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莫碧莲

我在学生时代崇拜的历史人物中,左丘明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春秋时期,他的《左传》竟然能写得那么生动传神,还有因为他的失明。

如今,拥有一本《左传》,我自然迫不及待地读,走到哪儿也会带着,有时间就读读。虽然是故事,我也会斟字酌句慢慢品味,生怕读得快了把值得回味的浓郁给浪费了。

书尚未读完,我却忍不住要说说了,《左传》写得真得好,对于重要事件的叙述,抓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来写,叙事绵密,用词精当,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战争、生活,尤其是那些委婉巧妙、典雅雍容、文采斐然、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锋芒的辞令,令我多次反复诵读而不忍释手。

左传为何称为史书(止戈读左传心得)(1)

文出于手,手源于心。更让我折服的是,作者在叙事下暗含的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左丘明生活中诸侯争霸、狼烟迭起的春秋时期,对战争的破坏性有着直观的感受。该书众多的战争也看出了当时纷乱的社会现状。

向来,战争是利己的,是你死我活的,是冰冷的,是残酷的。读《左传》,我最叹息的是颍考叔的死。颍考叔是怎么死的呢?“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短短六十四字,将破许之战写得惊心动魄。勇猛的颍考叔率先扛旗登城以鼓舞军心,而本为战友的子都却悄悄拉弓开箭,将他射落。读着这个“颠”字,我仿佛看到了城头颍考叔中箭后慢慢转头的错愕与不甘、城下子都握弓阴冷狠毒的笑。这蒙太奇的两幕,近些天来反复在我眼前播放,让我恨之既深,痛之越烈。原来,“暗箭伤人”是这么来的!颍考叔什么时候得罪了公族子弟子都呢?原来,一个半月前,出发前在分兵器时,子都(公孙阏)与他争车,他逞勇夹起车辕就跑。子都拔出戟追赶,追到大路上都没有追上,尽失脸面的子都恼羞成怒,记恨在心。这颍考叔是谁呢?就是我们学习过的《郑伯克段于鄢》中那个用给母亲带肉的办法感动郑庄公“尔有母遗,繄我独无”说出悔意、然后掘地见泉让庄公与母亲在隧洞相见的聪明之人。这个至诚至孝、孔武有力、跑得飞快、战斗时奋勇争先的边疆护卫长官,没有倒在敌人的长枪短剑之下,却因为无意中得罪了人,却在扛旗登城时,后背中箭跌落城下。我相信,读过左传的,没有一个不会在此沉思、慨叹。

左传为何称为史书(止戈读左传心得)(2)

然而,在另一些战争中,我却读出了感动。鲁成公二年六月,齐、晋之战中,齐顷公被晋国司马韩阙驾车追赶时,邴夏说:“射其御者,君子也(射那位驾车的人,是君子)。” 齐顷公说:“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认为他是君子而射他,这不合于礼节)。”因此命射手把韩阙左边和右边的人都射死了。逃命时还顾及礼仪不射君子,这位齐顷公够重礼的啊。韩阙追上后,牵着马缰“再拜稽手,奉觞加璧以进”礼请齐顷公受降。车夫逢丑父使计,让齐顷公换装下车去华泉取水。得以脱身的齐顷公为救逢丑父,带着兵士在晋军中三进三出。为什么他能三进三出?都因为他的仁德。进入狄军中,狄军士兵都抽出戈和盾保护他们,进入卫军中,卫国士兵也不伤害他们。而逢丑父也因高呼“从今以后再没有代替国君受罪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还要杀掉吗?”感动晋军主帅郤克:“人不难以死勉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于是赦免了逢丑父的戮刑。这一战,虽为败者,但重礼惜才的齐顷公却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也难怪逢丑父会代君赴难。

左传为何称为史书(止戈读左传心得)(3)

战后,还有几幕让我难忘。一幕是齐顷公战败归国途中,座驾被一个女子拦住了。这个女子问:“君免乎(国君免于灾祸了吗?即国君平安回来了吗?)”当得知国君免于灾祸了,她又问:“锐司徒免乎?”回答为“免矣。”她便说:“苟君于吾父免矣,可若何?”便开心地跑开了。战争让多少父母儿女牵挂!让多少家庭破裂!当千盼万盼,盼得国君和父亲平安归来,这个女子是多么开心啊。这样的笑,背后是多少心酸与苦痛!

另一幕,是战胜的晋军。班师回朝本是荣耀之事,上军统帅范文子(范士燮)却最后回来。面对望眼欲穿的父亲“无为吾望尔也乎”的责备,范文子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帅受名也,故不敢(带兵有功劳,国内的人们很高兴的欢迎他们。先回来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注意,这是代替统帅接受荣誉,我不敢这样做)。” 范士燮是个谨慎的人,尽管胜利,他也不居功。

作为一国统兵将帅,范士燮却反对战争,向往和平。鲁成公十六年,在晋楚之战前,他想逃避战争,缓和忧患:“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六月,当两兵遇于鄢陵,范士燮不想战,被郤至批评,范士燮说:“我们先君的屡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国、狄人、齐国、楚国都很强大,如果我们不尽全力,子孙将会被削弱。现在三强已经服从,只有楚国是敌人。唯有圣人才能够内外没有祸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定,内部必有忧患。何不放掉楚国把他作为外部的戒惧呢?”出兵争霸,自然是为了晋国的利益,为争取诸侯的归附。但在范士燮看来,诸侯的归附对当时的晋国有害无利。当时能跟晋国抗衡的只有楚国,所以晋国的安全形势是很不错的。保留楚国这个"外患"不仅没有安全危机,反而有助于缓解晋国的内部矛盾。范士燮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认可。鄢陵之战,同样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战胜后,范士燮立于戎马之前,说:“君幼,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有德之谓。” 不仅没有一丝喜色,反而生出无限悲戚与感慨。事实也是如此,楚国兵败后,有恃无恐的晋厉公夸耀自己的智慧和武功,疏忽教化而加重赋税,增加宠臣的俸禄,杀害功臣,然后,然后,晋厉公自己也陷于斧钺之手……

左传为何称为史书(止戈读左传心得)(4)

民本思想,反战思想,在《左传》里,尽管遭受战火焚烧、刀削枪刺、马踏车压,也依然如草儿蓬勃地滋长着。渴望和平的史官左丘明啊,如今,华夏已如你所愿,九州四海一片升平!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举报/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