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皮房和石瓮子

文/徐晓燕(四川都江堰)

木皮房

很多年以前,在向峨乡火烧山脚下,土溪河中下游一带,居住着一群山民,他们以茅屋寒舍相伴,安分守己,勤扒苦做,在此繁衍生息,传承香火。

茅屋是以丝茅草加盖的叉叉房,原料就地取材,即山边地角的丝茅草,盖房时将慈竹剖开,上下相夹,搭梁压脊,房顶四角用同样的方法遮拦,将就敷衍,一间居家栖息、避风遮寒的茅草房就算大功告成。建造这样的茅草房虽说只用劳力不花钱,但茅草房不牢固,最多能使用一年,得每年翻盖,周而复始,割草盖房劳动繁琐,又脏又累,成了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的一块心病,都在试图寻找取代茅草盖房的简单耐久的方式方法。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1)

一天,一位王姓人家的男主人,偶然在一场大雨之后受到启发,原来在一棵繁茂的大树下,大雨过后树脚下竟然是干爽舒适的,一群家禽正在树下安然啄食。

如此看来,茂密的树叶都可以遮风挡雨,树皮未尝不可呢?于是,王姓男子就从小树着手剐树皮,进行茅草房改良。五寸半尺的树皮凑少成多,盖一间房子会用成百上千张树皮,向峨一带有个说法“千张皮” 就来源于此,千张皮盖成的房屋比茅草盖的更厚实耐久。

眼见小树皮盖成的房屋比茅屋结实牢固多了,防雨效果也更好,王家人就把目光投向高大壮硕的老杉树。杉树砍倒后,从树身到树巅,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按尺寸均匀地剥树剐皮,再一张张将其重叠,用重物相压平整,使用时用青篦一层层固定铺盖在屋顶上。用杉树皮盖的房子不但节约了烦琐的劳动力,而且经久耐用,使用十年八年不成问题,千张皮盖房的方法就在乡民间传开了。

有条件的人家鸟枪换炮,大都盖上了木皮子房子,并产生了木皮子交易,买卖时一般就用绳索比长度。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2)

王姓家的木皮房为当地首创,原始古朴,独特新颖,于是成为一道地标风景线,以致后来人计算里程,辨别方位,都以他的木皮房为点位。

“木皮房,木皮房”,从此被当地人家和过往之客喊在嘴里,记在心上,至今已有几百年了。

口述人:李天良,向峨七间房(今龙竹村)长住户,现年76岁。

石瓮子

出了木皮房半里路左右,就是驰名一方的石瓮子。这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来自距都江堰市区30公里的向峨乡石瓮村。凡到过石瓮子的人,都说它像个大石缸,它是真正的石缸吗?是,千真万确。石瓮子四周及底都是石块,口径宽约4米,瓮中碧水悠悠,冬暖夏凉,可同时容纳十多个人在瓮中戏水,沐浴冲凉。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3)

石瓮潭中之水,四季盈满,取之不乏,用之不竭,泄之不尽。神奇的石瓮子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无从考证。有人说是上古大力神所致,无底,已有千年万年。有钱人曾用四十八丈担箩绳,每担箩绳三丈二尺(约1067米),捆上一副石磨,放入石瓮中以测深度,绳索放完也未见石磨沉底。石瓮深潭正处在一面峭壁下,是人们进出过往的必经之路,险峻的小路之下就是清汪汪的深潭,人在上面,居高临下,就算风平浪静也望而生畏,心生胆寒,稍有不慎或蓄意轻生者,均无一生还。

石瓮子就像是一个人工开凿雕琢出来的石缸,传说它历经沧海桑田,来历至今还是千古之谜,众说纷纭。

石瓮子到底始于何年何故,无从考证。有人说是共工所为,才有如此之举;有人说是鲁班智慧,借水载木,也在其中。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4)

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古时龙门山脉海窝子牛金山要修建庙宇,砖瓦石料,一应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欠啥子东风呢?原来牛金山一带没有合适的木材,只有火烧山方向的老山森林才有可用的大树。

一根根合抱之木砍伐后放倒,再将其梭下山(滑下山),一不小心,在土溪河中下游的河床断层的岩石上,不偏不倚正正地杵了一个圆木状的石凼,从此人们称之为“石瓮子”。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5)

石瓮子潭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伐下的木材竟靠它源源不断漂运至牛金山等地。

一代又一代的传闻,增添了石瓮子的玄乎与神秘。

口述人:何加棋,石瓮村社工,现居石瓮村。

发生在都江堰的历史小故事(都江堰老故事二则)(6)

本故事选自团结出版社丛书2021年12月版《三遗之城》徐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