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魏县德政镇前小寨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检验太阳能板。魏县立足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多的实际,发展“扶贫微工厂”252家,带动建档立卡人口就业6000余人。 记者 杜柏桦摄
金秋时节,“中国鸭梨之乡”魏县梨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写在梨农的脸庞;沃野平畴,到处涌动着产业兴旺奔小康的新气象。
国庆节前夕,一个好消息传来——经省政府批准,拥有人口105万,头戴国家级贫困县帽子30多年的魏县,正式脱贫出列了!
在全国率先设立扶贫微工厂,创新做法入选国家扶贫办推广的“基层脱贫攻坚100计”;全国首创精准防贫机制,有效控制贫困增量……脱贫攻坚这一仗,魏县打得扎实,打得坚决。
瞄准“精准”,下足绣花功夫
9月23日,魏县沙口集乡党委书记李彦琛两年来第一次休了一个周末。
为了打赢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从2016年7月到2018年9月,魏县上至县级领导,下至普通干部,都憋着一股劲:不脱贫,不松劲!
魏县,地处冀南平原,198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贫困县;2010年又被列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0多年来,魏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定地打着持久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决策。“脱贫攻坚战,魏县怎么打?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魏县县委书记卢健说。
精准,是魏县脱贫攻坚的着力点。这第一步,就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实施帮扶措施。
2016年2月,邯郸市和魏县选派429名优秀干部组成的143个工作队,向着平原深处的村庄出发了。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7081名干部与24270户贫困户结成对子。此行他们肩负的任务是“六查”“三助”“三办”。即:查人口、查就业、查住房、查饮水、查辍学、查医保;帮助发展产业、帮助安排就业、帮助提高技能;帮办政策落实、帮办生产所需、帮办生活所需。走访既包括建档立卡户,也包括非建档立卡户。村不漏街,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
村民要早起下地,所以早晨4时多,工作队就已经赶到农户家中了。中午,农户端着饭碗,帮扶队员们则忍着饥饿做调查。在第一次“六查”时,县财政局驻柏二庄村工作组发现贫困户陈运清双目失明的父亲,无户口,无二代身份证,使得老人60岁以上养老金不能领,残疾证不能办。村里的老百姓说,他年岁大了,办不办身份证不妨碍啥,但工作组的同志们却认为,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今年5月,“黑户”陈怀昌终于第一次有了户口和身份证,身份证还是帮扶队员帮他从派出所取回的。
“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过杠杠。”这是乡镇干部在工作中总结出的顺口溜。他们说:“吃不愁、穿不愁容易解决,教育、医疗有政府的保障措施,如何不让一个贫困户住在危房里,住房有保障,是我们帮扶中的一个重点。”
在沙口集乡,为了摸清全乡农村的危房情况,白天,工作组把走访中发现的老旧房屋通过手机拍成照片,晚上,借助会议室里的投影仪大家又把房屋的外墙、地基、大梁图片一张一张比对,以确定哪些危房要重建,哪些要进行修缮。
自2017年12月起,县委、县政府组织了多场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制订帮扶措施的“过堂会”。这是“过堂会”中最常见的一幕:台上,是由县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审核组,台下,是乡、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紧张的气氛如同考场:
“这对老人为什么是贫困户?”
“一人患大病,一人慢性病,常年吃药。”
“他最近是否住过院?报销了多少?”
“在邯郸市第一医院住过院,新农合报销21000元,防贫保险报销6500元。”
“对该户的帮扶措施都有哪些?”
“1500元的量资入股,60岁以上收入每月90元,年人均收入5900元。”
台上,提问者问得仔细;台下,回答者对答如流。
“我们必须以绣花功夫把精准帮扶做深做细做实,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贫困群众人头上。”卢健说。
“扶贫微工厂”+“未贫先防机制”
大体相似的穹顶厂房,红色心形标识中刻着“脱贫攻坚”四个大字,从NO.1号到NO.252号……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大平原上的一座座“扶贫微工厂”,正在成为魏县的新地标,彰显着产业扶贫带来的勃勃生机。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培育产业?
沙口集乡党委书记李彦琛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曾经有一位叫闫连峰的老板数次向他求援。这位老板有订单、有岗位,就是招不来工人。作为国家劳务输出示范县,魏县大部分青壮年男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上管老、下管小、出不去门的妇女。
“能不能把厂子搬到村里来?”在一次调研中,卢健与李彦琛在探讨中擦出了火花。
9月16日,魏县德政镇前小寨村“扶贫微工厂”内,31岁的贫困户王秀娟正熟练地焊接焊带。“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离不了家,现在在家门口每月就能挣上3000多元,太好了。”
如今,这些建在村边、路边的微工厂已达252家,它们分别从事着箱包、服装、玩具、饰品等手工业生产。微工厂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创建,贫困户实现“零距离”就业,微工厂实现“零风险”生产,村集体实现“零投资”发展。“扶贫微工厂”被国扶办列为“脱贫攻坚100计”中的第1计。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魏县在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未贫先防”机制,通过创立全国第一份“精准防贫保险”,重点对“非高标准脱贫户”(收入不稳定的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不在建档立卡范围内的农村低收入户)进行动态监测,在这些人可能因病、因学、因灾濒临返贫之前,准确“预警”,先期救助,及时将他们从贫困边缘拉了回来。这套切实可行的机制,从源头上筑起了贫困发生的“拦水坝”。从2017年9月起,通过县人社局、县教育局、民政提供监控数据,县太平洋保险公司核查、相关部门复核,全县纳入预警监测的对象为2317人,最终核定411人,共发放防贫保险金226.7万元。
扶贫更扶志,鼓起精气神儿
在魏县采访,我们被那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感动着。
“光华,大爷光盼着你来嘞,你帮我把户口、身份证、残疾证都办了,叫我领上养老金了,也领上护理补贴了,共产党的政策真好!你这个人真好!”柏二庄村贫困户陈怀昌说起帮扶责任人赵光华时感动得直落泪。
“连老弟为了帮扶俺们,连自己的父亲都没见上最后一面。让咱们代表全村老少给连老弟的父亲鞠一躬吧。”为了帮扶患有精神疾病的贫困户张玉芳,扶贫干部连尽琼开着自己的车几次接送病人到医院治疗,却顾不上自己的老父亲。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帮扶干部的实干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贫困群众,“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
56岁的东代固镇北罗庄村刘怀庆曾是人们眼中的懒汉。由于患病,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一年冬天,镇里的干部在大雪中为他踏勘在哪里建大棚时,他却在屋里躺着一动不动。在大家的帮扶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老刘心中渐渐苏醒了。现在,他每天早早就起床,精心管理着大棚和果树,“干部们对我这么好,我要报答!”
大地平阔,万物成熟,脱贫出列的魏县又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道。(记者 赵书华 刘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