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也许是最普通不过的食物了。也是因为粥最容易做,只要把不同的谷物简单的碾碎,放到锅里去煮就行了。从远古到现在,粥算不上是美食,但是粥却救了不少人的命。旧社会就有赈灾开粥厂,不过那也是从影视剧里看到的。生活在不断的改善,可是餐桌上还是离不开粥。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到现在还是喜欢喝粥。早上一碗热乎乎的粥,喝到肚子里特别的舒服。

粥的种类很多,米粥,菜粥,糁子粥,五谷杂粮粥。有咸的,有甜的,也有味儿淡的。

关于写粥的文章(粥散文)(1)

天南地北的人,根据当地的习俗和不同的口味儿,做出各种各样的的粥。北方用大铁锅,把水烧开,然后搅上玉米糁子,用大火继续烧,直到锅里咕嘟咕嘟的冒泡,一锅粥就算熬好了。一家人,每人盛上一碗,放上几根咸菜条,就是人们的一顿饭。不管是稀的还是稠的,人们都爱喝。

一九八二年,我在陕西华阴当兵。华阴的老乡几乎每天都是喝粥,他们喝的粥都很稠,几乎都是大碴子粥。每人端上一大海碗,粥上面放几个绿色腌辣椒,大人们端着碗都蹲在自家的大门外喝粥,孩子们也有站着的,靠墙排成两大溜,路中间能够走人,谁呀不说话,都低着头喝粥,场景看起来很奇特。

他们为什么都在屋外面道上吃饭,我问华阴的老乡,他们说习惯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都在外面吃饭,是想证明家里有饭吃的,不会饿肚子。

后来我又慢慢了解到,都蹲在大门外吃饭,是他们家里光线暗,屋子空间小,也没有多余的桌椅板凳。总之一句话,就是条件不允许。后来我又去过大西北很多地方,发现他们这种风俗是普通性的。

五六十年代,粮食紧张的时候,粥就成了人们的主食。大食堂开始的时候,粥稠的能插住筷子,慢慢的就稀了。不仅稀了,熬粥的时候,还要放上很多菜叶。到最后粥稀的能当镜子,粥的表面能看到月亮。

吃大食堂的时候,饿得人们走路都没劲了。有的人就巴结食堂管理员,叔啊,你就让我去食堂刷锅吧。我保证刷的干干净净,还不耽误上工。食堂管理员说,不是我不让你去刷锅,人家三旦才刷了几天,我这就换人不合适。三旦也是说好了不耽误上工的。那个人说,听说三旦利用刷锅的时候,偷吃集体的窝窝头。食堂管理员说,没有证据的事儿你可别瞎说,这要是让大队长知道了可了不得。

那个人说,我是亲眼看到的,三旦他刷锅的时候,偷偷的跑进食堂里面,把窝窝头揣进怀里的。

关于写粥的文章(粥散文)(2)

食堂管理员说,你真是亲眼看到的吗?那个人说,我向毛主席保证。那天我实在饿的不行,就扒在食堂门往里看,正好看到三旦往怀里藏窝窝头的。食堂管理员说,那好吧,我今天就把三旦给辞了,你今晚就来刷锅。那个人连忙给食堂管理员作揖,谢谢叔了,谢谢叔了。从他的感谢声中像是找到了大救星。

为什么吃食堂的后期都抢着刷锅呢,就是为了刷锅能多吃几口锅里的粥旮渣儿。

队长看到人们出工不出力,就喊到,我们这不是给地主干活呢,也不是给日本鬼子磨洋工,我们这是为了建设共产主义。有的社员说,队长,啥义不义的,只要能让我们喝上一碗粥,你叫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关于写粥的文章(粥散文)(3)

能填饱肚子,粥就成了鼓励干活儿的动力。

我也喜欢喝粥,最爱喝的只有两种粥,一是玉米糁子粥,二是小米粥。

糁子粥是粗细均匀的,糁子和玉米面是二比一,如果只有糁子,没有玉米面,熬出来的粥就不粘糊,喝起来口感不是太好,而且费时费火。

粥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熬好后,最好是趁热喝。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除了中午饭不喝粥,早晚饭都要喝粥的。一口饭菜一口粥,吃起来才舒服。

我不懂什么养生,只是按照传统饮食习惯去生活。只要早中晚三顿饭有稀的,一天几乎是不怎么喝水,就是喝水也是很少的。

有人问我,很少看到你喝水的,也没见你手里拿过水杯。我说,我吃饭的时候就把水不充足了,其他的时候不用喝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

粥其实是好东西,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水分,还有润肠利尿的作用。多喝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