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6
《文学馆之夜》预告片(01:36)
故乡,几乎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心病。
贾樟柯23岁离开山西,去北京求学。他一度对老家密切的炙热的血亲关系和家族生活心生抗拒,但来到北京之后,随着年龄增长,他又突然很留恋那样的生活。
32岁来到北京的双雪涛对故乡是另一种感觉——相比宗法社会,东北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集体社会。他曾以为,全世界的父母都在厂子上班,回家之后身上有油渍。
“你会发现,一代一代的人,满怀对世界的热望。为什么我们那么热爱火车,那么热爱飞机,因为外面有更广大的世界。但是飞出去了,走出去了,最后你发现你有个心病,这个心病叫‘故乡’。”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作家李敬泽说。
2月5日,由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打造的人文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上线第一期“由故乡出发,创造你的生活和世界”,李敬泽与导演贾樟柯、小说家双雪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四人围坐,畅谈故乡带给我们的一切。
节目剧照
“没有离开,就产生不了故乡这个概念”
这一场漫谈从中国现代文学塑造的两个“故乡”开始,一个是鲁迅的《故乡》,一个是沈从文的《边城》。
“古人谈故乡,叶落归根,终究是要回去的。”李敬泽说,“但从鲁迅的《故乡》开始,故乡是你离开、归来,然后终究还是要离开的那么一个地方。”
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
李敬泽的父亲是山西人,母亲是河北人。当年因为父母工作调动,他们家围着天津、保定、石家庄几个地方转,也让他对每个地方都没有那么强烈的认同感。他一直记得,小时候去河北姥姥家,人家都觉得这个外来的小孩讲普通话,很高级,很洋气。但他的母亲,一个从这个农村出去的人,回去后就得换成方言,不然别人会觉得:“你装什么装。”
贾樟柯对故乡的“获得”恰发生于离开之后。离开之前,家乡的一切让他感到混沌,他甚至没有意识到那个半山环绕的小城其实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当他坐在电影学院里,写下思念,他脑海中的故乡才渐渐明晰起来。
双雪涛小时候也没有太多对故乡的感知,他一度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铁西区的样子。后来上了初中,他从铁西区到了和平区,才发现很多孩子的父母不穿工作服,他们可能做生意,也可能做文职。再后来离开沈阳,他才真正知道故乡原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身在其中确实没办法理解很多事情。”贾樟柯说,“你没有离开,就产生不了故乡这个概念。”
“故乡有两个,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想象的”
开始学电影后,贾樟柯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很全球化的世界。有时他会感到迷失——我们究竟要拍什么?
还好,他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找到了共情,发现了自己无意识里掩藏的那些珍贵的东西。晚上在自习室,每一次拿着笔面对白纸,他的思绪就不由地回到家乡,那遥远的汾阳。
“如果文学可以这样,为什么电影不可以?”贾樟柯意识到,汾阳就是他躲在吕梁山里的边城,那里的日日夜夜,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让他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这电影又是他的国,里面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世界。
贾樟柯故乡三部曲
另一边,写小说之初的双雪涛也曾感到迷失,他感觉自己总在用一种很别扭的思维和语言,但他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直到2013年10月,他写了一篇小说《大师》。
《大师》和父亲有关。一想起父亲,双雪涛就想起父亲的说话方式,说话形态,那是一个说着东北普通话的男人。双雪涛突然就找到了一个叙事的节奏,这个节奏是通过对话带动起来的,然后他发现,在对话之外的那些叙事,也都变得柔软了。
“就是从2013年的《大师》之后,我才发现了故乡的存在,或者故乡的文学性的存在。”
《平原上的摩西》
“对于中国人,故乡问题完全是个现代经验”
在李敬泽看来,中国人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地离开家乡也就是这100年的时间,规模再大的离乡恐怕也就是近30年的事。
在这之前,绝大部分中国人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的农村里,别说是离开家乡了,可能连县城都没去过。所以,故乡问题对于中国人完全是一个现代经验,完全是一个新的东西。
“一百多年来,故乡这个概念越来越强烈,可能跟我们越来越多的身份焦虑有关。”贾樟柯说,身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经过多次的身份转变,可能就会有一种迷失的焦虑——“我究竟是谁?”“我是学电影的贾樟柯,还是半文学的贾樟柯?我是汾阳的贾樟柯,还是北京的贾樟柯?可能故乡能带给我们的是,你最初是谁。不管后来的身份怎么变化,我们都有一个出发的身份。”
在这个意义上,故乡也是一个最初的经验。不管未来走得多远,一定是故乡给予我们对于世界最初的理解。
李蔚超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在这期节目之后,中国现代文学馆未来每周都将推出一期《文学馆之夜》,共七期。接下来的漫谈主题有关亲密关系、说话之道、父子之间、跑步文化等,戴锦华、李洱、刘震云、梁晓声、李诞、张泉灵等嘉宾将参与其中。
“每期节目都是从文学经典出发,看待今天的生活。”她说,比如第一夜谈故乡是因为2021年是《故乡》发表百年,鲁迅开启的现代人与故乡的情感模式至今影响深远;第二夜谈养猫文化与当代人的亲密关系源于一只喜欢趴在冰心墓上的馆猫。冰心生前爱猫,她养了一只名叫咪咪的猫;第三夜谈当代人的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的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的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脱口秀演员李诞热爱写作,看了老舍先生的手稿颇为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