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窝里的小燕子什么时候会飞(它世界第471期小燕子穿花衣)(1)

钟楼是西安市的著名地标,而每年夏天飞来的雨燕则更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是西安迁徙路程最远的候鸟。这些雨燕被称为普通楼燕,但它们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名字——北京雨燕。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最近,中外研究团队通过先进的跟踪手段,揭秘了它们即漫长又艰辛的迁徙之路。

从非洲南部出发 抵达西安筑巢繁殖

北京雨燕隶属于夜鹰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西安城区古建筑的雨燕是一道靓丽风景。已有研究表明,每年4月,北京雨燕从非洲南部抵达西安筑巢繁殖,7月底到8月初,再返回非洲南部越冬。然而,关于这条往返行程近三万公里的迁徙之路具体经过哪些国家、是否存在停歇点、沿途气候如何,长期以来人们仍知之甚少。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及英国“雨燕行动”团队科研人员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的志愿者合作,针对北京雨燕迁徙行为进行了追踪研究,首次精确揭示了北京雨燕迁徙生态学规律。

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为66只北京雨燕佩戴微型光敏定位器。借助这种记录光照强度、以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定位跟踪的低耗回收型设备,科研人员成功获得了其中25只个体的光照强度数据,并对北京雨燕的迁移路线和物候特征进行了研究。

长距离候鸟迁徙通常会追踪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季节性资源,因此研究人员进一步假设,北京雨燕在迁徙过程中很可能经历了非常不同的环境条件。由于降雨量被认为是与雨燕存活率负相关的一个关键气候因子,研究人员测试了北京雨燕迁徙路线沿线的降水差异,以补充对空中长距离候鸟迁徙策略的认识,并有助于了解远距离候鸟的种群分化。

迁徙飞经亚非37个国家 在南非高原越冬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的秋季迁徙大多始于7月中旬,它们离开西安后,先向西北进入蒙古国,而后进入我国新疆北部,由准噶尔盆地进入中亚地区,8月中旬越过红海,9月初到达非洲中部,在刚果盆地或邻近区域作40天的短距离移动。随后,北京雨燕缓慢南下,最终于11月初到达越冬地——海拔约1000米的南非高原,全程14733公里,用时111天。在结束越冬期长达100天的游荡生活后,北京雨燕于次年2月中旬开始向北迅速移动,在刚果盆地东部逗留近1个月。随后,它们转向东北,于4月初离开非洲,日夜兼程,在4月下旬回到北方,全程13500余公里,用时64天左右。在整个往返迁徙过程中,北京雨燕共飞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

人们以往认为,北京雨燕在迁徙途中会直奔目的地,中途基本不作停留,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北京雨燕单日移动距离通常超过250公里。若将三天内移动距离低于500公里视为停歇,那么,北京雨燕秋季中途停歇2到6次,停歇71天,平均速度134公里/天,春季中途停歇1到2次,停歇36天,平均速度217公里/天。刚果盆地及周边地区、红海西南岸和里海南岸为三个最主要的停歇区域。结合飞行轨迹判断,北京雨燕在春季可能采取了更为直接的迁徙路线和更快的迁飞速度。

边飞边捕捉空中昆虫 可飞行10个月无需降落

长距离飞行,北京雨燕是边飞边休息的,和其它很多鸟类一样,它们可以让左右脑轮流休息。因为是食虫鸟类,它们边飞边捕捉空中的昆虫,身体需要的水分主要从昆虫体内获取。科学家曾给13只北京雨燕安装跟踪器,结果发现它们有的在天空中飞了整整10个月,都不曾降落。

北京雨燕的四个脚趾都向前伸,不像绝大多数鸟类那样前三后一,可以抓握树枝,它们只能将自己悬挂在建筑物或树上,而且爪子非常小,严重退化,不能在地面走跳,所以它一旦跌落地面很难起飞。它们除了繁育后代的两个月,基本上都在天空飞翔。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雨燕在生活史的部分阶段表现出对半干旱区生存环境的适应,其繁殖区和越冬区的年降水量均显著低于分布在欧洲的普通雨燕指名亚种。除了刚果盆地及周边区域,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穿越了多处荒漠。

未来,科研团队将使用基因组测序技术破译北京雨燕迁徙奇迹背后的遗传学密码。相信通过努力,北京雨燕非凡运动能力背后的秘密将被逐渐揭开。 枫叶/文 宁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