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举秀才,三十为谏臣。”这句诗出自唐朝白居易的《朱陈村》,而诗中的“秀才”,正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古代读书人代称,尤其是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
那么,秀才放到现在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历?是高中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这个问题你真的清楚吗?
其实,“秀才”这个词在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大家可千万不要被影视剧骗了!
最初的秀才:没有学历也能当!
关于“秀才”一词,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群雄争霸,各个诸侯都想要为自己广泛招揽人才,于是就诞生了一股“养士”的风气。
所谓的“士”,即人才,也就是当时的“秀才”了,在《管子·小匡》中也被解释为“才之秀者”,也就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其实是一种泛称。
像战国时期一个叫贾生的人,他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秀才”。根据《史记·贾生传》说,贾生当时只有十八岁,能念诗,能写书,美名被郡中的人听说了,于是就成了秀才。
在当时,连科举制度都还没有出现,秀才别说有功名在身了,像贾生这样饱读诗书的也不多,甚至有些秀才都没读过书!
说到这里就要看一下汉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了,当时主要的要求大概有三点——才学、道德和才干。这考较才学的一类,自然就更倾向于我们平时说的读书人,但后两种,对读书的要求便没那么严格了。
比如,假若有一个人品德非常高尚,志节清白,又或者有人就是很会治理水患、处理农桑,而且还被人举荐了,那即便没有“学历”,也是能成为秀才的。
而这个方式就一直持续到了东汉时期,因为皇帝刘秀的名字里也有个“秀”字,为了避讳,就也把“秀才”叫做“茂才”。
隋唐宋的秀才:含金量大涨大跌后来,当时间推移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出现了,这时候的秀才就被纳入了科举制度的范畴中——隋朝的科举取士就叫做“取秀才”,所以“秀才”也成为了读书人努力想要获得的称号。
科举的目的就是要给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而在隋唐时期,虽然还处于封建大一统状态下,但是朝廷的各个方面却都已经很完备了,科举也不例外,“秀才”的含金量自然跟着水涨船高。
这时候,隋朝和唐朝都设立有专门的秀才科。据《杜氏通典》记载,秀才科的门槛相当之高,设有方略策五条,被选中的人又要分作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类。
所以,但凡能够成为秀才的人,方方面面都得非常精通才行。不过也因为要求太过严苛,符合的人少之又少,在整个隋朝的历史中秀才也不超过十个,到了唐朝,每年也就一两个人能合格,慢慢更是干脆没人来考试,最后不得不被废除。
因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现在各大高校招收博士的数量稀少,但也不止一两个呀!那么,在全国范围每年只有一两个人能拿到的学历,那恐怕得是精英中的精英,博士后中的博士后才行吧。
而到了宋代,“秀才”的含金量就再一次大幅下降。毕竟,这时候只要是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都可以自称为秀才。换到现在来说,就是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就没问题!
明清的秀才:考不考都很尴尬最后,明清时期的“秀才”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其实,这时的秀才就很接近大家的了解了。作为读书人,一般从四五岁起,孩子们就开始启蒙,进入私塾或者由家里有才学的长辈负责教导。
大家都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学起,等到字差不多都认全了就开始学更艰难晦涩的四书五经,一边熟读背诵,一边抄写练字,两手都要抓。
大概这样过了五六年,孩子们到了十岁左右,就会去参加“童试”。而这群去参加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孩子们,就被称为“童生”。如果考试过关,就会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秀才”。
当然,这场考试不只是孩子们参加,譬如鲁迅先生的著作《孔乙己》,里面的主角就是个考了很多次童试还没过关的读书人,因为年纪大了,也被叫做“老童生”。
而当了秀才之后就能做官了吗?那可不行,事实上秀才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童试后还有乡试,乡试后还有会试,会试结束还有殿试……科举之路不可谓不漫长。
所以,成为秀才之后,其实正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期”。想要继续往前考,可接下来的考试越来越难了,普通人可能十几年都考不过一场;要不就此收手?可之前十年寒窗苦读就这么白白作废,又总是不甘心。
毕竟,只要再考过接下来的乡试,那么就算不能做官,也能够为家里减轻赋税徭役,可若只是个秀才,就基本上只能打水一场空,除了名声好听一点,什么用都没有。
假如说通过“殿试”,那接下来就只要安心等着朝廷安排工作,基本等同于今天的公务员面试,那么往前倒退一下,明清时期的“秀才”也就是大学本科学历。
结语虽然有些朝代的“秀才”看似品级很低,才在漫漫科考路中迈出了第一步,但也是凝结了时间与心血才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理当尊重,而非轻视。
“秀才”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与今天的情形相比较,自然也对应着不同的学历层次,而绝非有些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高端”。
所以,这也提醒了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不能够一概而论,而是要分时间,分地点,分情况,就事论事,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就不能仅仅埋头于书卷之中,更要开拓眼界,做实事,下苦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