遣词用语可谓精湛,一个“阴”字便抵过长篇大论,简单直白又包含了多层意思。第二句则是正面描写的终南山的雪景,这其实正是呼应了首句结尾的“秀”字,为何诗人眼中的积雪会浮在云端呢?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所谓的“积雪浮云端”其实是为了写出终南山的挺拔巍峨,山顶高于云层,所以山上的馀雪才会给人以浮在云端之感。而这其实也表现出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学诗建议先看看谁的诗(考官让写一首60字诗)(4)

第三句则是描写愿望终南山看到的景象,而在这一句中“霁”可谓画龙点睛之笔,“霁”的意思的雨后或者雪后转晴,因为有“馀雪”,所以这里是雪后转晴之意。终南山距离长安城大概60公里左右,这么远的距离,在平时,不管是阴雨天还是大晴天其实都是看不真切的,阴雨天自不必多说视线本就不好,大晴天的时候其实空气中也掺杂着尘埃,其实也是看不太清的,只有雨后或者雪后刚转晴的这个时间节点,空气中的尘埃被雨水洗净,才会让人看得真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夕阳的映照其上,似乎终南山上的树枝都在闪闪发光。最后一句则是描写了诗人的感受,远望这雪后夕阳下的终南山雪景,突然便感觉这暮色将至的长安城也变得更为凄寒。

学诗建议先看看谁的诗(考官让写一首60字诗)(5)

读完这首诗,其实不难理解祖咏的坚持和倔强,他说的也确实没毛病,在他笔下已然将“终南望馀雪”这个主题意写尽,再多写终究只是多余。对于此诗和祖咏的坚持,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