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传承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除了男子象征着劳动力外,还在于儿子代表着血脉的延续。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无法免俗。北宋清官包拯原本有个儿子,名叫包繶,结果却英年早逝,让包拯非常感伤。60大寿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宾客,包拯感叹自己膝下无子。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突然跪下道:“父亲,其实你还有一个儿子。”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包拯长子英年早逝

  包拯一生共娶了两妻一妾,原配李氏去世后,包拯便续弦董氏。李氏去世早,所以也没为包拯生下一儿半女。董氏过门后,包家才有了男丁——包繶。包繶因为父亲的缘故,自幼受到朝廷的关注,在他年幼时便被宋仁宗赐封为太常寺太祝。可惜的是,包繶还没来得及上任,在婚后第二年便去世了。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1)

包拯

  令包拯夫妇略感欣慰的是,儿子在去世前留下了子嗣,不至于使自己的家族后继无人。但在包拯的长孙包文辅5岁时,又意外早夭了。包拯夫妇痛苦不已,但也不希望耽误儿媳崔氏的后半辈子,所以建议崔氏改嫁。谁知崔氏主意很坚定,不会离开包家。她对包拯说:“您乃是天下仰慕之人,我可以代夫奉养翁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2)

  包拯看崔氏态度坚决,也不好再说什么,将她当自己的女儿疼爱。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20多年。包拯60岁的寿宴上来了很多人,其中不乏扶老携幼的亲友。看着别人幸福的模样,他不仅感叹自己一生清正廉洁,却膝下无子送终。听到公公这样的话,崔氏再也忍不住了,跪下对包拯说道:“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3)

包拯老来得子

  听闻此话,不仅是包拯,连满堂宾客都愣住了。包公什么时候多出一个儿子?包拯问崔氏:“你把话讲清楚,我的另一个儿子在哪?”只听崔氏娓娓道来。原来包拯之前还有个侍妾孙氏,但因为她做了一些让包拯不满意的事,所以被打发回娘家。结果孙氏回家后才发现,自己怀孕了。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4)

包拯剧照

  崔氏得知此事后,便派人给孙氏娘家送米送面,让孙氏将这个孩子安稳地生下来。孙氏后来生下一个男孩,崔氏就将他偷偷养在自己房里。因为担心包公责怪,所以崔氏一直没有透露这个孩子存在的消息。如今包公感叹膝下无人,正是让这个孩子认祖归宗的好时候。包拯夫妇也眉开眼笑,没想到他竟然也能老来得子。包拯当场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5)

  但包拯毕竟年事已高,在包綖5岁时,他就过世了。包拯的葬礼上,宋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当看到包拯府中下人寒酸的样子,以及少不更事的包綖时,宋仁宗忍不住落泪。为了防止包拯的后人落难,宋仁宗特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并赏赐给包家许多财物。而崔氏则肩负起了抚养包綖的责任。她名为长嫂,实为养母。之后,崔氏送包綖读书,启蒙老师给包綖起了个学名,叫包绶。

包拯一生最听他嫂娘的话(包拯感叹膝下无子)(6)

  靠着父亲生前的名望,包绶的官场之路很顺畅,长大后也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清官。长嫂崔氏还为他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并替他寻回了生母孙氏,让他们母子团聚。可以说,崔氏对包绶视如己出。而包绶对崔氏也很孝顺,像对待生母一样孝敬她。崔氏病逝后,包绶从开封连夜奔丧赶回合肥,为其披麻戴孝。宋哲宗时期,崔氏被加封为永嘉郡君,她抚养包绶的事被传为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