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影 / 河上花
《灵隐寺》
唐︱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灵隐寺位于西湖灵隐山麓,为杭城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了。
初闻灵隐之名,还是源于游本昌演绎的《济公》,那时候想,要是自己出家一定也要做这样的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年纪渐长,酒肉穿肠过了,佛祖却并未留在心间。纵是仰望高僧的坦荡潇洒,也还是舍不下这花花世界,万丈红尘。
灵隐寺的创建,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印度僧人慧理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见山中一峰似曾相识,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飞来峰下卓锡建寺,连建五刹:灵鹫、灵隐、灵山、灵峰、灵顺。除灵隐之外,其他四寺或废或更,现均已不存。
据《云林寺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时,驾幸灵隐寺。当时的住持是谛晖,请康熙皇帝题一块匾额。康熙亲书"云林"二字,灵隐寺遂改名为"云林禅寺"。
苏轼任杭州知事时,政暇之际,常到灵隐寺休闲赋诗,其中《留题灵隐寺方丈》一诗,描绘了当时灵隐寺晨钟暮鼓、香火鼎盛的寺庙盛况: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
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
在杭州的历史上,吴越时期,吴越王"以有土有民为主,不忍兴兵杀戮",保境安民,休兵乐业。清明向上的"吴越之治",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吴越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宇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苏东坡《游灵隐寺》一诗中有"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之句,可以想见灵隐寺在那时的空前盛况。唐人司空曙《灵隐寺》曰:
春山古寺绕烟波,石磴盘空乌道过。
百尺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前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足,下归尘世定如何。
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与僧侣结成方外之交。身处尘世久了,身心疲惫不堪,偶尔到寺院走一走,便会像白居易说的那样"我来恍入金天界,三伏蒸炎半点无",宋戴复古也有"生无适俗韵,老欲结僧缘"之句,颇能道明世俗中人暂避尘世之想与偶得清静之望。
今日之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与江南寺院格局大致相仿。药师殿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姿态各异,神情相迥,很壮观。
寺院路旁还有很多禅语诗。
花:
朝看花开满树红
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
花与人间事一同
悟:
忆昔当年未悟时
一声号角一声悲
如今枕上无闲梦
大小梅花一样香
古树向天六百年,阅尽世间沧桑。任尔风霜,我自疏狂。
据清康熙年间《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永福寺坐落于飞来峰呼猿洞对面的形胜山下,旧分上下两寺,与下天竺(旧称翻经院)等寺一样,同为慧理禅师开山创建。兴建了灵鹫、灵隐等十座道场,永福寺是其中之一,距今也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中宏规巧构,丹矆相辉,碧光琉璃瓦覆盖于顶。
灵隐的花草,似乎都带着禅意,贞静自在。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
院中有一楹联:身比闲云,月影曦光堪见性;心同流水,松风竹色共忘机。令人想起宋代曹勋的《满路花》:
清都山水客,何事入临安。珍祠天赐与,半生闲。曲池人静,水击赤乌蟠。飞上烟岚顶,三缕明霞照晚,时对胎仙。圃中有个小庭轩。才到便绦然。坐来闲看了,篆香残。道人活计,休道出尘难。归去后、安排著,一緉麻鞋,定期踏遍名山。
这一季秋日灵隐寻禅暂告一段落。待来日再将夏天的西湖,冬日的虎跑一一写来。一緉麻鞋,踏遍名山。待终老,煮一壶清茶,细细回味。
—— 读诗书 赏名画 玩物有志 ——
喜欢 就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