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怎样去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衡量和培训)(1)

图片来源:Unsplash

芥末堆1月3日讯,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

《指导标准》包括义务教育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从师德修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建立标准体系,通过统一出台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分科出台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分类、分科、分层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此次印发实施的《指导标准》,只涵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其它领域标准将陆续研制出台

将学生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

据介绍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导标准》的框架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对应,实质是将学生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内容和活动划分来设计其“核心能力项”,使培训和工作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性。按照核心能力项的具体表现,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指标体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目标。

  • 培训目标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理想状态,给教师发展“建模子”;

  • 能力诊断用于确定当前教师工作能力的实际状态,通过能力表现级差表,判断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科学诊断教师培训需求,带教师个体“照镜子”;

  • 课程内容着眼于缩短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素质,给教师提升“开方子”;

  • 实施要求重在为缩短差距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动各地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为教师培训“找路子”。

  • 《指导标准》基于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研发了“能力表现级差表”这一新工具,为教师提供做同一工作时不同行为表现的典型差别,目的是帮助教师对照“能力表现级差表”进行自我诊断,从而较为直观地衡量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现有水平,自觉地感知自身能力与培训目标的“差距”,激发其主动参与培训的内在需求。

    设置“按需施训”的培训课程

    培训目标、能力诊断、课程内容等模块均采用分级指标体系建构,各模块间指标体系保持一致,相互对应。

    在能力诊断模块中依据大样本调研将这一具体能力的行为表现科学划分4个水平层级。在能力诊断模块基础上,课程内容模块依据不同的能力表现层级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和内容要点建议,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

    《指导标准》借鉴“国培计划”的实施经验,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推行主题式研修。为培训提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修主题,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架构,根据教学能力水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提供课程专题和内容要点的参考建议,实现以诊断为基础设置课程、实施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1、本文是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