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队,在现代军队中,通常相当于师或团一级组织,换言之,支队长(司令)通常相当于师长或团长,与之匹配的军衔,介于上校和少将之间。
然而,在我军史上,却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支队,它的军事主官、副主官,乃至于参谋长都是元帅级别,甚至于,这个支队下的一个“大队长”,都是新中国“开国上将”。
那么,这支传奇的支队究竟是哪支部队?
它就是著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成立于1935年9月12日,其领导阵容可谓空前豪华。
陕甘支队的司令员是彭老总,副司令员是林彪,参谋长是叶剑英,他们都是新中国开国元帅。
至于陕甘支队的政委,就更是了不得,他就是毛主席。
此外,陕甘支队的政治部主任是大名鼎鼎的王稼祥,政治部副主任则是杨尚昆(后官至正国级,担任主席)。
众所周知,在我军战斗序列中,参谋长的地位较低,军事单位的参谋长,仅比下一级军事主官高半级,而且职权远不如后者。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四大野战军的参谋长都是上将或中将,而四大野战军的司令员却都是元帅。至于副参谋长,其地位就更低。
然而,陕甘支队的副参谋长,却是一位开国大将。他就是张云逸。
陕甘支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三个纵队,纵队首长大多数都是元帅和大将级别。
第一纵队司令员由林彪兼任,诞生了3位元帅和1位大将。
除了林彪,另外2位元帅是聂荣臻和罗荣桓,分别时任第一纵队政委和政治部副主任。
大将是谭政,时任第一纵队组织部部长。
此外,第一纵队的参谋长是左权,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如果没有牺牲,很可能是大将;政治部主任是朱瑞,如果没有牺牲,参加授衔,不是元帅,也是大将。
第二纵队司令员是彭雪枫,诞生了1位大将。
这位大将就是肖劲光,时任第二纵队参谋长。
此外,第二纵队副司令员是刘亚楼,55年被授衔上将;司令员彭雪枫后任新四军师长,如果没有牺牲,很可能是大将;政治部主任是袁国平,后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如果没有牺牲,参加授衔,也很可能是大将。
第三纵队司令员由叶剑英兼任,诞生了1位元帅、1位大将。
元帅是叶剑英,大将是罗瑞卿,时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
此外,第三纵队参谋长是张经武,后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个纵队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十个大队,大队长和政委大多是开国上将或中将,其中许多人都大名鼎鼎,如杨得志、邓华、萧华、杨成武、张爱萍、耿飚。
陕甘支队总兵力约七八千人,大概一个师的规模,不过,考虑到红军时期的部队经常不满编,也可以算作一个军。那么,明明是一个军的部队,为何要称为“支队”呢?
其实,陕甘支队的前身,比军的编制还大,是一个方面军,正是大名鼎鼎的红一方面军。1935年9月,中央在川甘边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缩小目标,以便中央红军北上,乃权宜之计。
改编为陕甘支队后,中央红军挺进甘南,突破敌人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并于11月初与徐海东、程子华领导的红15军团会师。
会师之后,陕甘支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撤销番号,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
从1935年9月成立,到同年11月被撤销,陕甘支队存在时间虽然只有短短2个月左右,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