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个著名的巷子“六尺巷”,石碑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历史上这里也发生过相邻两家争执宅基地的故事。相传清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他的老家与吴家相邻,两家院子之间有条巷子,吴家要建新房,想占此巷子,张家不同意,将官司打到县衙。张家人急修书信给张英,望能依靠权势解决此事。张英阅罢书信,以一种豁达的心态修家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回信后,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此也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英在处理邻居宅基地纠纷时,并没有凭着自己的官威强逼,而是采用中国人尊崇的“礼让”,不但让家人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感化了对方,双方共同谦让,让事件以一种双赢、圆满的方式化解,并在历史上留下美名。
再来看看最近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莆田欧某中案,恰巧也是因为和邻居宅基地的事,多次商讨无果后,才导致如今的悲剧发生。无论是欧某中一家还是欧某九一家,这件事上两家都是受害者。欧某中潜逃生死未知,欧某九家两死三伤。让人心痛的同时又在思索,这本该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冲突,为何事以至此?
根据目前的信息,欧某中人不但不坏,而且还很老实,曾经还舍身救起过一名落水儿童,欧某九家也是本分的人。就因为建新房和邻居多年协商无果产生纠纷,甚至邻居家人还跑到欧家打人。多年的积怨和压抑,再老实的人也会反抗,而欧某中却采用了最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恨。
在这里,不去专门讨论事件本身法律适用是否应兼顾情理,因为无论动机是什么,只要不是正当防卫,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作为底层社会的民众,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暴力。
不管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在遇到和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时,即便短期内无法解决,也应该冷静下来想办法,一旦越界法律,有理也会变成无理,我认为本该有三种方法解决争端问题:
一、继续和四邻协商,即便多次协商无果甚至交恶,也应该继续协商,只有这样才能于情于理上都站得住脚,静待其变。
二、应该继续寻求政府和法律的帮助,既然当地有不成文的“士政策”,建房须征得邻居同意,那么就依据政府给他批准的建房用地,合理合法的借用法律手段让四邻同意,只要合理合法,即使邻居不同意,他们也没有阻挠你建房的权利。
三、目前还不知道有没有相关人员不作为,甚至纵容和包庇四邻,长期阻挠。
但话又说回来,以现在的结果来看,如果各方都能谦和一点,礼让一点,就像张英一样,四邻和和睦睦,又何止发生如此悲惨的事来?
这也是底层社会中部分人的处事方式,过于计较,过于不讲理,往往逼得一方干出祸事来。人有千日好,终因一事怒。曾发生多次类似的事件,我们分析,我们讨论,但仍然发生,何也?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一句,作为此文的结尾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还是等待事情的真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