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大家都不陌生,甚至都背诵过他的《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因为屈原为人正直,在官场上被排挤,得不到君王的重用,后来被放逐,最后以死明志,投江自尽。大多数人都知道屈原是个诗人,那么屈原在政治上又有什么主张,为何最后会被放逐呢?

屈原与屈氏关系(屈氏家族兵败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1)

屈原是楚国人,他经历了楚怀王和楚顷襄王两代朝政,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芈姓,屈氏),屈氏家族是楚国的贵族,有王室血脉。

楚怀王时期,屈原凭借家族地位和自己的才能在楚国担任左徒,地位和三闾大夫相同。他对内负责楚国的法政改革,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他看到了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举贤才而授能”的用人原则,推举具有能力和品德的人。同时,屈原认为应该依法治国,在屈原担任楚国左徒的时候,便奉命起草楚国的新法,为楚国的法制改革做准备。

屈原与屈氏关系(屈氏家族兵败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2)

屈原除了楚国的内政还负责部分外交。对外,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他认为楚国、秦国和齐国是当时的三大霸主,秦国商鞅变法后发展迅猛,对楚国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他认为与齐国交好,两大强国联手就能有效遏制秦国的发展。

屈原对内起草新法,对外联齐抗秦,可见当时在楚国有着很大的权力。屈原起草的新法令损害了楚国不少贵族的利益,他的才能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当时楚国的上官大夫向楚怀王诋毁屈原说到,“屈原每制定一条新的法令就会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楚国只有他能制定法令。”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心痛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听信谗言,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与屈氏关系(屈氏家族兵败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3)

当时楚国和齐国交好,让秦国非常忌惮,秦惠王派张仪来到楚国向楚怀王进献厚礼,并向楚怀王说,“秦国与齐国有深仇大恨,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奉上商、於之地的六百里土地。”商、於之地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楚怀王起了贪心相信了张仪,和齐国断交。

当时屈原已经被排挤出了楚国的核心权力圈,被外派到齐国,但屈氏家族还有屈匄在楚国身居要职(相当于大将军),屈匄和屈原具体什么关系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屈原的父亲)。楚国与齐国断交后,秦国并没有履行承诺让给楚国商、於之地,楚怀王怒发冲冠,不顾一切后果,派屈匄率领十万楚军攻打秦国,引发了丹阳之战。虽然当时楚国军队兵强马壮,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十万军队阵亡八万,包括主将屈匄在内的七十余名将领被俘。

屈原与屈氏关系(屈氏家族兵败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4)

兵败后不久,楚怀王再次发动全国的兵力,举国攻打秦国,发动蓝田之战,楚国国内空虚遭到魏国袭击,楚军从秦国撤退。秦昭王以与楚国和好为由,提出与楚国通婚,并邀请和楚怀王会面。屈原此时刚好从齐国回来,又上谏楚怀王,他认为秦国不值得信任,不能去。但楚怀王执意前去,结果被秦国强行扣留,最后在秦国郁郁而终。

屈原与屈氏关系(屈氏家族兵败是屈原被流放的重要因素)(5)

楚怀王去世后,楚顷襄王继位。屈氏家族因为兵败被迁怒,在楚国已经彻底失势。因楚怀王去秦国是因其幼子子兰多次怂恿,屈原对子兰多有不满。但子兰受到楚顷襄王重用,他多次构陷屈原,公元前296年,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于江南。原本屈原一直盼望着能有一天回到楚国都城,然而秦国派白起兵伐楚国,引发鄢郢之战,楚国大败,秦军水淹鄢城后,又攻破了都城郢城,屈原对楚王彻底失望,认为此生回郢都无望,最后在绝望中投江自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