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暖

导语:电视剧《天道》是根据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集哲学、宗教、人性、商道于一体的上乘作品,2007年一经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凡响,豆瓣评分一路飙升至9.2分,时至今日,这部剧和小说原型依然持续的吸引着数不胜数的粉丝。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

去五台山谈经论道的由来

自从芮小丹运用了丁元英所谓的“文化属性理论”成功的让即将付刑场的罪犯王明阳张口说话,并供出更多的破案信息后,芮小丹便对丁元英有了不同的看法。

毕竟局里众多精通心理战术的专业人士都没能让王明阳张口说话,但是丁元英却做到了。

这不由得让芮小丹想起了肖亚文说的那些话:丁元英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他想一个人清静清静,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丁元英这种人对女人没有意义,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2)

芮小丹再怎么与众不同,也是肉体凡胎的女人,对情感有贪念是必然的,可同时,她也清楚,丁元英是不可能在古城呆很久的,再者,她知道自己是留不住丁元英这个人的。

韩楚风曾经也告诉过她:元英不是个执着于出人头地的人,有口饭吃就知足,喜欢清静,习惯一个人呆着,这对女人而言是消极、孤僻、不思进取的。古城不是他的久留之地,他的资金在柏林冻结了,等到解冻后,那时候他就有能力找个地方,买个房子,也许就这么无声无息过下去了。元英接受你,就意味着重新构建生活模式,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丁元英注定是一个飞向远方的风筝,芮小丹自知,她并不可能成为那根拴住风筝的线,那么,既然留不住人,留下点东西,留下点念想,证明爱情存在过且深刻过,也不失为两人相爱一场。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3)

芮小丹不同于其他女人,她在男人身上索取的,从来不是钱财,而是比钱财更有意义的“一颗滚烫的红心”。

她想起了前不久冯世杰带着她和欧阳雪去过的王庙村,冯世杰还向他表明了用意,想借助芮小丹在王庙村和丁元英之间搭建一座桥,让丁元英出出招,让王庙村富起来。

于是,便开车带着丁元英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

芮小丹这么做,足以说明她也是有“贪嗔痴的”,她对丁元英说:古城留不住你的,我也没敢奢望天长地久。你给我留个念想,让我知道你曾经这样爱过我,我曾经这样做过女人,别让我把记忆都留在床上。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万物皆苦,你明目张胆的偏爱就是救赎。芮小丹想要的,无非是一份偏爱,是一份与众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爱情。

她这样做,还出于一个目的,就是想让丁元英在古城多留些日子。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4)

芮小丹指着王庙村对丁元英说:我要你在这里给我写一个神话。

这相比于跟一个男人要车要房更高级。怪不得丁元英说: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女人,也不多。

但是在丁元英看来,这件事有两个点,需要深思熟虑,他说: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下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丁元英之所以这么认为,一是当时的音响市场已经饱和,想要在饱和的市场中拼出一片天地去帮助穷人,只能从富人的碗里分一杯羹出来,甚至两杯、三杯;二是,这种做法换汤不换药,看似“扶贫”是好事,但“扶贫”重在一个“扶”字,如果自己都没想过要站起来,就是老天爷扶你一把,等老天爷走了,你还是会倒下。王庙村的文化属性就是弱势文化的典范,把“等、靠、要”这三点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扶起来,最后还是会掉下去。

这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真正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5)

即使丁元英答应了芮小丹,帮她写一个神话,但同时内心也有一些不安,这件事是因芮小丹而起,所以他决定上山找高僧说道说道,讨一个心安,其实这个心安也是为芮小丹讨的。

用10万块钱敲佛门

此次去五台山,韩楚风也加入其中,只要是谈经论道,韩楚风就免不了跟随。经商之人总想在佛法中参出个究竟来,可却永远也脱离不了“铜钱的味道”。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6)

在车上,韩楚风将一个黑色皮包递给丁元英说:钱在包里,一共20万,我多带了10万,准备了4个文件袋。五万块钱敲一扇门,多十万就多两次机会。如果连敲四扇门都是认钱不认人的主,咱们这趟就白跑了。佛子也是人嘛,现在的寺院都忙着赚钱,真正能静下心修持佛法的高僧已经不多了。

韩楚风指在用金钱敲佛门,如果用钱敲佛门,那么佛性就注入了人性,否定了佛性,那么前去拜佛还有什么意义?

丁元英不同,他只说了一句话:到了佛门的地盘,就更得说随缘了。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7)

我之所以说韩楚风是一个浑身“铜钱味”的商人,是有因可循的。

当五台山的玄智大师问:施主以钱敲门,若是贫僧收下了钱呢?

韩楚风答道:我们就走,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

你看,韩楚风是不是“又当又立”呢?前脚说佛子也是人,用钱敲佛门是必然的,显然是在否定佛性;后脚又说如果用钱就能敲开佛门,就不必拜佛了,又将佛抬上了崇高地位。这一前一后的变化,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初他试探芮小丹的时候,不也是用金钱来衡量人性的吗?现在又用金钱来试探佛性,何其俗气。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8)

所以,当韩楚风回答玄智大师:如果是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必拜佛了时。大师只是笑笑不语。看到这里时,我猜测,大师心里早已把韩楚风划分在“俗子”的区域了,和这种人谈经论道,也谈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丁元英就不同。

当韩楚风决定用钱去敲佛门时,丁原因没有否定韩楚风的做法,但是他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佛门净地,随缘。

丁元英不否定韩楚风,是出于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对世俗文化持有居高临下的态度的人,对于世俗文化,他能做到无尽的包容。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9)

韩楚风第一次给了小和尚一个档案袋,里面装着5万块钱,让小和尚去请大师,过了几分钟,小和尚将档案袋原封不动的还给了韩楚风,并说:师父说,非也。

韩楚风又给档案袋里塞了5万,递给小和尚,让再次去请大师,这次小和尚还是将档案袋原封不动的还给了韩楚风,说:师父说,非也、非也。

多了五万块钱,多了一个非也。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0)

就在韩楚风不知所措的时候,丁元英从口袋里取出了一个信封,交给小和尚,让他转交给大师。

很显然,这封信是丁元英提前写好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丁元英所说和所做是统一的,佛门净地,讲究的是随缘。

当韩楚风问他,信封里装的是什么的时候,丁元英却说是自己胡乱诌的一首诗。

其实并不是胡乱诌的,诗里写的全是自己的心境,他这样说,只是为了顾及韩楚风的颜面,免得到时候大师如果真的因为这封信接见他俩人,而让韩楚风难堪,所以用“胡邹”二字先自降了“身价”。

过了片刻,小和尚给丁元英传话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1)

谈经论道

丁元英的信中的诗,原著中这样写道: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智玄大师问道: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俢什么呢?

原著中,丁元英是这样回答的: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抵达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2)

丁元英的意思是:靠修行成佛,是身体力行的刻意,有所求;而靠悟性成佛,是无形中的悟,无所求。修行就是以行为牵制心性,而参悟是由心性自然而然就能带动行为,显然是后者更高级,所以丁元英觉得成佛可悟不可修。

我读这段话时,想起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句话,理论就是“悟”,实践就是“修”,其实两者再动态中就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只悟不修或者只修不悟,最终都是无法达到至高境界的。

所以,我始终觉得丁元英的话,有几分片面。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3)

智玄大师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原著中,丁元英是这样回答的: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

丁元英的意思是:佛指的是一个人的觉性,只要人心中有觉性的时刻,佛就存在过、出现过。人的皮囊有生死时辰,但是人的觉性是无形幻化的,只要你当下觉悟了,佛就会彰显出来,如果遇到障碍了,佛就不会彰显出来,但有时候即便没有障碍,可你没有觉性,佛也是不会彰显出来的,如果能在心中打破这个屏障,那么你就离涅槃不远了。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4)

我读丁元英所说的这段话,总是有一种形而上的感觉,不够全面,缺乏逻辑。如果佛指的是人的觉性,唐僧为什么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经历第一难的时候,他也会从中悟到些什么,既有所悟,便是丁元英口中的“觉性”,按此逻辑,一难就已成佛。

实则不然,唐僧的九九八十一难中,每一难过后的“悟”都是离佛更近了一步,而不是就到了“佛”的那个位置。

所以丁元英所说的佛指的人的觉性,不过是蜻蜓点水,站在佛门之外的“佛”罢了。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5)

智玄大师: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到的门槛了,离得到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我所理解的大师所说的“只差一步”,大概就是要以芮小丹的生命作为代价,才能让丁元英心中的三分杀气和一分痞气,全部归为真气。毕竟,佛门净地,是不容“杀和痞”二字的。

而丁元英并没有想要跨进佛门的门槛,他说:承蒙大师开示,惭愧!惭愧!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正亦邪。

天道丁元英和禅师论道(丁元英五台山论道)(16)

这让我想到了肖亚文所说的,在柏林,有人评价丁元英就是一个略懂投机之道的混子,连丁元英自己也曾这么评价过自己。

当他定义自己与佛的缘分时,站到门槛、不进不出、亦正亦邪,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丁元英这个人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近看,凑近看,像是半人半鬼,人是肉体凡胎,鬼是倒行逆施。

作者:张小暖,愿你我在温暖而舒心的文字里相逢不晚,共同成长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