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答案或许是“丹麦人”。根据联合国的幸福指数报告,丹麦连续四年被评选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
这当然不是因为丹麦海岸上仍在泛滥、令无数中国网友垂涎欲滴的生蚝,而是因为一个独特的丹麦词语——hygge。
它读如“呼噶”,去年刚刚被收进牛津词典。hygge这个小小的单词,是丹麦人精神生活中基因一样的存在,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词语来对应,通常丹麦人会用英文单词cozy(温馨、舒适)或者homey(舒适,自在)来解释,但这些远远不能涵盖hygge的全部内涵。
书评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hygge这个单词。哎,一直默念它,能变得更幸福吗?
撰文 | 杨司奇
何谓Hygge
像水一样流淌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我们有多久不曾体验过闲适的生活了?在现代生活这个庞大的句式里,所有关于幸福的词语都被打散,人们就像是被偶然选中的一堆逗号切入其中,不管怎样努力去为生活句读,最终都免不了成为散落四处的碎片。
在这样的时刻,一个关于幸福的关键词突然之间风靡全球,并跳进了我们的世界里。这个词就是hygge,读如“呼噶”,一个独特的丹麦词语,去年刚刚被收进牛津词典。
根据联合国的幸福指数报告,丹麦连续四年被评选为“世界上幸福感最高的国家”。谈及丹麦人幸福的原因,总绕不过去hygge这个小小的单词。它是丹麦人精神生活中基因一样的存在,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一个精准的词语来对应,通常丹麦人会用英文单词cozy(温馨、舒适)或者homey(舒适,自在)来解释,但这些远远不能涵盖hygge的全部内涵。真正的hygge是不能靠文字来解释的,而是需要用心感受。
丹麦人对设计有不凡的品味与追求,并投入大量心力使家变得更舒适。
Hygge可以是和亲朋好友在摇曳的烛光下一起吃饭聊天,可以是独自一人阅读一本好书,可以是和家人们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可以是骑着单车在哥本哈根的城区里闲逛。如果一定要给hygge下一个定义,那就是远离一切令人不悦的事情,尽情享受美好时光。它并不指什么具体的东西,不一定是在家里,也不一定要跟他人在一起,更不一定非要做些什么,而是一种惬意的感觉,一种简单的态度,一种深植于丹麦人灵魂里的生活哲学。
但这个独特的hygge其实并非丹麦本土词汇,最古老的说法是,hygge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hig(惬意)和ger(火)。其本质是在阐述一种舒适的心境,一种与火息息相关的心情。
这个词语传入丹麦后就成为了丹麦国民性格和身份认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ygge之于丹麦,就像自由之于美国。
而这个词语也并非专属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从环卫工人到市长首相,每个人都可以很hygge。它可以当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和任何词语相结合,比如坐在一个hygge的角落,度过一个hygge的晚上,和一个很hygge的人hygge的聊天。Hygge是自由的,随意的,无法赋形,只能像水一样流淌在生活的细微之处。
说起hygge,许多人不免想到另一个源于日本的流行词汇——小确幸。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词语确实有些类似。但与“小确幸”不同的是,hygge是一种持续性的心境,它不需要刻意去发现,而是需要用心去营造,而且hygge属于一种群体性的生活态度。从这点上来说,瑞典人的生活哲学中有一个词语lagom与hygge也很相似。Lagom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平衡,而hygge本身也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与适度原则上的文化。
舒适休闲的服饰,大而温暖的围巾,诠释着丹麦人自己的穿衣哲学。
Hygge为何风靡世界
现代人的时间观念被异化了
为什么hygge如此受世人追捧?为什么hygge存在了这么久,今时今日却被奉为宝典?这或许要回溯到现代生活这个话题上。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是无比艰难的。它把时钟拨得很快,却让我们发现怎么都追不上生活。它把每个人拉得很近,却让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其实是那么远。这种艰难无关物质,关乎灵魂。尽管周围的物质资源如此丰富,但我们却被困在各种事物之间,过日子的语法,把世界黏在一起的句法,全部分崩离析。我们每天奔波劳碌,到头来好像也并没有做成什么事情。当时间被切割成流水线上一块一块的区间,被包装成刻板无情的商品,当我们每天都要数着手表过日子,人本身也被异化了。
现代人的悲剧之一就是妄想与时间较量。在达利的笔下,时间变成了一块又一块软塌塌的面饼,倦怠地注视着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有人认为这个融化的时钟是一滴对生命的泪,是对现代时间所带来的机械与确定性的反抗。但是当世界的不确定性被高举为理论大旗以后,又反过来吞噬了人类自己,成为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达利画作《记忆的永恒》
而hygge这个词的核心之一就是“慢”,不轻视时间,也不受时间所累。这种状态有点像老庄的虚静哲学,因为心是平静充盈的,所以度过的每个时辰也都是充盈的,时间的流逝并不能使你偏移自己的重心。因为这种充盈,个体获得了一种整全感,与世界建立起了一种亲密的感觉,不受孤独所扰,不为外物所累。
但人们追捧hygge的背后还有更多意味。比如在柯林斯字典公布的2016年热词榜上,Hygge名列第三,仅次于脱欧(brexit)和特朗普主义(Trumpism)。考虑到最先推广hygge的国家是英国,将这三个词并列在一起来看其实是很有深意的。
虽然hygge表面看来与政治毫不搭边,但其实它已经成为了政治处境的一部分。Hygge的经典场景是:窗外天寒地冻,而你在温暖的屋子里,摇曳的烛光下,和朋友家人们喝酒聊天。这个时候,外面的狂风暴雪与漫长黑夜便成为一种特殊的背景,增强了室内的舒适感。英国人之所以在2016年大力推广hygge,或许与其脱欧所引发的对于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恐慌与焦虑不无关系。在这个政治混乱的时代,hygge将人们从外界无序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在内部世界的角落里找到了安身的一隅之地。
Hygge的悖论
丹麦幸福背后另有阴暗面?
对于Hygge,我们可能依然了解得不够多,我们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它光明的一面。
尽管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但丹麦人服用抗抑郁药的比率却并不是最低的。在2017年的调查报告中,丹麦位列第七,比经合组织(OECD)评估的平均比例高40%。许多人认为这是个悖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竟然并未处在抗抑郁药品服用率的最底端。
其实比起其他地区的居民来说,丹麦人的处境并不算很好。比如自然状况。在我们的潜在记忆里,丹麦这个国家似乎永远弥漫着安徒生的童话色彩,但其实,丹麦的气候并不如童话般美好:一年六个月处于连续极夜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过冬,每天的黑暗时间接近17个小时。漫漫长夜,寒意袭人,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连狗都会出现季节性抑郁。又比如,过低的健康指数,丹麦人均饮酒量、癌症率、吸烟率、自杀率都排在世界前几位,在北欧国家中平均寿命最低。这些都是丹麦幸福背后的阴暗面。
要解释这个悖论,还是需要仔细分析这份调查报告。丹麦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CEO迈克·维金(Meik Wiking)认为,许多人忽略了报告中处于列表底端的国家——中东。这些国家存在着大量抑郁人口和极高的自杀率,只不过对于这些问题它们没有任何应对措施,所以幸福指数也很低。丹麦之所以能够让这个所谓的悖论存在,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没有让艰难的处境吞噬自己。
但许多人都会说,丹麦幸福指数高的原因是国家福利体系的完善,免费的大学教育、社会保险、全民医保、完善的基础设施、带薪探亲假、至少一个月的年假,以及高额的失业救济金,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丹麦人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感。但高福利的国家并不只有丹麦,欧美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相当完善。然而在联合国最新公布的《2017年世界幸福报告》里,美、德、英、法的幸福指数仅分别列居第14,16,19,31位。
而且北欧国家的人民几乎承担了全球最高税率,其中丹麦的税负位居世界第一,人均收入在欧洲只排第6位,缴税后自由支配的钱并不多。但他们几乎年年都在幸福排行榜的前列,而且大力支持国家的高税收制度,在他们眼里,这些钱是在投资社会,是在购买高质量的生活。
对此,迈克·维金(Meik Wiking)认为,幸福无关财富。这并不是说,幸福与财富毫无关系,幸福是需要一定的财富保障的,但是当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它对幸福的影响就会变小甚至消失。“丹麦人特别擅长把财富和幸福区别开来。当我们达到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我们意识到更多的钱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相反,我们专注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生活质量的东西。”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他开始研究hygge所包含的丹麦生活哲学,并致力于推广这种hygge文化。
Hygge的启示
幸福可以绵延吗
当问及丹麦人什么是hygge的时候,大多数丹麦人都会提到蜡烛。光是丹麦人对抗冬季抑郁的关键,在丹麦,每家每户都有点蜡烛的习惯。没有太阳的时候,点起蜡烛,昏黄摇曳的烛光瞬间就将人裹进了幸福的感觉里。丹麦人也非常懂得抓住短暂的夏日进行日光浴,他们把晒太阳叫做“舔太阳”,非常hygge的表达。有时候,并非我们的生活缺少阳光,而是我们忘记了。
Hygge的生活哲学令人羡慕不已,只是令人忧心的是,hygge的商品化和物质化色彩在传播的过程中愈演愈烈,许多商家纷纷将hygge塑造成了吸引消费者购物的噱头。蜡烛、粗线羊毛衫、羊绒拖鞋、羊皮地毯、手工织品、原木色家具、酥皮点心,以及心形奶泡拿铁等物质上的生活细节,都是丹麦式hygge的重要构景。但是hygge的精髓不在于此,纯粹的物质堆积是无法实现真正的hygge的,真正的hygge与金钱无关,甚至相反,它消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缩小人们对空间的欲望。Hygge背后的精神,其实就是要我们活在当下,对自己好,对身边的人好,体验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快乐。
Hygge 关乎体验,而非物质。即使你厚职高薪,也不能将hygge当一个物品那样买回来,因为hygge是要花时间经营的,而尤其需要花时间经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小我生活的舒适,更关乎群体关系的紧密与融洽。
《世界幸福报告》的研究者们在分析那些关于幸福的数据时,发现一个共同现象:这些人都有着积极的有意义的社交关系。与家人、朋友、爱人的亲密关系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除了最贫穷的国家,人际关系的质量相比财富而言对幸福的影响更大。
丹麦人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与他人共处的时间有如精神拥抱。他们是全世界最愿意相信彼此的民族。在各国的“钱包测试”中,丹麦和瑞典的失物交还率是100%。Hygge文化的形成与亲密的社群关系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促进。
但社交的定义并不依赖各种社交网站,丹麦人一贯摒弃社交媒体和电视娱乐,他们的社交是实地拜访,许多丹麦人甚至会选择写信,这跟应酬是截然不同的。想想我们自己,究竟有多久宁愿选择对着手机屏幕也不愿跟身边的人面对面地认真聊聊天?究竟有多久没有给家人朋友写过一封信?想想聚会时人手一个手机低头刷屏的场景,难道不会感到痛心吗?
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说:幸福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解释不免过于遥远。而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幸福不是短期的快乐。必须有不止一只燕子,不止一个春天,才表明夏天已至。同理,少数几个快乐的瞬间加在一起,也不能构成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一种绵延的状态。
幸福真的可以绵延吗?对于幸福,是否有一种更为悠长的表达?
看完文章是不是还不够学会 hygge 幸福法?
好消息来啦!下周末(7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将推出首期“有时·生活 ”栏目,我们邀请了六位重量级 神秘嘉宾,与我们现场分享丹麦式幸福hygge的方方面面。
详细的活动发布,请期待明天书评君的发布!毕竟 hygge 告诉我们,不要急嘛。
《HYGGE:丹麦人为什么幸福》
作者:[丹麦]迈克·维金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杨司奇;编辑:小盐。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