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 木铎语文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

沈蘅仲(1919—2016),江苏海门人,生前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著有《语文教学散论》《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知困录一一中学古诗词备课札记》《怎样做笔记和记录》《怎样点标点符号》《孟子菁华》等。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2)

语文考试漫谈

文 | 沈蘅仲

目的和手段

语文课在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却往往轻视它 。

恢复考试制度以后,各级学校新生入学都要经过考试,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当然要列入考试的项目。这就又决定了学生不能不“重视”语文。

平时学习往往轻视它,为了考试又不能不重视它,这就很容易给人一 种错觉,学习语文好象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

究竟为什么要学语文,而且要学好语文?这一点“语文教学大纲”上有明确的要求,简言之,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能看能写。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种种措施,进行严格的训练。当然,也要经过各种考试,以检查效果。

由此可见,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

考试虽非教学目的,但它却很大程度地影响教学。特别高校招生考试,更起“指挥棒”作用,不少人跟着这根“棒’在转。例如,过去考命题作文,于是温课迎考时就猜题目,背作文,以图侥幸;后来题中有缩写、改写了,于是又专门练缩写、改写;考题着重语言训练了,就大量地改病句,搞词语填充……一切着眼于模拟考题,甚至加深考题难度,认为是“取法乎上”;加上层层统测,层层加码,使教师教得被动,学生学得被动,大家都被某种潜在的力量控制着。

高考命题可能有所侧重,而作为教学来说,则要求全面学习,不能偏废。如果跟着“指挥棒”转,把手段当作目的,将永远处于被动。所以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即以迎接高考来说,也要根据“考试大纲”的精神进行复习。“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的精神是一致的 ,“考试大纲”上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也正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语文能力。

培养和检查

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进行扎实的基本训练。如:要阅读相当数量的课文,要学习一系列读写知识,要有反复的读写实践。

要提高语文水平,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诸如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笔记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等。总之,要学生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是培养的过程,训练的过程。

培养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检查。考试固然是一种检查,但检查并非就只是考试,检查应该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学生的答问、讨论、练习、写作等,无不包含对学生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检查。当然,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考查(或称测验),那检查的因素就更多些。通过检查,可以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发现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困难,同时也反映教学中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督促学生;改进教学,推动教学。

检查不是为了对学生施加压力 ,而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例如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练习,每做一篇作文,就是一次检查。在布置作文时,可以先根据某一种写作方法作概括性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审题,构思,选材,组材,这样既有引导又不束缚思想。作文后再批改、评讲,这就既是检查,也是培养,通过检查进行培养。

再如要学生作些语法辨析,辨析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如果学生已具备单、复句的知识,那只要罗列若干句子,要求学生分辨即可。如果某个班级语法程度还不平衡,有不少学生还缺乏单、复句的知识,那就可以先揭示单句和复句的概念,并举例示范,然后再要求辨别指定的一些句子。这样使对某种知识不够巩固的,甚至还没有具备这种知识的学生,也能从所提示的概念和示范中学习到新的东西。这就是寓培养于检查之中。

特别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和检查结合得更为紧密。例如要求学生口述一件事情或朗读一篇课文,先提出要求,再由学生口述或朗读,针对口述或朗读时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然后重行口述或朗读。这样多次反复,也就是既有检查,又有培养 。

总之,检查是为了培养,而培养的效果要不断检查,这样才能步步提高,反复加深。培养和检查应该相辅相成,密切联系,在教学中不应该把它们分割开来。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3)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4)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5)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6)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7)

考查和考试

在教学中,通常所说的考查和考试,其性质都属于检查。检查教学效果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书面的,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检查的内容可以是单项的,可以是综合的;可以侧重于读或写 ,可以读写结合;可以检查记忆,更应该检查运用。检查规模可大可小。如课前抽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学生对旧知识是否巩固,随堂提问、讨论,教完一篇课文后布置些练习等,这些都是检查。在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后进行的检查——考查或测验,范围就大些。到学期或学年终了时进行检查,就是考试,范围就更大些,它带有全面考核性质,有的还和升、留级及毕业有关。

至于各级学校的招生考试,它是为了选择新生而采取的措施,不属于在培养中检查质量的性质。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了适应升学考试,平日考查往往“模拟”升学考试;如果因此而放松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对培养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个损失。这种情况应该予以重视。

怎样处理好考查与考试(特别是高考)的关系呢?平日考查应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以及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着重于有计划地打基础,而不要孤立地去“模拟”高考。如果说平日考查也可以为高考作准备,那应该是指打好基础后学生可以无往而不利,平日的基本功好了,对高考也必然能适应。以缩写、改写为例,这些方式在平日教学中本来是基本训练的项目之一。如果平日写作基础较好,那这类题目应该会做,因为它毕竟要比独立构思的作文容易些。

反之,如果平日不注意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是“头痛医头”,那今天练了“缩写”,明天碰到“改写”又要束手无策了。有些学校注意严格的读写训练,不管高考时考不考作文,平日教学中依然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考查。这样,学生到高考时定能应付裕如,这也正是平日努力的结果。

考试和竞赛

考试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即以统考、高考来说,也应根据“考试大纲”的精神来命题。至于平日考查,更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现状进行命题,对程度不同的学生甚至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基础上,经过考查、评讲、弥补缺陷,都能有所提高。

竞赛就和考试不同,它是通过比赛,调动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才智,也便于发现人才,同时又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例如,有不少学校经常举行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汉语拼音比赛、基础知识比赛等等。

竞赛的目的既不同于考试,命题的知识范围自然可以广一些,题目的难度也可以大一些。因为它不涉及升级、升学等问题,而只是发掘人才,推动学习。对竞赛中的优胜者可以给以奖励;发现对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可进一步重点培养 。

竞赛与考试任务不同,但和考试却可以相辅相成。在语文学科中适当地搞一些各种形式的竞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椎动语文学习,大有好处。

一九七九年春,上海市青年宫和上海市语文学会联合举行的“语文基础知识邀请赛”,今年六月份《语文学习》举行的“初中语文听、说、读、写邀请赛”,都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兴趣。竞赛中涌现了不少人才,反映了语文教师辛勤培养的成果,同时也促进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8)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9)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0)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1)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2)

知识和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读写也有规律可循。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其规律性比较易见,而写文章就略为复杂些。昔人云,“文无定法”,鲁迅先生反对小说作法之类,但这只是指文章是灵活的,不能落套,不要程式化。尽管说“文无定法”,但毕竟还是“文有文法’,写文章也还是有基本规律的,读写知识就是从大量文章中概括出来的规律。正因为它们是从大量文章中概括出来的知识,所以又可以用来指导阅读和写作 。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知识化为能力。因此,考查、考试,不仅检查是否掌握知识,也应检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理解能力、表达能力。

例如听写,要求学生能把别人朗读或讲述的话如实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种能力的检查。通过检查,可以看到学生掌握字、词的程度如何,以及反应是否敏捷。

再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来解字词,以检查他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因为一个字常有多种解释,在某一场合该作如何解释,这就需要经过独立分析。有一次考查中要求学生理解某些字词的含义,准许查字典。在解释“无可厚非”中的“厚”字时,好几位同学解成“不刻薄,待人好”,原来《新华字典》中对“厚”字有四个义项,而选用“不刻薄,待人好”这个解释放到“无可厚非”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就反映学生判断能力还不够。

又如“比喻”是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对学生来说,掌握这个知识应该是不难的。但同样一个事物,有时用来比喻好的,有时又用来比喻不好的,以“竹笋”为例,“雨后春笋” 是比喻好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比喻不好的。这有没有矛盾?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就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个道理看起来并不复杂,但要说清楚也不简单。这就要求学生把知识用得灵活些。

是不是要把已学过的规律性的知识都背出记住呢?当然不必要。死记硬背是无效的劳动,还是重在应用。例如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但如果要学生去背出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并背熟几篇文章的中心,还不如让他们独立地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那才是真的培养了阅读能力。

考查、考试时要有能体现表达能力的试题。如前所述关于“竹笋”比喻什么这类问题, 既考查了对知识是否活用的能力,又可从对问题的表述中看到表达能力的水平。要经常让学生用一段话或一小段文字说明一个问题,阐述一个观点,以锻炼“成文”的能力。至于作文那更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了。

知识靠平时积累,能力更须从平日培养,而考查、考试,正是对平日练兵的检阅。有些学生平日轻视语文,不下功夫,临考时才突击一阵子。如果题目答案可以“死背硬记”的,突击一下也许能侥幸,若须灵活运用体现能力的,那就非突击所能奏效了。

单项和综合

考查、考试,可以分单项进行,如专从文字、词语、标点角度进行,或从语法、逻辑角度进行,或从文言文方面进行,等等。这种方法,知识集中,任务单一,容易“各个击破”地解决某一问题。一种是综合性的,即一份卷子中可以包括各种知识的内容,各种能力的体现(例如既有阅读能力又有表达能力)。这种方法可以从多方面检查学习质量,并发现哪些缺陷,便于弥补。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需要,交替使用,不拘一格。

对于“单项”和“综合”的另一种理解是,把某种知识分解为若干小项来考查,然后再 要求综合为一个整体来检验。以论说文为例,论说文要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要素,考查时可以从这些单项来着手。例如提供一些材料或介绍一些事例,要求从中提炼出观点来;也可以指定某个论点,要求找出若干论据去证明。这些都可用提纲表示,不必写成长文。这种单项考查,更适用于平日的基本训练。最后要求写一篇完整的论说文,这就是综合考查。

作文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仍以论说文为例,一篇论说文,论点是否正确、鲜明,说理是否透彻,论据是否可靠,是否典型;论证的条理是否清楚,方法是否有力;以及语言、文字、标点、行款等是否合乎规范:这一切都能反映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水平。所以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考查。

从平日训练来说,可以多从单项着手,便于学,容易会;从考查的角度来说,可以多采用些综合的形式,才能反映学生各方面的水平。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3)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4)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5)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6)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7)

课内和课外

语文考查或考试,既应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据,在复习和平日考查时就要充分利用课本。但也听到这种说法:高考、统考的题目大多不在课本范围以内,因此读不读课本无所谓,不象数理化,脱了几节课就会影响后面的继续学习。

诚然,语文与数理化是不同的,这是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语文中不仅有逻辑思维,还有形象思维;既有科学性,更具艺术性。所以看起来不象自然科学那样系统性、规律性强。语文也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性的知识指的是理性知识,它是从感性认识概括上升的。所以要读大量的文章,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课本不足,再加之以补充。一定要通过读具体的文章来掌握各类文体特点和各种基础知识,比如词汇的积累、句法的变化等,也都是从具体文章中学到手的才能巩固。总之,要以多读文章为主,辅之以练习,才能踏踏实实地而又迅速地提高语文水平。如果脱离课本,脱离具体的文章,孤立地去学“知识”,想依靠繁琐的“题海”来提高语文水平,那是徒劳无功的。

读了某篇课文,是不是一定要捆住某篇课文来考查其学习效果呢?也不一定。例如拿另一篇没有教过的文章要求学生分析,正因为他们在课内学过一系列的文章,己掌握了一些分析的方法,所以从这另一篇文章的分析中可看到他们是否能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又如我们曾要求学生解释“微禹吾其鱼乎”中的“微”字,“遗君鱼”中的“遗”字。这两个句子学生是初次接触,但“微”和“遗”这两个字却是曾在课本中读过的。《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念奴娇·昆仑》中有“一截遗欧”,学生如果能运用这些旧知识,也就能解释新句子了。利用已知来解决未知,知识就用得活,其基础还是得力于课内。

课内虽重要,但仅靠课内还是不够的。课外还要广泛涉猎,多方接触,从直接生活和间接知识中扩大知识面,特别要经常读报,关心形势,这样才能学得深,学得活。否则孤陋寡闻,思想贫乏,分析问题也必然肤浅。

例如某次考试,要求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中心,该文写一位定居费城的旅美华侨怀念祖国的事情,有的考生不知费城为何地,也就不知道文中主人是华侨,当然全文的中心也就领会错了。类似这种因知识贫乏而影响考试成绩的也不乏其人。

所以既要有课内学习的扎实基础,又要有课外博览的丰富知识,才能有利于发展智力,锻炼能力。这样才真能提高语文水平。

评定和分析

考查、考试的评定成绩,一般用分数来表示。每次考后,学生关心的也往往是分数。

总的来说,分数是反映质量的,但也不是表示质量的唯一依据。例如某一学生平日基础很好,但考试时在某一题上因疏忽失分。又如有些学生在“选择法”“是非法”等类型的题目中虽也答对得分,事实上他对为什么作这样的选择并未理解。诸如此类,说明考查、考试以后的质量分析不能停留在分数的分类统计上,而是要仔细地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利弊得失,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分析后进行评讲总结,应巩固成绩,鼓励进步;找出问题,指导改进。对具有倾向性的问题,尤应引起注意。例如某次考后发现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还不强,对知识用得还不活。总结时一方面可就题目本身应该怎样答,不应该这样答作些分析,另一方面也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仍需提高到规律性上来加以指导。又如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写论说文时立意平平,论证乏力,究其源是思想境界不高,理论认识较差,因此要启发学生提高觉悟,如强理论学习,关心形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评讲时也可以先发动学生讨论,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以“竹笋”为喻,可以用于褒义也可以用于贬义,对这个问题考卷答案各式各样,大多说不透彻。评讲时就引导大家展开讨论,学生争论得很热烈,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较深。在评讲时也可以择优交流,例如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学生中有答得较好的,或有创见的,让他们提出交流,以便对其他同学有启发。讨论、交流后,应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评讲总结应以质量分析的结果为主要依据,目的在于明确方向,以利再战。至于报告得分优劣则是次要的。

评定成绩除一般用分数外,也可用等第。平日考查,特别如作文,不一定每次评分,可以到某一阶段综合评分,这样便于全面衡量一个学生的质量。可以多加评语,作针对性的指导。对有独特见解的答案,可以提高其分数或等级,以示鼓励。

如发现试卷中某些答案错误人数特别多,就应研究原因。或者因为这部分知识没有讲清楚;或者因为难度较大,学生没有掌握好;或者由于命题本身不够明确或缺乏科学性。从这一点来说,考查或考试,不仅检查学得如何,同时也就是检查教的效果。

语文抽考要怎么应付(语文考试考什么怎么考)(18)

本文原载于《语文学习》1980年第8、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