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范成大是一位经纶满腹,却不被朝廷所重用的诗人。

在朝之时,范成大希望能够为恢复中原而向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奈何皇上并不信任他,使得范成大最后不得不退隐石湖。

在石湖,范成大度过了一段安宁闲适的生活,也正因为对石湖的特殊情感,才让范成大又号“石湖居士”。

英才之间往往相惜,范成大凭借自己的才华与节操,结交了很多诗词圈的人士,姜夔就是其中一员。

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它是姜夔去拜访范成大的时候所写。全诗用28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石湖的优美风景。

上方山和范成大的故事(他回家后写下一首诗)(1)

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则是姜夔于除夕夜拜访范成大后,于返程途中见景有感而作,句句美到令人赞叹。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宋·姜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石湖: 在今江苏苏州西南。苕溪: 是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而得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我国南宋的文学家。

和那些仕途不如意的诗人相比,姜夔的一生则更加坎坷,他少年孤贫,并屡试不第,终生都没有做过什么官。好在姜夔有才有艺,可依靠卖字而维持生活。

所以,当了解了姜夔的境遇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和范成大之间来往密切了。

上方山和范成大的故事(他回家后写下一首诗)(2)

诗的首句塑造柔美安然的意境,勾勒清冷幽静的画面:细草穿沙雪半销;春寒尚重的季节,地面上的积雪还没有销去,而那些细嫩的草芽已经从沙土中探出了脑袋。

作者很善于观察,他能够将目光锁定在“细草”这样的微小物象上面,就充分说明他的观察力非常细腻。而这也是许多优秀的诗人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说,诗写得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作者的观察力。

“穿”字紧跟在后面,则是将小草初破土时的那种娇嫩可爱的状态展现出来,并且除此以外,它还将小草“虽柔却韧”的特点也体现出来。“柔”是小草的外在形象,而“韧”则是小草的内在生命力。

“雪半销”在含蓄地切向题目的同时,也充分地增强了画面感,让读者“见雪”而感知时节,见“雪”而感知“清冷”之境。

后面一句也是纯景临摹:吴宫烟冷水迢迢;吴地处烟水迢迢,那些弥漫开来的浓淡烟气,显得很是清冷。

因为石湖处有春秋时期吴国宫殿的遗址,所以作者在这里特用“吴宫”来代石湖所在之地。

经过历史的变迁,“吴宫”早已荒寂,所以当这一词出现的时候,诗中也便顿时有了一种空旷、清冷之味。再加上“烟水迢迢”几个字的补充,承句的画面感中的“清冷”气息也就变得尤为浓郁。

再延伸一步:于承句中的景色之外,或许还包含着作者几分沧桑的情感吧,毕竟他仕途不顺,所以当看到古遗址处的景物的时候,也难免会产生一些感触。

上方山和范成大的故事(他回家后写下一首诗)(3)

不过这首诗整体的情感色彩却是比较舒朗轻快的。作者在返程的途中,完全是沉浸于眼前的迷人风景,前两句美妙,后两句更是令人感觉惊艳: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在深深的竹林间,隐藏着几树梅花,尽管没有人去欣赏,但梅花那种醉人的香气却随风飘过了石桥。

其实如果细究后两句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顺序正好与诗中的相反。也就是说,作者是先闻到了梅花的香气,才断定竹间有梅花的。

但是作者却偏偏让物象“梅花”先出场,接着再去突出它的清香。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来是为了先从画面感上牵引读者的视线,把一种极其静谧、雅致的意境塑造出来;再从嗅觉方面作补充,把梅花之香气留于诗中的同时,也更将其很好地留于篇外。二来是为了从形式上符合格律诗的严谨性,比如做到押韵的流畅与完美。

后两句将嗅觉与视觉效应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裁剪出一幅世尘不染、静谧安详的优雅画面。而从这样的画面中,我们也间接地看到了作者高雅的品性与怡然自得的心情;所以读诗的同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坦然又愉悦。

上方山和范成大的故事(他回家后写下一首诗)(4)

隔水竹深人迹绝,梅花香气过桥来;各位看官,当读完姜夔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那么与《次石湖书扇韵》相比,你又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