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们也实施过严厉的惩罚,但效果始终不佳。

与此同时,我们又特别迷恋惩罚。当看到有的小孩不守规矩时,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欠收拾”。

总之,父母们经常都很迷恋惩罚,认为惩罚可以教育出一个好孩子。可是,当父母们对孩子实施惩罚后,结果又往往和他们期望的大相径庭。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管教孩子父母怎么守礼(每一对父母都应该了解)(1)

01惩罚不能做到的

惩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所不能,我们不能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惩罚,企图仅仅依靠惩罚就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一、惩罚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

这是很多父母经常误会的,认为经常给孩子惩罚,就会让孩子习得好习惯,从而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

其实,惩罚只是对不良行为的威慑,只能教会孩子“不做什么”,却不能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

每当孩子做错习题时,总是会受到父母们的惩罚。但无论你的惩罚多严厉、次数多频繁,孩子始终学不会做题。

二、惩罚的时效很短暂。

我们经常会用“好了伤疤忘了疼”去讥讽那些不记教训的人。

其实,这是对惩罚的误会。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惩罚是一劳永逸的,遭受了一次严厉的惩罚后,类似的不良行为就会终身都不会在受惩罚人的身上出现。

如果父母们不能理解孩子,那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

尽管父母们因为没有系安全带驾驶被处罚了好几次,但一旦明确知道路段没有监控和交警查车,我们就会不系安全带。几乎没有人被处罚一次之后,就永远系上安全带。

惩罚的时效是十分短暂的,一旦明确知道惩罚威胁消失,我们就开始放纵了。也就是谚语讲的“小猫不在家,耗子掀翻家”。

管教孩子父母怎么守礼(每一对父母都应该了解)(2)

02惩罚的副作用

惩罚在制止不良行为上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也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一、惩罚引起逃避和攻击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当遭受惩罚时,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

有的孩子在预感到自己会遭受父母惩罚时,或者提前躲到同学家,或者在被父母惩罚时逃跑。一旦孩子的逃避受到阻碍时,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发生攻击行为。

当你看到有些孩子攻击惩罚自己的父母时,不要主观地宣判这个孩子毫无人性,那仅仅是生物体逃避处罚的本能反应。

当然,更多的孩子被惩罚时,不是攻击处罚者,而是惩罚之外的第三人。

不管是攻击谁,都不是任何父母能够接受的。

二、惩罚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旦惩罚无法避免,孩子们往往就会“习得性无助”,对惩罚消极被动接受。这个时候的孩子,会丧失主动性,反应也会变得迟钝。同时,恐惧和忧郁经常挤满孩子的内心,很容易就会患上抑郁症。

你应该发现了,那些经常被动接受惩罚的孩子,总是没精打采、郁郁寡欢的样子,缺乏必要的生气。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惩罚被逼到这个地步,那么变成一个好孩子就几乎不可能,严重的还有可能会选择自杀。

三、惩罚会遗传

如果父母习惯惩罚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了之后也会习惯惩罚他人。

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那些习惯虐待他人的人,大多在童年时都有遭到父母虐待的经历,那些习惯攻击的人,也往往生长在一个对攻击习以为常的家庭。

父母的惩罚可能在当时有效地制止了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但也同时埋下了惩罚的隐患。从孩子漫长的一生来讲,这个隐患是相当令人担忧的。

管教孩子父母怎么守礼(每一对父母都应该了解)(3)

03父母常见的错误惩罚行为

惩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方面,父母们过度迷信惩罚;另一方面,父母们又坚信惩罚相当简单。就因为这个对待惩罚的态度,所以很多父母经常会采取错误的惩罚行为。

一、“复仇式”惩罚

我们都知道,复仇者最根本的动机就是获得内心的满足,采取复仇的根本动机,就是通过让仇敌付出代价来让自己的内心畅快,所以从不需要考虑仇敌的。

而我们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就跟复仇者类似。

我们从不考虑这个惩罚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只是在孩子犯错之后,我们不惩罚就难受,惩罚之后就要舒服些。我们对孩子的惩罚,完全是为了自我满足。

所以,当孩子犯错之后,父母们迫不及待地惩罚。而支撑这个惩罚的动机,仅仅是复仇式的快感。内心的大体独白是这样的:他受到应有的惩罚了,这下我舒适多了,至于接受惩罚之后他会变成什么呢?一来我没有想过,二来我也不关心。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仇敌,如果采用“复仇式”的惩罚,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二、无逻辑的惩罚

孩子没礼貌,体罚;孩子成绩差,体罚;孩子做错题,体罚……

在很多父母眼里,惩罚就等同于体罚,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体罚来解决,如果一次不行,那么就多来几次。

这种毫无逻辑的惩罚,除了扼杀孩子,根本没有其他用处。

你应该能想象,一个孩子,本来是弄丢了自己的玩具,却引来了一次狠狠的被体罚,那他应该是多么无辜啊。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语气要稍微重点了。

很多父母,其实不仅因为无知,还因为懒惰,所以才习惯这种处罚。父母们从不去了解具体的情景,只信奉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

三、随意性惩罚

父母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孩子的惩罚没有持续性,而是随意性的间断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和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

当孩子第一次考试不及格时,遭受到父母的惩罚,这次惩罚也让孩子稍微改善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

可是,在接下来的几次考试不及格后,都没有及时被父母惩罚。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没有受到惩罚就等同于奖赏,而奖赏会强化孩子的不当行为。

一段时间后,父母有空了,又开始惩罚不及格的孩子。就这样,父母们认为自己也对孩子足够上心,但效果总是不好,甚至没有效果。

父母们不知道,在自己惰于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奖赏,而这个奖赏会强化孩子的固有行为。

所以,尽管父母觉得自己已经用心了,但孩子的表现始终不理想。

四、矛盾性惩罚

矛盾性惩罚,就是指孩子在受到惩罚时,接受的信息是矛盾的。

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当孩子殴打其他小朋友时,我们习惯体罚孩子。

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又在攻击孩子。

这样矛盾的信息,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惩罚失去了该有的意义。

管教孩子父母怎么守礼(每一对父母都应该了解)(4)

04如何科学实施惩罚

惩罚虽然没有我们迷信的那样无所不能,但也具备一定的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科学地使用惩罚,让它发挥本身的教育价值。

一、坚持负惩罚

惩罚分两种:为了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我们通常会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增加痛苦体验,这就是正惩罚;而另一种是剥夺权利,这就是负惩罚。

孩子做作业不认真时,父母给予不好的评价,就是正惩罚;而因此剥夺孩子的玩游戏权利,就是负惩罚。

事实证明,负惩罚的效果往往比正惩罚好很多。

当父母们决定惩罚孩子时,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剥夺他相应的权利,而不是辱骂、体罚。

二、坚持奖赏和惩罚结合

惩罚是不可能教会孩子“做什么”的,所以,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是因为惩罚而来的。

父母们惩罚孩子时,除了阻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习得好的习惯。

当孩子痴迷于手机游戏而忽略学习时,父母们可以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然后递给他书本,当他们接过书本学习之后,积极地给予这种行为奖赏。

这样的惩罚和奖赏结合,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扔掉坏习惯,建立好习惯。

三、惩罚要及时

当孩子们出现不良行为之后,惩罚要及时跟上,过时的惩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同时,对孩子的惩罚时间不宜过长,在不良行为消失之后就应该立刻停止。切忌一次犯错,永世不得翻身。

四、惩罚要“就事论事”

惩罚孩子之前,要完全掌握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并根据具体的错误,实施具体的惩罚措施。而不是把所有的错误都交给体罚。

同时,不要把对孩子的惩罚当成自己不良情绪发泄的方法,也切忌仅为满足自己而惩罚孩子。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对惩罚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学会科学地利用惩罚。

首先,惩罚只能是对具体不良行为的威慑,觉不能让孩子建立一个好习惯。而希望孩子建立好习惯,就是要善于把惩罚和奖赏结合起来。

其次,一定要明确,惩罚有很多副作用,过度依赖惩罚会让我们得不偿失。

最后,坚持以负惩罚为主,做到实事求是,不把惩罚当成自己合理的发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