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河流相关的基本概念

流域:又称为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高地成为分水岭。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

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它汇集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

谭老师讲地理知名地理科普平台——纯地理知识类资源——高考地理备考专家

公众号

影响流域面积大小的因素:地形地势(限制河床高度)、支流数目(影响汇水区域)、气候(降水影响河流流量)

水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是近地面)

气温:气温越高,空气分子越活跃,越容易逸入大气中,蒸发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天气晴朗,气温高,蒸发强。

风力:风力越大,气流运动越快,水汽越容易被带入大气中,蒸发能力越强,反之越弱。

日照时数:日照时数越多,蒸发面接受的能量越多,水分动能越强,水汽扩散加快,蒸发能力越强。

湿度:大气湿度越大,地面或水体当中的水不容易进入大气,蒸发越微弱。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3)

可被蒸发的水量:实际蒸发量与当地可被蒸发量的水量多少成正相关,湿润地区可被蒸发量大,下垫面为沼泽、农田、湖泊海洋的地区,实际蒸发量大。

下垫面:城市中,植被减少,路面硬化和建筑增加,导致蒸发量减少,空气边干;修建水库,可使区域内蒸发量增加,继而使降水增加;植树造林可使区域内蒸发量增加。

蒸发结果:空气中水分增加,地面或土壤中水分减少。蒸发使表层海水盐度增加;干湿地区

植物蒸腾:水分从植物的上部分以水蒸汽状态向外散失的过程叫蒸腾作用。热带雨林蒸腾作用强,叶面大,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面温度,干旱地区,叶面小,防止过度蒸腾。

水汽输送:风的作用如:信风、西风、季风;还有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降水: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

①纬度:赤道地区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降水多。

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移动、季风环流,低压湿润、高压干;西风湿润(温海洋气候)

③地形: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包括地形本身的影响和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迎风坡降水多。④海陆位置:距海越近,海洋水汽越多,受海洋影响程度越大。

⑤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⑥下垫面:下垫面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可蒸发水汽。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向岸风)相对湿润,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离岸风)相对干燥。气流经过湖面、海面后,会增加湿度。

地表径流:河流可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其功能主要有:供水(如农业灌溉、工业使用淡水作为冷却水)、航运、发电、养殖、旅游、防洪等。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4)

侵蚀的方式

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 溶蚀作用:河水将岩石中的易溶矿物组分溶解,促使岩石被侵蚀,河道被破坏。主要见于由碳酸盐及其他盐类岩石组成的地区。

2、 水力作用:河水的机械冲击力导致岩石和沉积物遭受破坏。山区的石质疏松,河流急水冲入岩石裂隙并产生强大压力,促使河床岩石崩裂,河道破坏,改变河谷的形态。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河岸,常因洪水的冲击而崩溃。

3、 磨蚀作用:流水以其携带的泥沙和砾石为工具,磨蚀破坏河床。对石灰岩组成的河床破坏最为显著。河水中的砂、砾还相互碰撞与磨擦,并变细、变圆。

侵蚀的方向

河流的侵蚀存在下蚀、旁蚀、溯源侵蚀三种趋向。

1.下蚀

下蚀又称为底蚀,指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促使其携带的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底,河底被钻出一个个的锅穴。

入海的河流,其下蚀深度达到海平面时,河床坡度消失,流水运动停止。因此,海平面高度是入海河流下蚀深度的极限。海平面及由海平面向大陆方向引伸的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不直接入海的河流,以其所注入的水体表面,如湖水水面、主流的水面等为其侵蚀基准面,称为局部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并非长期固定不变。地壳的抬升或下降,或由于气候冷暖变化而导致的冰川范围扩大或缩小,均可造成海平面升高或降低,改变侵蚀基准面的高度,强化或弱化河流下蚀的能力,并使侵蚀与沉积的关系发生转化。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5)

流水从悬谷下泻,流经软硬相间的岩层,或流经倾角平缓并向上游倾斜的岩层时最易形成瀑布。瀑布一旦形成,其下蚀便极为强烈。在瀑布跌落处常形成深潭。由于水力的冲击和漩涡水流的掏蚀,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软岩层,使上面突出的硬岩层失去支撑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6)

美国纽约州西边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达57m,每年后退约0.3m,3万年来共后退10.4km。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7)

我国的黄河壶口瀑布,平均每年后退5cm。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8)

我国最大的贵州黄果树瀑布,流水从75m高处流下,景色十分壮丽。

2.旁蚀(侧蚀)

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

(1)旁蚀的原因

① 弯道离心力

流水通过弯道时,因惯性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在河流的弯道部位,最大流速偏向凹岸。这时,水体涌向凹岸,不但导致最大流速向凹岸偏移,而且使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引起水流从凹岸向凸岸流动。

在弯道流水断面的垂线上,水质点的流速随深度而减小,故垂线上各点的离心力在表层最大,向下逐渐减小。

在水体上层,离心力大于横向力,合力向右,水质点向右移动;在水体下层,离心力小于横向力,水质点向左运动。横向力和离心力只是在中偏下的水体部分达到平衡,这样便出现弯道环流。

在平面上,河流的主流线偏向凹岸,水体呈螺旋式前进,使凹岸侵蚀,侵蚀下来的物质向凸岸搬运,随着底流流向表层,能量逐渐减弱,所携带的物质便在凸岸堆积。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9)

② 科里奥利力效应

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水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恒偏向前进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恒偏向前进方向的左侧。

在河流弯道处,离心力p与科里奥利力F同时作用,河道右弯,离心力p与科里奥利力F二力方向一致,对凹岸的侵蚀力增强;如河道左弯,则离心力与科里奥利力方向相反,二力相互作用,抵消部分作用力,对凹岸的侵蚀力减弱。

此外,凹岸的最大侵蚀点和凸岸的最大堆积点并不是在水体的顶部,而是偏于前方。这样,随着弯道环流作用,不仅弯道幅度会逐渐增大,而且弯道位置也将朝前进方向迁移。

(2)河床的变化

由于旁蚀作用,河床将发生下列变化:

第一,弯道凹岸的河底由于旁蚀作用,河床将发生下列变化,弯道凹岸的河底加深扩展,尤其在弯道的下游前缘表现最为强烈。

第二,凹岸因其下都被掏蚀,上部崩塌,可形成悬崖,凸岸则变成平缓的堆积滩,故弯道横截面形态不对称。

第三,由于凹岸不断加深扩展,并向下游方向移动,凸岸的堆积滩不断增大,也向下游方向移动故河流弯道在三度空间上的变化是垂直下蚀、横向旁蚀、弯道向下游迁移。其结果是使河床呈弯曲状不断向下游方向迁移。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0)

河床的上述变化改造着河谷的形态。

早期河谷狭窄,横剖面呈“V”字形,河谷两侧有连续的山嘴。

中晚期,随着弯道的发展,谷坡不断后退,山嘴被削去,形成平坦而宽阔的槽状谷底,堆积体逐渐扩大并连成片,河谷的横剖面变成“U”字形。

晚期,河谷会演变成碟形。此时,谷底会朝冲积平原转变。

认识河床弯道演化的历程,对于规划沿河码头、桥梁、道路以及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自由河曲

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进程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自由河曲中,河弯曲折的地带,称为河曲带(meander zone)。随着河湾的演化,河曲带加宽,河道长度增大,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低。

洪泛期,水流能冲破河弯颈部,取直道前进,造成河道的截弯取直。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弯被废弃,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我国长江中下游自宜昌以下,发育有很好的自由河曲和牛轭湖。从湖北石首至湖南岳阳之间直线距离仅87km。但河道长度竟达到240km,沿线有许多牛轭湖。在这一地带,最近的截弯取直发生在1970年7月19日,河水冲决了六合垸河弯颈,使原来20km的河道缩短为不到1km。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1)

3.溯源侵蚀

是一种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开始,向上游侵蚀的流水侵蚀作用。是下蚀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2)

(黄土地区的溯源侵蚀)

成因: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溯源侵蚀加剧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增加、土壤松散、植被覆盖率低等,除此之外还受地形影响。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的工程建设和城市发展、不合理的工厂选址和没有沟道防护措施的城市排洪排污。

演化过程

1.源头的溯源侵蚀过程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3)

从时间顺序上来讲可划分为水力冲刷、水力重力共同作用、重力侵蚀三个阶段。

沟头上方汇集的径流直接冲刷造成了沟头的迅速延伸,径流在沟边附近的裂缝、陷穴处下渗,从而导致沟头受水力重力共同作用而坍塌、滑落与沟头前进。

2.瀑布的溯源侵蚀过程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4)

瀑布从峭壁上流下,对下侧岩层造成侵蚀,就会形成较深的水潭。同时瀑布底部的水流漩涡或砂粒对周围岩石发生侵蚀,峭壁下部出现较大的侵蚀空间。上部悬垂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最终发生坍塌,导致瀑布不断向后推移倒退。

3.河口的溯源侵蚀过程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5)

由于斜坡上沟谷下段的水量大于上段,侵蚀作用也大于上段,出现了水蚀凹地(图中a、b),凹地的形成使河谷纵剖面变陡,因而流速变大,使水流下蚀更为剧烈,且集中在坡度最陡的凹地的上段,结果使b逐步移动到b1、b2……

不利影响与对策

【不利影响】

①溯源侵蚀使谷地向源头方向伸长,成为黄土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黄土高原某些沟谷源头一次暴雨即可前进数十米,因为黄土土质松散并多节理,降雨后沿冲沟向上侵蚀。

②对土地、村庄、道路、民居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③发生在源头的溯源侵蚀会造成河流袭夺,导致被夺河水量减少,泥沙淤积堵塞。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6)

(溯源侵蚀引起的河流袭夺)

【应对措施】

①在沟头上方来水方向修筑涝池或涝池群拦蓄地表径流。此外还有蓄水堰、沟边防护埂、防护墙等措施来蓄存或分散径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达到巩固沟岸的目的。

②其次是沟底修筑沟底谷坊,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在条件允许、经济可能的情况下,要选取合适的沟底地段安排淤地坝和引洪漫地,使泥沙就地拦蓄,削减洪峰,调节径流。

知识联系拓展

1.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的区分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7)

2.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 型谷;在河谷发育中后期,以侧蚀为主,河谷比较宽,形成“U”型谷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8)

河流袭夺

自然界中,相邻几个水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总有一个水系发展成为主水系。若其侵蚀活跃,下切较深,使其支流的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也较为强烈,甚至切穿分水岭,夺取分水岭另一侧位置较高河流的河源段。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19)

河流袭夺前后示意图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别称:河流抢水(这样一说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0)

普遍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并吞袭夺:指两条顺向河沟或河谷之间的袭夺,多发生在侵蚀轮回的早期。随着沟谷的并吞,许多小沟道合并成少数河道,河网密度变稀,干流壮大。

②溯源侵蚀:由此引起的河流袭夺,常见于两条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间,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条河流的河谷岩层较另一条容易侵蚀下切;一条河流的坡降较另一条为大。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1)

河流溯源侵蚀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2)

河流溯源侵蚀示意图

③侧向侵蚀:该类型的河流袭夺,常见于蚀积平衡的河流,河道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方。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3)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4)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5)

河流侧向侵蚀示意图

④地下袭夺:常见于高出河流基准面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区,表现为位置较高的河流通过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较低的河流。

河流袭夺的影响:

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为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为被夺河。被夺河的上游因发生袭夺,会在原沟谷的基础上发生侵蚀形成反坡,在反坡上会发育形成反流河,即改向河(它可以反映河流发生袭夺时间的长短);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被截,称断头河。由于水量减少,断头河水流与原来形成的谷地规模很不相称。并且,由于源头被截,水量减少,断头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大量堆积,堵塞水流,往往形成一些小的沼泽或湖泊。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6)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7)

改向河与袭夺河间,河流出现近于垂直的不自然转弯,这里的河湾称袭夺湾。袭夺河的河床位置较被夺河为低,袭夺后在袭夺弯附近的流水常有明显的落差,此段流水称为跌水。跌水随时间推移会不断向被夺河上游后退,并下切河床形成河流阶地或谷中谷地形。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8)

断头河与改向河之间,由从前的河谷变成了分水高地,保留有原来被袭夺河的冲积物和谷地形态,地面开阔,称为风口。

专题设计:

1.掌握流水作用的影响因素

2.把握主要的河流地貌特征

(1)河流峡谷 (2)河曲地貌 (3)河漫滩 (4)河流阶地地貌 (5)三角洲地貌 (6)其他地貌

[例] (2019·益阳模拟)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做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做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1)~(3)题。

河流地理知识点(河流地貌的考点整理)(29)

(1)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  )

A.T1 B.T2 C.T3 D.T4

(2)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北向南

B.流向是自西向东

C.东岸是曲流凹岸

D.西岸是曲流凹岸

(3)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  )

A.T1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3形成时期 D.T4形成时期

[解析] 第(1)题,据材料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完全由基岩构成。据图可知,T4阶地仅覆盖薄层黄土,黄土不是冲积物,而是风积物,未发现砾石层,为侵蚀阶地即基岩阶地。T2和T3阶地存在砾石层,为基座阶地。T1阶地完全由砾石层覆盖,为堆积阶地。第(2)题,黄河中游整体流向为自北向南,但具体到某一河段则不一定符合。据图无法判断该段河流流向;只能依据两岸阶地分布不对称的特点,发现河流西岸存在阶地分布而东岸没有,由此推断河流西岸为凸岸,东岸为凹岸。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阶地的形成和发育。第(3)题,河流下切作用强,就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座阶地或基岩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流水的侧蚀和堆积作用。由此可见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也就是T1形成时期。

[答案] (1)D (2)C (3)A

[增分指导]

全面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

1.掌握流水作用的影响因素

(1)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

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影响因素:

必要条件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区域差异

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把握主要的河流地貌特征

(1)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

(2)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

(3)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4)河流阶地地貌

形成

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

特点

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势低,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

(5)三角洲地貌

①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而成。

②面积大小变化原因:

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6)其他地貌: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形成的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的沙洲(或冲积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