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梦儿遥遥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1)

三座门前的新牌楼

在我年少的深深记忆中,一个美好的所在就是三座门;不仅因为那里曾经是中央军委的所在地,是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而是因为供给制的时代每周末父亲带回的在三座门礼堂的电影票和逢年过节的慰问演出。

在那些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年代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更没有如今铺天盖地的视觉轰炸般的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与宣传;那时,每周能有电影看,尽管是黑白的,尽管有很多次的重复播出,但是相对于社会上同样年龄的孩子们,我们的待遇应该说是奢侈的;由于每部电影的反复次数太多,以至于耳熟能详,脱口而出,所以每次的放映都是在男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大声“同声传译”中由始至终。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2)

曾经每周必到的三座门礼堂

每到周末,大人们结束了一周的工作,洗洗涮涮之余,收拾整齐,拖儿带女的走出家门,前往三座门礼堂看一场黑白电影,不仅是最好的休闲,也是一次阖家的小游。

在学校紧张上课一周的孩子们,犹如撒向山岗的自由羊群,从地安门大院至三座门礼堂的几曲弯路上,经西板桥、景山西门、北海东门至隔岸相望的故宫角楼,逶迤而行;女孩子们或牵手或低语,走走停停的漫步,男孩子则是腾挪跳跃,高声快步的疾驰;沿路那些高高的红墙下,由于土地的潮湿,经久不息的产生着无数的蜗牛,每每顺墙而上,女孩子们一路捡拾,执手而唱:“水妞,水妞!先出犄角后出头……”,细细柔柔的歌声也就一路轻轻飘荡。

那些往日,如今虽然已经远去,却深深铭刻在同我一样共同走过那些岁月的同龄人心中,终生不忘~~~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3)

远望神武门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4)

远眺景山

而今再次站在三座门礼堂前,感慨时光无语的流逝,昔日感觉中巍峨高大的礼堂如今却如此窄小,清净的门前少有行人,紧闭的大门没有了往日的喧哗,沉静中好似默默抿紧嘴唇的老人;新建的牌楼金碧辉煌,与故宫的角楼交相辉映,而护城河水依旧清清,隐隐看见紫禁城内殿堂起伏的屋顶;远望神武门,举目景山的红亭,恍然间似乎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当年;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而时光雕刻在眉间心上的烙印却触目惊心的清晰;默默徜徉在三座门前,静静凝视车水马龙,在这条北京的中轴线上,点点逝去的往日花絮却永远点缀着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5)

故宫的角楼与护城河

附记(转载):

常说的军委“三座门”是指“大高玄殿”的“三座门”。大高玄殿位于景山前街,紧靠景山公园西墙,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观,门外原有牌坊三座和习礼亭。牌坊形制相同,均为四柱九楼,呈“品”字形排列。东西两座牌坊横跨在景山前街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南牌坊正对大高玄殿,是清雍正八年重修大高玄殿时增建的,并于乾隆、嘉庆年间重修。在口语里,人们习惯上把牌楼称作“门”,因而这三座紧挨着的牌楼就被称作“三座门”。在上世纪50年代,为改善交通,这三个牌楼都被拆除。

下面图片上的是原西牌坊,匾额为“弘佑天民”,现在原牌楼被移至中央党校。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6)

南牌坊匾额为“乾元资始”,据报载,2004年在月坛公园发现了这块匾额,为重现北京古风貌,现南牌坊已经在原址被修复,成为北京一个新看点。

东牌坊匾额为“太极仙林”。 下图为透过“弘佑天民”牌坊眺望“太极仙林”。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7)

在“金鳌玉蝀”桥(即北海大桥,因其东西两头各有一座牌楼,西曰金鳌,东曰玉蝀而得名)西还有一个“三座门”,就是老北京图书馆门前附近由三个紧邻在一起的三个牌坊组成的另一个“三座门”。下图就是“金鳌”牌坊后的那个“三座门”。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8)

而大高玄殿的“三座门”就在“玉蝀”牌楼以东不远处,由于离得很近,人们常常混淆金鳌玉蝀桥两头的两个“三座门”。不过,上个世纪后半段,“三座门”这个名字基本上被名气显赫的大玄高殿“三座门”所独占。

下图是大高玄殿(“三座门”)的近期卫星图片。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9)

除此外,北京还有东、西“三座门”(即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1952年8月,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拆除了东、西三座门。

大高玄殿是明清两朝皇家私庙,紧邻故宫神武门(故宫北门),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前大高玄殿即属故宫博物院管辖。1956年,故宫博物院对大高玄殿进行了产权登记,有北京市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局所发“房地产所有证”为凭。

据北京市文物局介绍,近年来,几经交涉之下,大高玄殿占用方终于同意搬迁。大高玄殿有望恢复其古老的原始风貌。

下图是大高玄殿门口的近景。

一扇门开启多少人的记忆(三座门的缅怀)(10)

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21年(1542年),嘉靖26年(1547)失火重修,万历28年(1600)再次重修,清朝后,大高玄殿为避讳圣祖爷名字,改为“大高元殿”但打康熙年间起老北京人一般还是愿意叫此地为“大高殿”。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分别进行了局部修缮,但格局仍然为明代格局。大高玄殿是国内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明清皇家道观。光绪二十六年(1900)这里曾一度为法军军营,店内大量佛像、法器、经卷被盗。辛亥革命后,这里仍为皇室拥有,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后这里为故宫所有。五十年代末大高玄殿为军队征用至今。

大高玄殿由于位于北海与景山之间,占地面积又很大,再加上又不让参观,甚至连靠近都会被警卫阻拦。在北海和景山之前的陟山门街东口还能看到一个黄琉璃瓦覆盖的亭顶,其造型很独特,很枪眼。所以很多人路过这里都对这个红墙黄瓦内的建筑十分感兴趣。我就经常能收到一些古建筑爱好者、教建筑的老师及建筑系学生发来的E-mail问我或斑马工作室是否进过大高玄殿院内考察,能否带他们去看看或者哪怕是给他们看看照片也行。但很遗憾,由于大高玄殿占用单位很特殊,很难进入,大高玄殿一直是斑马工作室北京重点待考察项目难度的前五位。(前四个有三个已经疏通关系考察完毕)经过将近三年的努力,斑马工作室终于有机会进入大高玄殿院内考察。

大高玄殿由于一直是军队重要部门占用,所以古建筑并没有遭到大跃进、破四旧的洗礼,现在院内建筑基本保持乾隆时期的样子,像这样大规模的清朝中前期的皇家建筑群在北京除去故宫内个别殿宇外已经很难找到。但是故宫内那些不开放的建筑虽然难进,但是走走关系还是可以看到的,而且故宫内部人员对这些未开放的殿宇也有大量照片发表在《紫禁城》、《清史图典》等刊物,我们可以买到做为研究或欣赏使用。而大高玄殿则不同,几乎没有人系统拍照并发表过照片,尤其大高玄殿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也是完全封闭的,所以在老照片中也很少有大高玄殿旧影。那大高玄殿内部究竟什么样子呢?还有那些建筑呢?保存的怎么样呢?带者这些疑问斑马工作室部分人员在一个天气极好的日子里进入了大高玄殿。

现在的大高玄殿正门(俗称三座门)为卷洞式琉璃门,基座为青白石须弥座,中门左右护有汉白玉石栏杆。正门和门南面的牌楼都是最近几年刚刚修复过的(其中牌楼为复建),正门前的汉白玉石栏杆基本已无存,丹陛虽略有破坏,但图案仍然可见。进入大门后,仍然是三座门(俗称二门),二门和正门很相似。二门大高玄殿门,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调大脊,两边各辟角门。门内左右为钟鼓楼,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从现状来看,大高玄殿门应该修复过,而钟鼓楼则是局部修缮过。

钟鼓楼后就是大高玄殿的正殿---大高玄殿。大高玄殿面扩七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大高玄殿一看就知道至少有一百年没修缮过了,彩绘和门窗均为清朝最后一次修复时候的原件,整个大殿显的很有“味道”。站在大殿下仿佛置身于古代。像这样保持原有味道的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在咱北京城好象就这一处了(文庙大成殿、寿皇殿、历代帝王庙均经过文革和后期现代化大修)大高玄殿左右还有配殿各五间。

大高玄殿彩绘全为金龙和玺彩绘、前檐明、次间各装四扇四抹隔扇门,两稍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格。大高玄殿座为青白石须弥座台基,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前为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有云龙丹陛,大高玄殿内供奉有三清像。当从这里的考察的情况来说,大高玄殿汉白玉石栏杆多有破损,云龙丹陛保存完好,殿内供奉的三清像已无。

大高玄殿后为九天应元雷坛,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绘旋子彩绘。坛前有月台,围有汉白玉石栏杆。殿内原供奉有真武大帝,两旁配殿各九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九天应元雷坛现状和大高玄殿比,略差些,彩绘和汉白玉石栏杆残缺的也较多些。

九天应元雷坛后为大高玄殿最后一组建筑,也是最让大家熟知的一组建筑,象征天圆地方的两层楼阁乾元阁,圆攒尖屋顶,覆以蓝琉璃瓦,象征天;下为“坤贞宇”,方形,覆以黄琉璃瓦,象征地。乾元阁原供玉皇大帝,是清帝祈雨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