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元前的骑兵 骑兵登场亚述轻骑兵 公元前7世纪关于亚述骑兵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猎场景从公元前9世纪到7世纪,亚述骑兵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Assurnasiraphli 二世(883-59BC)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轻装弓箭手,牵著两匹马一般认为这些马缺乏持久力,于是骑手不得不频繁的更换坐骑浮雕中的骑兵总是有个副手,在主人射箭时,他在后面牵著马匹那时亚述骑兵的武器以弓箭与标枪为主,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骑兵都有哪些?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骑兵都有哪些(古代骑兵的一些历史介绍)

古代骑兵都有哪些

01 西元前的骑兵 骑兵登场

亚述轻骑兵 公元前7世纪关于亚述骑兵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猎场景。从公元前9世纪到7世纪,亚述骑兵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Assurnasiraphli 二世(883-59BC)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轻装弓箭手,牵著两匹马。一般认为这些马缺乏持久力,于是骑手不得不频繁的更换坐骑。浮雕中的骑兵总是有个副手,在主人射箭时,他在后面牵著马匹。那时亚述骑兵的武器以弓箭与标枪为主。

Tiglathpileser三世(745-27BC)时代,亚述骑弓手终于穿上了盔甲,极大增强了近战能力,作用更加明显。Assurbarnapal (668-26BC)时代,亚述军队中有三种骑兵︰轻骑兵,由亚述帝国统治下的游牧民族组成,装备弓箭和标枪;骑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骑兵,装备长矛和剑,负责近战接敌。自此骑兵逐渐取代战车的地位,四匹马拉的战车成了步兵的运\输工具。图中的亚述弓箭手出现于帝国晚期,马的高度用当时的标准说是14手长,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

马的颜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马,今天在土库曼一代还有这样的品种,也是伊朗马的近亲。三千年前还没有马鞍和马镫,只用缰\绳控制马是件很高深的技巧,那时的骑手坐在光屁股的马背上。他们的脚高高蜷起,这是个极不舒服的位置,所以当时的缰\绳很短很硬,不仅用来控制马还当成把手,马嚼子很长很宽,即使骑手用力拉缰\绳也不会拖出来。长时间的使用这种缰\绳毫无疑问的会损伤坐骑的牙口。

佛里吉亚重骑兵 公元前5世纪亚洲与欧洲通过一座大陆桥相连,小亚细亚。土耳其人称之为安纳托利亚,这块土地肥沃而动荡。大概在公元前八世纪的时候,一群北方来的少数民族进入了这块土地,建立了他们的王国,他们自称为佛里吉亚(Phrygia)。这个四处劫掠的民族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赫梯帝国的解体,他们又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为吕底亚人。 这块土地是丰饶的,这里的居民充分利用上天厚赐的各种矿藏。其中最重要的是金银矿,一种金和银混合的矿物,当地人用这种白色的金子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钱币。

货币的发明导致贸易的繁荣,吕底亚王国富强一时,尤其是前612年亚述灭亡之后。英语中说像克罗索斯一样富有"(rich as Croesus),这位国王在位时,是王国的全盛时期。征服了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所有城市。公元前547年,克罗索斯率领的吕底亚军队与居鲁士二世(Cyrus II)率领的波斯帝国军在Pteria进行了一次会战。

战后,克罗索斯派使者去德而斐请求神谕。圆滑的女巫说一个帝国将会陷落,于是他便断定波斯帝国的末日到了,在边境上不断集结部队。结果居鲁士绕过防线,直指首都萨迪斯,吕底亚遂告覆灭。波斯在小亚细亚设立了好几个行省,其中一个叫佛里吉亚。过去两个世纪考古学家一直在这个地区挖掘,得到的成果说明了吕底亚的昌盛。其中有好些前五六世纪的花瓶和陶器上刻有战士的雕刻。他们的头盔和盾牌有很华丽的装饰,可能是贵族的用具。这种盔甲的式样就被称为佛里吉亚,克罗索斯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希腊雇佣兵,所以这些装备上可见明显的希腊风格。关于当时骑兵的数量和战术都已不可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骑兵由贵族组成,步兵多为希腊人。

波斯重装骑兵 公元前4世纪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我是伟大的骑手,优秀的猎人,我无所不能。" 很难得古代的君主对自己如此总结,但也说明了骑兵的地位已经大大地提高,帝王都开始骑马作战。打猎依然是贵族们的娱乐,但在伊朗平原上追逐猎物要求精湛的骑术。

波斯骑兵的武器还是传统游牧民族的样子︰轻骑兵用弓箭,重骑兵用两三支铁头的标枪,以及一柄短剑。在希波战争之后,大概五世纪左右才开始使用三米长的长枪装备部队。大流士二世死后两个儿子争权。小居鲁士当时是吕底亚的总督以及驻小亚细亚波斯军队的指挥官,他决定用武力排除他兄弟Artaxerxes的继承权。公元前401年率领13000名希腊雇佣兵(都是步兵)、2600名骑兵和数量不详的波斯步兵,从佛里吉亚首府萨迪斯出发,直指巴比伦。Artaxerxes的军队有6000名骑兵和30000名步兵,双方在首都西北的克纳科萨(Cunaxa)相遇。

一开战希腊雇佣兵就击溃了对方的左翼,居鲁士将部队攻入这个缺口,而政府军的右翼也随之崩溃。小居鲁士亲率600名精选骑兵突入对方的本阵,这样的气概震慑了对方。以至于被他一路直捣心脏,杀死了对方的指挥官,也杀伤了自己的兄弟。但不幸的,小居鲁士被一支意外飞来的标枪结束了性命。失去雇主的希腊人不得不撤退,在波斯骑兵的追击下,只有6000人最后渡过了黑海。这幅图画取材自雅典历史学家Xenophone的记述,小居鲁士的卫队都是重装骑兵,他们的装备带有浓厚的希腊风格。头盔上插著马鬃,鳞片状的胸甲和胫甲,装备著希腊式的短剑和铁头的标枪。战马的面门顶著一条护额,前胸挂著青铜的鳞甲。

斯基泰骑弓手 公元前4世纪斯基泰人是公元前八到二世纪的游牧民族,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七世纪,他们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作为其盟军,他们参与了对埃及的战争。前612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合作,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前512年左右,大流士一世开始了对斯基泰的战争。他征服了色雷斯,用浮桥渡过了多瑙河,根据西罗多德(Herodotus)的描述,波斯军沿著伏尔加河北上。

斯基泰人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他们一路缓慢撤退,毁坏农田,填塞水井,留给敌人的只有焦土千里。在补给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流士不得已退回波斯,在撤退中产生了数倍的伤亡。考古学家在斯基泰人的墓穴中找到了大量波斯战利品︰複合弓、长矛、标枪、斧、剑、匕首,以及许多铁片青铜片,可用来制成鳞甲。全身披挂的战马殉葬在主人身旁,即使是女性墓中也堆放著武器。 他们的鳞甲用皮革为底,上面覆盖的鳞片层层相叠,每块盖著下面一块的一半长度,这种緻密的防护措施主要用在胸甲、头盔、膑甲和马的围裙。斯基泰人最拿手的武器是複合弓,长80厘米左右,用马鬃或者动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发射的箭通过弦的张力和弓身的弹力双重加速,以至斯基泰弓的射程远达400步。

一个训练有素的射手每分钟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发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头极具杀伤力。

(02) 西元前的骑兵 辅助军种时代

努米底亚轻骑兵 公元前3世纪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北部和突尼斯西部,古代被称为努米底亚。这里曾经居住著一个游牧民族,称为柏柏尔人(Berber),他们以部落为单位分布在大漠各处。最强大的两股是东部的Massyli族和西部的Masaesyli族。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努米底亚为迦太基统治,每年向这个奴隶制国家提供轻骑兵作为僱佣兵。

前218-201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努米底亚分成两派作战。最早属于迦太集阵营,Masaesyli的酋长锡法克斯(Sypax)废了国王马西尼沙(Masinissa),于是后者投向罗马一方。 在202BC的撒玛会战中,汉尼拔的3000名努米底亚轻骑兵最早发动了衝锋,但西庇阿拥有4000名骑兵和马西尼沙的6000名努米底亚僱佣兵,靠著骑兵和运\气,罗马打退了汉尼拔赢得了地中海的支配权。一个世纪过去了,罗马人踏上北非,努米底亚开始面临被征服的命运\,最后一任国王Jugurtha的组织了最后的抵抗。前110年的卡玛(Clama)会战中,崎岖的地形让罗马的军团作战失去了用武之地,倒是土生土长的轻骑兵和北非矮种马如履平地。罗马人最后靠著人数和厚重的甲盾,将对手挤到一处,限制其机动性,最终取得胜利。

努米底亚民族的概念从此消失。努米底亚轻骑兵擅长于侦察、追击、埋伏和快攻,装备很简陋︰两三支标枪,一支轻矛,防护也仅有一面皮盾。但每人有两三匹换乘的坐骑,根据李维(Livius 罗马历史学家)的记载,努米底亚人可以在高速奔驰时,从一匹马跳上另一匹马。

发出狂野的吼叫,能连续几次发动衝锋。当然,如果是正式会战的场合,他们后面要有步兵支援,以便在撤退的时候提供掩护。根据李维的描述,努米底亚人是黑皮肤人种,穿短裤和无袖的束腰外衣。骑著壮实迅捷的北非矮马,不用笼\头,只靠一根短缰\绳或者靠呼喝吼叫来控制马匹。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他们作为僱佣兵在欧洲作战时的装束。到了相对较冷的气候下,想必会像汉尼拔的士兵一样披上斗蓬或兽皮吧。

同伴骑兵(Heteroi)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最精锐的重骑兵被称为同伴,通常人数在1800左右,所有的成员来自于马其顿的王亲国戚。整支部队分成八个分队(crmedelacrme),每队两百人,国王的卫队有四百人。分队编有四个小队(tetrarchia),各有49人。分队的指挥官叫ilearch,小队的指挥官叫tetrarch。 为什麽会有49这麽古怪的数字,很简单︰排队的时候小队长在最前面,后排三个骑兵,再后排五个,以此类推,最后一排十三个,整个小队就是49人。这样的三角队形是腓力二世 (亚历山大的老爸) 发明的,使骑兵队可以方便的向左右两翼迴旋,比波斯骑兵传统的直线队型具有更高的机动性。每次转向时只要将马头拨过四十五度,三角形的边就成为最前一线,第一排有七名骑兵,第二排有六名,以此类推。每两人中间空开一段距离,不影响后面的同伴衝锋。

四个小队排成一线,他们的站位就像尖利的锯齿;若干道这样的锯齿就是马其顿骑兵的突击队形。当然,这需要严明的纪律和高水准的训练。每个分队的同伴都来自同一个省份,他们用同一颜色的披风和旗帜,在战斗时可以高呼家乡的名字以辨视敌我及提振士气。基本来说,马其顿骑兵的装备与希腊人的相差无几,但是带护沿的头盔是典型的马其顿风格。马上披挂著的狮子皮或豹皮是当地的特产,可见于希腊化时代遗留下的石雕。

几个世纪后,罗马的统治者还要马其顿人和色雷斯人进贡兽皮。

罗马重骑兵 公元1世纪在罗马共和时期的三巨头内战结束后,军队完成了重组,骑兵已经是正规军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世纪时,罗马的公民参加重装步兵,是25个军团的主力。骑兵主要由高卢人和西班牙人组成,也就是因为出身非纯罗马公民的缘故,骑兵总在会战中作为辅助军种。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马镫尚未发明,导致骑兵在马上使力及坐稳的功能欠佳,并没有办法有效地正面攻击主力的重步兵部队。

所以”神鬼战士”的开场里,马希柯穆斯也只有从后侧攻击日耳曼蛮族步兵的份。每个军团的骑兵部队(alae)大约有300人左右,以组建地的名字命名,比如Ala Noricum,Ala Petriana,Ala Longiniana。每支部队都有独立的标志,刻在节杖和盾牌上。这些标志多为动物的形象,旁边加上各种装饰。扛军团节杖的士兵叫做Vexillarius,扛大队节杖的士兵叫Signifers,阅兵的时候他们走在整个步兵方队的前面。

骑兵大队是真正的作战单位,但罗马军团中也编有一些骑马的步兵,叫cobortes equitatae,他们担任巡逻、护卫、侦察和其他辅助性任务,类似于后世的龙骑兵。罗马重骑兵的装备多少已经制式化了,他们穿鳞甲(lorica squamata)或者链甲(lorica bamata),带著大型的护肩。他们的头盔分成好几种款式,比方说Gallic,Sassanian。(高卢式样和萨克逊式)。图中的这款来自Dolanus墓碑上的雕刻骑兵武器是传统的罗马短剑(gladius)或者凯尔特式的长剑(spatha),挂在身体右侧。他们还备有一支轻质长矛,可投掷,可捅搠。战马也比较低矮,150公分左右高,与同时代的坐骑一样,背上铺块毯子,绑上皮质的马鞍,但没有马镫。

(04) 马镫的发明与骑兵的曙光从这个章节开始 , 马镫登场了.。

在世界战争史中, 马镫和火药的发明具有等量齐观的影响 .在无鞍时代 , 骑士在马背上得靠双腿夹住马匹 , 抓紧缰\绳才不致落马 , 要坐得稳就已经非常困难, 更别提放空双手挥动武器了 , 因此当时骑兵以弓箭为主要武器, 远远地放了几箭后 , 看到步兵或战车衝过来只有逃命的份。

而身上佩的短武器充其量只是拿来保命用的.马鞍发明之后 , 骑士坐得比较稳了 , 同时也容易做出更多的动作, 至此开始有持武器衝锋突击的战术 . 不过在稳定性及著力点上还未改善, 因此无法成为主要的攻击兵种 . 一来是重步兵的广泛使用 , 突击完步兵的第一列后就倒得乱七八糟 ; 二来是双脚无法著力 , 且无法做出弯身攻击步兵的动作, 因此只能运\用马匹的速度, 打了就跑 . 然而到了西元四世纪, 哥特骑兵部队打败了罗马步兵团, 皇帝连同四五万的禁军部队在一个上午全部被消灭 (378年8月9日的阿德里雅堡之役).。

重步兵时代等于宣告结束. 而上帝之鞭匈奴王阿基拉的骑兵在欧洲的威胁及蹂躏, 也让当时的作战概产念产生变化.马镫据传是西元三世纪 (魏晋南北朝) 中国人发明的, 另有一说是中亚的游牧民族楼然人发明, 于七世纪左右传入欧洲. 自此 , 骑士坐得更稳, 也更容易将腿部的力量藉由镫传递到身上 ( 所谓力从地起 ), 将武器的威力发挥出来. 骑兵在世界战争史的地位开始展露头角. 欧洲各民族与游牧民族接触后吸收了他们的长处, 开始建立骑兵部队. 另外, 欧洲也因为对骑兵的重视, 也间接开启了欧洲庄园制度及封建时代。

阿瓦尔骑兵,7世纪阿瓦尔人是古代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之一。他们约在6世纪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到9世纪初以前一直统治潘诺尼亚平原。阿瓦尔人起源于亚洲西部,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属于泛蒙古-突厥族,一说他们就是中国典籍中记载的古代游牧民族 - 柔然。同时也有人说这个民族发明了马镫,改变了作战的形态。西元550年代到560年代,突厥击溃厌哒人,阿瓦尔人因此向西移动。

他们于6世纪进入欧洲,但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打击下向北迁到现在德国地方。因为德国并不适合他们的游牧习性,加上同法兰克人对抗,阿瓦尔人将目光转向了潘诺尼亚平原。此时潘诺尼亚由日尔曼部落伦巴底人和吉别达伊人所佔领。阿瓦尔人同伦巴底人联合,于567年打败吉别达伊人,在多瑙河畔建国。在四处游牧及征战的途中, 阿瓦尔人也影响了当时欧洲及近东地区的帝国 , 许多国家吸收了他们的战术, 战具等新的概念, 其中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拜占庭帝国 , 而查士丁尼大帝也参考阿瓦尔人的骑兵建立了著名的重骑兵团, 大大增加了国防力量, 也使拜占庭帝国能够延续到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给灭亡.

拜占庭重骑兵 (Cataphract) , 7世纪10世纪时,拜占庭的扩张到达了顶点,帝国迎来了全盛时期。拜占庭重骑兵是当时身价最高的雇佣兵,拥有最好的装备和最高的作战技巧。在Nicephoros II(963-?)治世时,拜占庭不仅消除了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威胁,更一路挺进小亚细亚,征服塞浦路斯和敍利亚,与阿拉伯人佔据的巴勒斯坦遥遥相望。帝国骑兵分成两种,一种叫Clibanarii,重骑兵;另一种klibanophoroi,可以称爲超重装骑兵。后者的名字来自于klibanion,当时骑兵穿的一种胸甲,由于装备的造价及其高昂,所以只有皇帝的卫队(tagmata)才由这些超重装的骑士组成。

在查士丁尼时期,当时杰出的军事将领贝利撒留引进了阿瓦尔人和波斯人的骑兵装备和兵器,如马镫、装甲、长矛和弓箭,改善了骑兵的作战手段,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奠定了拜占庭骑兵在此后数百年发展的基础。从此纪律严明的重骑兵成为帝国依靠的基本军事力量,成为“君士坦丁堡巨大威力的象徵”。拜占庭重骑号称步兵杀手, 可以轻易毁灭一整团的步兵. 拜占庭重骑兴盛于查士丁尼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这种骑兵在战场上排出楔形的伫列,第一排20人,第二排24人,共有12排,人数依次递增,最后排64人。

整个编队504人,其中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装备弓箭,其馀用长矛。皇帝卫队共有两到三个这样的分队,总人数在1000到1500之间,每个分队有不同顔色的外套。他们使用的长矛(knotos)在四米左右,枪尖上长三角形矛旗的顔色根据所属部队各有不同;佩剑(spathion)的刃长90公分上下;马鞍旁悬挂的革囊可以放上几支标枪(marzabarboulon)。

拜占庭重骑兵穿著多层铠甲,最里面的锁子甲,中间是鳞甲,再外层用薄铁片穿编成板块装甲。最后罩上一件短袖的长袍(epilorikion),袍子两公分厚,内衬一般是棉花,也有皮革或者毛毡。小腿上包著铁制的胫甲(podopsella),前臂上裹著同样铁制的护臂(chiropsella)。马铠也用薄铁片,层层遮盖。果然有资格称爲超重装,厚重到牙齿。唯一的败绩也是最后的一次,1071年拜占庭帝国在曼兹科特大败于土耳其塞尔柱王朝轻骑兵之手,超重装骑兵从此退场,再没有出现。拜占庭重骑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

重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著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衝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爲“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

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爲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此次会战的对手是法兰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装备头盔、椴木大盾、长剑、标枪和战斧,其中标枪和战斧都可以用于投掷(就是《帝国时代2》里的掷斧兵)。法兰克步兵有种战法是当标枪插在敌人盾牌上时,冲上去踩这枪柄把敌人的盾牌拽下来,再把敌人解决。这些法兰克人都是些富于攻击性的老练战士。

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马重骑、重骑兵和轻骑兵(主要是匈奴骑射手)组成,指挥是纳尔塞斯。交战时,骑兵埋伏在两翼,正面爲步兵集群,其中后几排爲下马重骑。法兰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几排拜占庭步兵,但随著下马重骑加入战斗,法兰克人的进攻受阻。我个人认爲这可能是纳尔塞斯的战术安排:让法兰克人胶著于正面战场,好爲拜占庭重骑兵从两翼包围争取时间。当法兰克人发现时他们已经被拜占庭重骑兵包围,但这些老练的步兵立即摆出密集防御阵形,准备抵抗拜占庭重骑兵的衝锋。

但是拜占庭重骑兵并没有发起衝击,而是用弓箭狂射。本来,如果法兰克人疏散阵形,是可以减少被弓箭杀伤的,可他们害怕自己队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骑兵就会提起长枪衝锋。结果在这样的犹豫中,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11世纪前,拜占庭重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视骑射,除了重骑兵会骑射术外,还有不少轻装骑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骑兵。

加洛林重骑 Scola, 8~9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已经初步形成了封建骑士制度,即国王需要人员为他服役的时候,贵族都必须为国王提供一定数目的人员并配以武装和配备。由于骑兵装备与马匹的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隻有贵族才具备参加战争的资格。从军事角度来看,直到罗马帝国覆灭,步兵一直是西欧军队的主力。包括六世纪到七世纪最后入据罗马的法兰克人和萨克森人在内的蛮族十有八九也都是步兵。当这些勇悍的步兵面对骁勇善战的阿拉伯轻骑兵时他们也能获胜(例如西元751年的普瓦提埃会战)。但是西欧各国的将领们逐渐意识到了骑兵的优越性,于是法兰克人的军队开始由步兵向骑兵的重整。但是由步改骑对于早期的西欧国家来说可不是件轻鬆的事。

组建一支骑兵部队的首要条件就是大量的战马。一匹优良的种马的价格相当于三十到四十头乳牛,而一套重骑兵的全副披挂的价格决不低于这个价格。因而衹有富有的贵族才可能购买这样的装备。维持重骑兵的高昂代价制约了西欧国家骑兵的数量。一支由二到三百名骑士或重骑兵所构成的军队在当时就堪称“大军”,很有可能这就是一个王国的全部武装力量。不过这种打击力量, 在中世纪时代是可以灭掉一个小国的武力.富勒在他的名著《西方军事史》中指出:“当时的绝大多数战役不过是个别骑士之间的肢体衝撞而已。”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会的制约而变得较为仁慈。比如说所谓的“主日和平”规定如果领主没有做过主日迷撒便不得在礼拜日攻打他的敌人。

因为骑士之间的战斗禁止使用密集队形再加上“将敌人从马上打落即可,不必取其性命”的信条使战争变成了决斗。骑士的僕从们是不允许参加战斗的,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自己的主人披挂、上马并在其落马时加以救护。

由教会制定的最著名的一条规则就是“对基督徒不得使用石弩”。说到封建时期的初始, 莫洛温王朝的宫相“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是个相当有手腕的人物。从714到741年操纵著朝政。他平定了诺曼第地区(那时叫Neustria)西法兰克人的叛乱;在图尔战役中战胜了入侵西班牙的穆斯林;并且征服了布列尼塔(那时叫Aquitaine)。 他的儿子“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在751年篡位,建立起加洛林王朝。其子查理曼一世(Charlemagne)更是家系中最杰出的征服者:774年战胜义大利北部的伦巴底人,自封爲伦巴底国王;消灭阿瓦尔人的国度,佔领大半个匈牙利;打跑萨克逊—日尔曼联军,爲今后的德意志定下了版图。他将差不多整个西欧和中欧置于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爲他举行加冕称帝仪式。

仿佛亚平宁半岛曾经的荣耀又开始闪光,与会者高呼:“生命和胜利,永远属于伟大上帝的受冕者,罗马人的皇帝查理·奥古斯都!”在查理曼时代,封建制度在法兰克王国深深扎根,当时推行的法令Capitularia规定了强制兵役法和军队的徵召方式。只要国王一声号令,所有领主必须马上集结人马在指定地点准备勤王,拖延或缺席者,将被处以罚金,甚至没收封地。每个骑士要自置装备,包括铠(brunia)、盾、矛、盔、剑,以及全副装具的战马和一辆马车,车上装载斧、铲、镐、鑽,以及三个月份的补给粮草,可谓事无巨细。今天的学者还在争论,当时的铠甲brunia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观点认爲,这个名词来自打铆钉的硬皮甲,就是将小块铁片和金属环钉在山羊皮上,金属环叫brynia,这种简易护甲也由此得名;另一种观点坚持,brunia就是铠甲的统称。

不管怎么说,加洛林时代的盔甲在今天欧洲各地都有出土,混合了阿瓦尔和拜占庭的款式,无袖的鳞甲用铁片穿制,戴护颈的头盔;佩剑是最昂贵最重要的装备,宁死也不能让佩剑落到敌人手里;最初法兰克人对马镫不是很在意,骑士的训练中马上与徒步占相同比例,直到9世纪末期,马镫才成爲制式装备。从丕平时代开始,国王希望分封领地可以将部下从生産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收军事训练。于是所有贵族都可能成爲精良的战士,其中佼佼者称爲Scola,是国王的近卫军,也是加洛林王朝骑兵的骨干。查理曼大帝是欧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凭借著贵族骑兵的支援,查理曼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加洛林帝国,而这些贵族骑兵则被后人称为“加洛林重装骑士”。这些持长矛衝锋的骑兵是西元8~9世纪骑兵的代表。

在看过世界史中各国的封建制度,其实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点,其中的骨干不论叫骑士或武士,都被教以严格的礼仪及信仰的教育,作战技术的训练以及对领主的忠诚\及人民的保护。在此野人献曝把欧洲骑士的养成教育让大家分享,尚望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