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而今,一千个中国人中至少有九百个不知道王世贞,但几乎人人都知道李时珍。但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则恰恰相反,王世贞是家喻户晓的文坛泰斗,而李时珍虽然曾短暂供职于太医院,终其一生却也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郎中。


王世贞与李时珍 ,一个文学家,一个药学家,一个如日中天,一个默默无闻,看似毫不相干,却发生过堪称伟大的交集,这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李时珍出生于1518年,王世贞出生于1526年,二人相差8岁,同属于明朝中晚期人。不同于王世贞的仕途坦荡,李时珍屡试不第后弃儒学医,几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踏遍千山万水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终成一代“药圣”。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书(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1)

(李时珍)


医者仁心,为了把自己的毕生所学留于后世,李时珍呕心沥血,三易其稿,历经27个寒暑写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早在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就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但成书两年后,仍迟迟找不到愿意将其出版的书商。


确实,一个在当时籍籍无名的郎中,竟然妄想出版一部192万字的鸿篇巨制,怎么可能会有书商做这个铁定赔本的买卖?为此,李时珍日夜奔走,结果却注定是徒劳。


后来,还是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提醒他,何不请凤洲先生写篇序呢?凤洲先生何许人也?文坛泰斗王世贞是也!(注: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书(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2)

(王世贞画像)


诚然,王世贞在当时堪称天下文宗,已经独领文坛十年之久,其影响力自然不容小觑,有名人推荐,各大书商必当趋之若鹜。但是,有如此地位的王世贞,会把无名小卒李时珍放在眼里吗?李时珍管不了那么多,急于出版《本草纲目》的他只能破釜沉舟,努力一试。


万历八年(1580年)秋天,63岁的李时珍背着满满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日夜兼行,舟车劳顿,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注:按照旧时习惯,本文涉及年龄,均采用虚岁,下同。)


李时珍如愿见到了王世贞,二人促膝长谈,相见恨晚。李时珍把成袋的书稿交给了王世贞,向王世贞讲述了他写书的意图和经历,以及成书后无法出版的苦衷,并恳求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书(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3)

(重订本本草纲目)


看着整整一袋子的书稿,听完李时珍声泪俱下的讲述,王世贞深为感动,他留下了书稿,同意认真拜读。


离别之时,王世贞还有感而发,写诗赠于李时珍,诗曰:“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不曾想,《本草纲目》书稿在王世贞那一放就是10年,期间,李时珍几经删改,不断完善书稿。作为一代大儒,王世贞在治学上是非常严谨的,他是在仔细研读了全篇手稿后,才起笔为其作序的,序文中大赞《本草纲目》价值不可估量,并对李时珍其人褒扬有加。而此时,已经是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元宵节,就在当年十一月,王世贞病逝。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书(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4)

(王世贞书法)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立马答应承印《本草纲目》,但是,《本草纲目》实在太长、太复杂了,仅核对和刻印工作就用了整整四年时间。


万历二十年(1592年),李时珍重病在床,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写了一篇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初衷,恳请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此书能帮到更多人。次年,李时珍与世长辞,终年76岁。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去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书成18年后终于在南京出版500套,史称“金陵本”。李时珍至死没能看到《本草纲目》问世,这自然是一种不幸。但是,因为有了王世贞的序,《本草纲目》最终免于胎死腹中的命运,这又何尝不是不幸中的万幸?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书(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5)

(本草纲目序)


总之,《本草纲目》之所以能顺利出版,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离不开王世贞为其热情作序。李时珍生前也叹服于王世贞的人品,盛赞其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儒风范。


如果各位读者想见识一下王世贞的文采风流,不妨翻开《本草纲目》看一看那篇传为佳话的不朽序言。


参考资料: 《王世贞年谱》、《明史·卷二百八十七·王世贞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