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到了临死关头,都会卸下伪装,说出埋藏心底的话。今天我们来分享十大历史名人的临终之言,它们有的激昂、有的伤感、有的蕴含人生哲理,有的充满顶级智慧,看看哪句最令您动容。文末有彩蛋,大家一定要看完呦[呲牙](按时间顺序排序)读文章太累,不妨看看视频: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十大历史名人带给我们的临终启迪,发人深省

一、男儿本色——谭嗣同(清)

公元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清廷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变法参与者之一的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问斩。他本有机会像康有为等人一样逃亡,但他不畏生死,毅然选择留下。行刑前,他高昂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年仅33岁的他为变法而来,也为变法而去,豪情万丈,不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男儿本色。他用心底的呐喊、淋漓的鲜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不断抗争奋斗,终于解救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1)

谭嗣同

二、心外无物——王守仁(明)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功绩斐然,武有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叛乱;文有创立“阳明心学”,教化弟子众多。公元1529年,这时的王守仁已经病入膏肓。临终时弟子问他:“先生是否还想说些什么?”他指着自己的心口说出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要知道,“阳明心学”讲的就是心外无物,万物皆由心而起。本心若纯粹光明,那么所见的世界亦如此清澈,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2)

王守仁

三、绝不苟活——赵昺(南宋)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惨败,南宋军民在元军层层包围之下,再也无路可逃。宰相陆秀夫跪泣道:“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臣要投海殉国,陛下可愿同往,以全名节呼?”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答道:“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国家将亡,朕虽小,亦不愿苟活于世!”陆秀夫听得泪眼婆娑,随即背起小皇帝,手捧传国玉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见状,皆随小皇帝投海殉国。南宋虽最终悲壮失国,但军民的节烈之举,诠释了忠义爱国之心,被后世永远铭记。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3)

赵昺

四、随遇而安——苏轼(北宋)

公元1101年,64岁的大文豪苏轼临危,弥留之际,好友提醒他要努力想着西方净土,要想着往生。苏轼却答道:“着力即差。”使力气就全错了。说完,他便溘然而逝。参佛悟道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用生命中最后一语,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终极领悟。那就是有些事情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必强求。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4)

苏轼

五、广陵绝响——嵇康(曹魏)

三国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倡导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对魏晋时代风气有着深远影响。公元263年,嵇康触怒了主政的司马昭,被下令处死。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但被拒绝。临刑前,嵇康面不改色,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叹息道:“从前袁孝尼曾请求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固守不肯教他,自此《广陵散》就要失传了。”说罢他便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百姓闻听此事无不叹息,都为这般大才逝去而痛惜不止。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5)

嵇康

六、一念之差——韩信(西汉)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所骗入宫,吕后下令将其抓捕,并被处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临死之际,韩信大呼“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一生可谓战功赫赫,平定三秦,俘虏魏王,擒获赵王。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被后世奉为“兵仙”。在他兵锋最盛之际,手下谋士蒯通献计,要他裂土封王,与刘邦、项羽分庭抗争。可韩信感恩刘邦,不忍背叛,最终却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纵横沙场一生,用兵无一敌手,却因一念之差,死于妇人之手,想来韩信心里会是有多么不甘啊。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6)

韩信

七、乌江自刎——项羽(秦末)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兵败,本可渡江而逃,但他却选择在江边自刎。自刎前,项羽对接他渡江的乌江亭长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与多次战败却越挫越勇的刘邦不同,项羽初次大败就惭愧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注定了他悲情式的人生命运。他的自刎,为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画上了句号,也霸气显露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本色。李清照曾作诗称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7)

项羽

八、悔之晚矣——李斯(秦)

佐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丞相李斯,那时可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被赵高蛊惑,以谋反之罪判李斯腰斩。当与儿子们一起被拉到刑场上的时候,李斯回顾一生,感慨万千,对儿子们说出了临终遗言:“吾欲与若 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多想与你们再出上蔡东门,牵着黄狗追逐狡兔啊,可惜已不可能实现了。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追逐名利的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早知道如此的结局,还不如安享平凡恬静的生活呢。蹉跎一生,只留下这悲凉的结局。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8)

李斯

九、为知己死——豫让(东周)

豫让,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手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逃亡山中,叹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四声)氏之雠矣”。为给智伯瑶报仇,豫让多次刺杀赵襄子,他用漆涂满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热炭使自己的声音沙哑。最后一次,他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其所捕。临死时,豫让求赵襄子脱下外衣。他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他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随后伏剑自杀。义士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主公的知遇之恩,感动后世无数。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9)

豫让

十、造福苍生——神农氏(上古)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谁知道神农氏有什么功绩吗?”  班长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是尝百草。他尝出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为百姓治病。”老师满意地说:“不错,不愧是班长,书念得很好。”一旁的小明不服气,举手问道:“老师,那您知道神农氏的临终遗言吗?”老师说:“这个嘛?还真不知道。”小明说:“我来告诉您吧!那就是:‘啊!这草有毒!’”

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10)

神农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哪位古人的临终遗言令您印象深刻呢?

您还知道哪些人物的经典语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我是文公子,喜欢请您关注我。#苏轼##历史##王阳明##历史人物##临终遗言#[比心][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