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不被霸凌(教育孩子如何应对霸凌)(1)

我们如何避免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的伤害

作者:燕语

近日,江西省上饶市某小学一男生在学校被女同学家长持刀刺伤,经抢救无效死亡。之后,网上有猜测受害男生是校园霸凌,其父称霸凌是对儿子的污蔑,但很多人在网上指责这名父亲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儿子,对校园欺凌就应该“以恶制恶”,“熊孩子该杀”,其中有一个人的评论:看到大部分网友在说男孩不对,我就放心了。

这样的极端案例已经不是第一起,这样的评论冷酷却并不陌生。一个10岁的孩子,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一个成年人在学校里当着众杀害,这是家庭的悲剧,学校的悲剧,而如果这样的评论成为主流,这就是社会的悲剧。

有网媒对该案例以“校园欺凌是造成此次事件的缘由吗?”开展了互动投票,这其实是一个并不恰当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案件的客观事实,任何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都不能根据主观猜测回答。但提出这个问题反映了公众对于校园霸凌的敏感和关注,一部分人对上饶案件缺乏最基本善意的评论,其实也反映了公众对校园霸凌的恐惧和防备。但我们真的了解校园霸凌吗?对于校园霸凌喊打喊杀是正确的方式吗?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担心我的孩子会遭遇校园霸凌,我陷入了思考,也想起了我自己关于校园霸凌的经历。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弟弟出生,父母都要上班,父亲还经常出差,他们无暇照顾我,就将我长期寄养在外婆家,我有时几天才能看见他们一次,而我的母亲对我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小时候我不敢和她多说话,更不敢向她要这要那。外婆每天要负责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对我在学校的事情也无暇多问。那时,我最发愁的是学校的各种要求,运动会要穿蓝色或红色的运动衣裤,合唱要准备塑料花、穿白色衬衣,开家长会、作业签字、交订杂志、课间餐费用等等,因为和父母不多见、即使见了有时也不敢说,我经常不知道要找谁帮我做这些事、准备这些东西,我总害怕达不到要求被老师批评。记得有一次学校布置要放风筝,我自己用外婆家门前篾匠铺的边角料做了风筝架子,用很厚的白纸糊上,这个根本飞不起来的笨重的风筝当然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这一切久而久之让我很自卑,觉得孤单和无助。而当时班上有个女同学,她成绩好、长得也漂亮,她的一个亲戚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她理所当然成为大家围绕的中心。我虽然自卑,但我的学习成绩很好、长得也挺可爱,这也许是她对我存有敌意的缘故,五年级的时候,新换的班主任很喜欢我但不是太喜欢她,她的优越感受到挫败,这更加剧了她对我的敌意。她经常带着一帮女生孤立我,一起嘲笑我,故意排挤我不让我参加各种文艺表演,而能参加这些表演是当时每个小女生向往的事情。当时我的个子很瘦小,再加上我的自卑,我很怕她、不敢得罪她,所以就千方百计讨好她、附和她,希望她把我纳入她的圈子,既可以不受她的欺负,也不再受别的女孩欺负,她终于和我成为了“好朋友”,但仍然时不时怂恿其他人冷落我,我就只能加倍地讨好她,但内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也更加强烈。这段经历持续了两到三年,直到上了中学,我还是很怕那个已经不和我同班但仍同校的女生。我的小学生活是不快乐的,这也成了我性格中埋藏得很深的自卑、软弱心理的源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负面的东西也是我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介绍我自己的故事,我并不是想指责我的父母曾经对我的疏忽,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得已,对孩子的养育没有过多关注情感的需求;我也不是想控诉那个女孩,这已经没有意义,我只是想从我现在的角度看待我曾经遇到过的校园霸凌,感同身受的分析它形成的原因,对我造成的伤害,思考如果现在我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帮助她。对于校园霸凌,我们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批判,更不能以暴制暴,宣扬所谓的“正义”,这不是我们要传递的价值观,我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一现象,才可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帮助孩子尽可能的避免遭受校园霸凌的伤害。

首先,不是只有肉体伤害类的暴力行为才叫“校园霸凌”。很多人提起“校园霸凌”,就会想起暴力,实际上“校园霸凌” 在孩子所处的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的群体有多种表现形式。家长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引起相应的重视。

·肢体欺凌是小学和初中校园最常见的霸凌形式,且在初中阶段显现的更为突出。如拳打脚踢扇耳光、下跪扒衣、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等行为。

·言语欺凌表现为辱骂、嘲弄、恶意中伤、恐吓、威胁、胁迫受害者做其不想做的事;言语欺凌也是是小学和初中校园最常见的霸凌形式之一,但在高年级的女生中,言语欺凌的现象会持续更久。

·性欺凌。性欺凌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是性侵害,不当碰触性器官(例如男生们对女生袭胸)、调戏辱骂、说黄色笑话、嘲笑身材或外表、取不雅的绰号,嘲笑性别气质(娘娘腔或男人婆)等等都属于性欺凌。

·关系欺凌,有的称社交欺凌,是以损坏名誉、散播谣言、排挤孤立等给他人带来消极影响的偏向社交上的欺凌,这种欺凌形式主要在女生群体中出现。如“我邀请全班的女生参加她的生日聚会,但就是不邀请你”“你不能跟我们坐一起”等等,其目的是形成社会孤立。这种间接欺凌行为往往很难被发现,并且很多家长、师生都认为这不是霸凌行为。我小时候遇到的其实就是这种关系欺凌。

·网络欺凌,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谩骂诽谤、在社交平台、网络和电子媒体上推送和散播伤害他人的材料等方式进行的欺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网络欺凌。

我们对待校园霸凌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应对。

校园霸凌不只是小孩之间的事情,不能对其轻视。“霸凌”一词来自英语的Bulling,台湾地区最早将其翻译成“霸凌”,音意兼顾。最早研究“校园霸凌”现象的挪威学者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事实上很多孩子只要遭遇一两次霸凌行为就足以感到难受。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从这一定义可以得出校园霸凌的几个特征:

·霸凌者有意伤害被霸凌者,这种有意可能是有原因的,也可能纯粹是霸凌者故意找理由,贫穷,身体疾病,外形外貌、家庭都会成为被施暴的理由。

·霸凌者对被霸凌者的伤害行为一般具有重复性,但也不排除是单次伤害行为。

·霸凌者有高于被霸凌者的力量,或身形体力上或社交关系上,如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往往是学生与社会青年混在一起,有社会上的“大哥”“大姐”在背后撑腰,给霸凌者增长了欺负别人的气焰。

·对被霸凌者造成伤害;校园霸凌会对被霸凌者的身心和学业产生严重影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特征,就要引起重视:孩子身上有不明原因的伤口或者瘀伤;孩子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等经常丢失或损坏;周围出现不熟悉的几个新朋友;孩子以各种理由拒绝上学或者不想走之前上学的道路;孩子入厕习惯改变,非要回家上厕所;精神不振或喜怒无常;频繁向家长要钱、偷拿家里的钱物;睡眠问题,做噩梦;成绩明显下降。

对受害者而言,被霸凌的经历会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自卑、缺乏安全感、社交恐惧,这些创伤不局限在青少年或儿童时期,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不能阴影中走出来。不少科学调查表明,部分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在成年后,会有抑郁或社交恐惧等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自杀倾向,长期的受虐也更有可能让受害者成为其它霸凌行为的受害者,如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同时,对施暴者的怨恨,旁人对受害者的忽视、冷漠,事件处理结果的不公正,这些都可能引起受害者对学校甚至社会的极大不满,产生报复情绪,最终从受害者转为犯罪者。对那些旁观者而言,他们会因担心自己可能成为被害者,有时为了显得自己合群,甚至也会加入欺凌者的阵营,纵容霸凌者的行为,形成懦弱、依赖等性格特点,或者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揭发霸凌恶行而感到愧疚、产生抑郁。而对霸凌者而言,会在价值观上形成错误认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简单粗暴。有数据表明,霸凌者在成人后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具暴力倾向、缺乏同情心,且犯罪率要比其他人高。

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当发现以上孩子出现前述特征时,就要引起警惕,并予以介入。

但不是所有的校园冲突都是校园霸凌,要警惕将其泛化。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学会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课程,人际交往中难免有摩擦有碰撞,孩子吵架、闹别扭,甚至打架,都是孩子学习交往的一种方式,孩子之间因为具体的事情发生的争吵、打架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般的冲突,同时,每个孩子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敏感度也不同,对于冲突的反映也会有所不同。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容易被高度关注,过度保护,加之网络对信息的快速传播,似乎造成了这样一种错觉,即我们的校园充满着霸凌,孩子们时时都处于危险的境地中,家长也犹如惊弓之鸟,倾向于把孩子之间的正常冲突都理解为校园霸凌,这种态度也是不正确的。面对和孩子和同学之间发生的冲突,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觉察并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沟通,而不能一概认为是校园霸凌。因为我自己经历,从女儿进入学校第一天起,我就担心她受到欺负。大概是她读三年级的一天,她回家时红肿着眼睛,脸上有清晰的指纹印,说是一个男同学打的,我既心疼又愤怒,这个男孩和我们住在一个小区,我当时恨不得直接打上门。后来,我压住了自己的情绪,先和对方家长沟通了,孩子的妈妈马上表示了歉意;随即我仔细问女儿,为什么会被打,她告诉我,是这个男生和另外一个男生发生争执,快打起来了,她在旁边劝架,这个男生不让她管,激动之下就给了她一巴掌。我冷静下来想,这个男孩平时也不是那种很调皮的孩子,按女儿的说法,他应该不是有意的,我安抚了女儿,并给她讲了我的分析,她觉得是这样,也就没那么伤心了。同时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第二天她让男孩当面给我女儿做了检讨,并写了道歉信。这个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两个孩子没有因此成为“敌人”,关系一直都不错。

仅仅是正确认识、了解何为校园霸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护孩子免受校园霸凌,如何帮助孩子在遭受校园霸凌之后度过难关、克服心理障碍。

校园霸凌这个现象,并不是这个时代、我们国家独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美国、日本、韩国为了预防校园霸凌,制定了很多法律和制度,但这一切都无法根绝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在这些国家每年仍有大量的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我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最近几年非常重视校园霸凌的防范,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制定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据新闻报道,目前正在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体现了有关校园霸凌的问题。但是在校园霸凌这件事上,家庭的原因是霸凌与被霸凌者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欺凌造成伤害的直接承载体,无论多么好的社会环境,无论多么细致详尽的法规对策,都只能起到缓解作用,真正要从根本上减少霸凌与被霸凌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家庭,回到家长和孩子自身。

家长该如何做呢?

·与孩子保持良好及时的沟通

沟通的前提是倾听孩子的话,家长要习惯倾听、学会倾听。如果家长听到好的才高兴,听到不好的就责备,孩子就会养成“有坏事不要告诉父母”的行为,甚至发展到什么事都不会与家长沟通。当他们被欺凌后,会选择不告诉父母以及其他人,这会导致他们可能会被再次欺凌。如果孩子有一天跟你说自己被欺负了,你应该高兴孩子能告知你,因为他(她)是信任你的。切记不要责骂孩子,说孩子没有用,孩子会因此感到羞愧,而根据心理学家分析,羞愧是各类情感中能量等级最低的情绪,羞愧的能量级几近死亡,它犹如意识的自杀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遭受欺凌的人选择自杀的一个原因。我们需要及时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孩子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状态,倘若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关注,如果有欺凌现象的存在,肯定会发现孩子的变化。在事件发生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减轻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寄宿学生这两个群体因空间的关系,容易与父母沟通不畅、不及时,而成为欺凌的对象,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中,就得出了留守儿童易受欺凌的结果:“接近50%的在校留守儿童遭受过欺凌,接近30%的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有过打架经历,高于非留守儿童,所以这些孩子的家长更要注重与孩子保持沟通和交流。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孩子不自信,因为不自信甚至自卑,他(她)将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更敏感,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父母应重视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尊重和信任孩子,孩子会自然地去面对人际交往中的挑战,当孩子的人格力量足以建立心理边界,将有助于减少孩子遭受欺凌。

·给予适当的干预

当孩子遭遇霸凌时,家长首先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委,及时向校方、老师反映情况,协同处理。家长在帮助孩子解脱困境的时候,也要适时的展示一下自己和家庭的“实力”,巧用方法,适当的让其他孩子知道,自己孩子也不是好“欺负”的,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霸凌事件源于学校管理不力,为了保护孩子,万不得已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换一个学习环境也是可以考虑的策略之一。霸凌情况比较严重时,要注意收集包括伤情、财物被损坏的证据,证人证言,语音、聊天记录等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用法律的手段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让霸凌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在采取干预的同时,我们要学会冷静审视自己的情绪,有的人会认为孩子被欺负了,就是自己的整个家庭被欺负了,从而放大了对抗的心理。若父母的情绪没有处理好,是无法真正客观地看到孩子的处境的,更不可能为孩子提供真正符合他(她)情境的帮助。家长的以暴制暴、鲁莽反击,是非正义也是违法的,极有可能对家庭和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上饶案中的那个女孩,亲眼目睹自己的父亲刺杀自己的同学,这种严重的二次伤害肯定会伴随一生,任凭什么样的心理治疗都不可能完全去除。

·教育孩子如何应对霸凌

·要敢于面对霸凌者。霸凌者选择欺凌对象时,通常会一步一步地进行试探,确认对方害怕自己、自己面对的是弱者,如果被欺凌一方表现得非常不镇定,过度恐慌、甚至过度愤怒,欺凌者会因此感到非常得意,然后再进一步加大侵害的力度。要让孩子敢于面对欺凌,按照自己的本能反应给予还击。我不怕你,我也不允许你这样对我,我会寻求到父母、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保护。对拥有这种姿态和底气的孩子,霸凌者通常不会去惹。

·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被霸凌者是力量薄弱的学生,因此必须让孩子增加力量。体能是其中的一种力量,孩子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在遇到一些肢体暴力时,可以有反击的能力,但更多的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却是无法用体力还击的,最实用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养孩子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友间的社交活动,从小鼓励孩参与同伴社交,这会对孩子人际适应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察觉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义的同伴关系,一定要及时的干预、改善。研究显示有同班好友的儿童的受欺凌情况明显要少于没有同班好友的儿童,孩子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势必会获得潜在的对抗霸凌的力量,会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家长要告诉孩子,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好的关系,同时还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成为你的朋友,在社交关系上不要追求完美。我的女儿有一段时间很不愿意去托管,因为有几个女孩总是排挤她,甚至对她和托管老师用英语对话的行为都嘲讽为不好好讲人话,她为此很不开心。我明确告诉女儿,她们不喜欢你,你也就尽量忽略她们,很多人都只是你人生中的过客,无需太在意。经过一段时间,女儿的情绪明显调整过来了。

无论我们怎么期待和祝愿,这个世界都不会一直对我们的孩子温柔以待。校园霸凌,是大多数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拦路虎,也是成长过程中的灰色地带。这片灰色地带,既可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可以利用它帮助孩子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让他们学会在离开家庭的保护后,如何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在人生的竞技场,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者”,而应该给予孩子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避免孩子遭受霸凌伤害的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