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寿县张李乡时氏家族修建宗祠,除主殿供奉时氏历代祖先之外,还在偏殿供奉一些菩萨,引得当地村民纷纷前来焚香祈福,久而久之,形成逢会,于是人们把时氏宗祠称之为“时家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时氏宗祠被食品站占用一段时间,后来废弃2017年至2019年之间,在时氏家族有识之士的倡导与组织下,聚全族之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一座崭新的时氏宗祠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时氏族人引以为傲,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安徽省寿县时寺乡时寺村 寿县张李乡时家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安徽省寿县时寺乡时寺村 寿县张李乡时家寺

安徽省寿县时寺乡时寺村 寿县张李乡时家寺

一百多年前,寿县张李乡时氏家族修建宗祠,除主殿供奉时氏历代祖先之外,还在偏殿供奉一些菩萨,引得当地村民纷纷前来焚香祈福,久而久之,形成逢会,于是人们把时氏宗祠称之为“时家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时氏宗祠被食品站占用一段时间,后来废弃。2017年至2019年之间,在时氏家族有识之士的倡导与组织下,聚全族之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一座崭新的时氏宗祠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时氏族人引以为傲。

宗祠大殿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时氏名人馆古香古色,高贵典雅,最让人注目的当属时苗纪念馆,一代廉吏,流芳百世。话说东汉末年,时苗带上自家喂养的一头老牛来到寿春(今寿县)境内赴任,上任期间,时苗把寿春治理得井然有序,人们安居乐业。一年后,老牛产下一头小牛犊。后来,时苗因不满曹操专权朝政,弃官归隐。

时苗临行前,把官印悬挂在大堂之上,小牛犊则拴在县衙门前。大小官吏见状忙说:“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力劝其将小牛犊带走,时苗执意不从,并说这个小牛犊是老牛来到寿春后产下的,吃着寿春的水草长大,理应留给寿春的父老乡亲。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时苗为官清廉,把小牛犊饮水之池取名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州赵宗顺从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因称时公祠或“留犊祠”,池、祠之间的街巷曰 “留犊祠巷”。时苗死后,葬于太平乡小漳河之滨,当地群众称其墓冢为“牛令圪塔”。

因为时氏宗祠内建有时苗纪念馆,时氏宗祠还被寿县县政府命名为“寿县人民政府廉政教育基地”,每年会定期组织一些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接受廉政教育。

紧挨着时氏宗祠(时家寺)南边有个小集市,以时大郢为依托,时姓人居多聚市成街,开始商品买卖交易活动,路牌上明明写着时寺,但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时家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更改,张李乡被分成了张李公社与沛东公社,汪家坝、金桥、高瓦一带划给了双门公社,冯台、八大家、徐家河套一带划给了霍邱县,原属于迎河公社的迎东、迎南划给了张李公社。沛东公社政府驻地北赵台,沛东公社改名为时寺乡后,乡政府开始驻地甄台,后搬至“时家寺”,所属一些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粮店、供销社集中于此,“时家寺”开始热闹起来。因为“时家寺”,时寺乡反而不怎么出名,时寺乡的村民在外面常常说自己是“时家寺”的人,很少说自己是时寺乡的人,久而久之,“时家寺”成了时寺乡的代名词。

以前张李乡、时寺乡境内,不管岗湾,家家种植亚麻,人们会把整理好的麻匹,或用扁担挑,或用手推车推,或用大板车拉,送到时家寺供销社销售,“时家寺”一时间竟也人满为患。人们把亚麻卖掉,手里有钱了,总得从“时家寺”买些东西回家,油盐必不少,买点猪肉犒劳一下家人,带些小糖哄哄小孩,辛苦且幸福着。

记忆中,时家寺经历过二次火灾,一次从土房变为瓦房,第二次从瓦房变为楼房,时家寺也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吧。撤区并乡时,时寺乡并入张李乡,时寺乡成为历史,乡政府以及乡属各种机关单位,粮店、医院,派出所搬至张李小街,“时家寺”逐渐冷清起来,成为露水集。

不过“时家寺”地理位置比较好,南接隐贤镇,北通迎河镇,一条242省道穿越而过,多少带来些人气,在车来车往的嘈杂声中,不至于太冷清。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以前有个驾驶员运货到了迎河集,时家寺的货主请他进饭店吃饭,驾驶员说到你们寺(市)里才吃吧。甚至现在时家寺街边的人,有时候还对时家寺街上的人调侃说,到你们寺(市)区来逛逛,比我们郊区热闹。

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一句调侃,但这也许是时家寺最后的倔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