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人物别称大全(水浒传中那些泰州方言)(1)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出自兴化人施耐庵,文章直接大量使用了泰州方言表述。所以泰如片方言区的人读水浒应该更加深有体会其韵味。(以下为部分节选)

1、有的没的

喝教许多庄客,把庄里有的没的细软等物即便收拾,尽教打迭起了,一壁点起三四十个火把。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有的没的”,意指“所有的”、“全部的”。史进眼见两个都头带领手下包围了庄院,要捉拿他和朱武、杨春、陈达,只得让庄客收拾了所有的家当,杀将出去。

2、拐棒

白头老叟,尽将拐棒拄髭须;绿鬓书生,却把文房抄款目。

——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李逵戗几根蓬松黄发,绾两枚浑骨丫髻,黑虎躯穿一领粗布短褐袍,飞熊腰勒一条杂色短须绦,穿一双蹬山透土靴,担一条过头木拐棒,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着:“讲命谈天,卦金一两。”

——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

“拐棒”,原指弯曲的棍子,目前兴化方言中专指“拐杖”,是老年人或者残疾人协助走路的工具。上述“尽将拐棒拄髭须”中,“拐棒”即“拐杖”之意。李逵跟着吴用去赚卢员外上梁山,李逵扮的是哑道童,不至于老得要依靠“拐杖”走路,所以上述李逵所用的“拐棒”是当挑具使用的。兴化现在方言里面,已不具有这一层意思。

3、不省得

员外叫鲁达附耳低言:“你来这里出家,如何便对长老坐地?”鲁达道:“洒家不省得。”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不省得”,不知道、不晓得、不明白之意。这个词看似很口语化,其实还是很典雅的,因为这里的“省”,有省悟、反省之意,《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句。

4、团团

周通道:“这贼秃不是好人,倒着了那厮手脚,却从那里去了?”团团寻踪迹,到后山,见一带荒草平平地都滚倒了。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团团”,在兴化方言里不止一个意思。上述“团团寻踪迹”中,“团团”指全部、到处之意。“团团坐定”中,“团团”指四周围。

5、活泛

智深正使得活泛,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

“活泛”,指身手敏捷、动作灵活,形容练武中的鲁智深恰到好处。但兴化人口中的“活泛”还有活动、灵活变化的意思。如兴化作家顾坚的《青果》中:两杯酒落肚,到扬州后一直沉着少话的父亲脸上明显活泛起来。

6、几钱

当时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

“几钱”,多少钱的意思,这个方言在兴化菜场上每天都会被人说起。兴化有一类方言是被压缩过的,如“乖乖隆的冬”,兴化人只简缩成两个字“乖冬”,“刮刮叫”,兴化人简化成“刮叫”。“几钱”,实际上是“几个钱”的简缩版。

7、临了

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临了”,兴化方言指最后、最终、结束之时。兴化还有一句俗语,叫作“要得好,到临了”,说的是最好的东西往往在最后。

8、下饭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

“下饭”,指“菜肴”,用口语来说,就是“小菜”。“下”者,送下之意。“下饭”,与米饭一起下肚之物,即菜肴。兴化地处里下河,乃鱼米之乡,以大米为主食,故有“下饭”之语。

9、噇

晁盖拿起棍来又要打,口里骂道:“畜生!你却不径来见我,且在路上贪噇这口黄汤,我家中没有与你吃,辱没杀人!”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噇”,指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兴化民间有“噇倒头”一说,噇倒头,就是噇倒头饭,“倒头饭”是死人吃的饭。兴化民俗:人死后,要煮一碗饭,碗里竖插一双筷子,放在死者头前,称做“倒头饭”。“噇倒头”,即胡吃海喝,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10、巴

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

——第十六回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巴”,兴化方言中指向高处攀登、攀爬,这个在字典或词典里是查不到这个意思的。

11、一了

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一了”,兴化方言是指过去、原来之意。此处引申为“从来”、“向来”的意思。那汉子的意思是说,我从来就是一口价,概不还价。

12、搭识

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谁想那婆娘自从和那张三两个搭识上了,打得火块一般热。

——第二十回 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郓城县月夜走刘唐

“搭识”,指结交、结识之意,含些许贬义,搭识后常有共同做坏事的倾向。

13、杌子

武大叫个木匠,就楼上整了一间房,铺下一张床,里面放一条桌子,安两个杌子、一个火炉。

——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杌子”,一种高而上平的坐具,形似椅子,但没有靠背。现在的家具市场上已很少看到杌子,貌似已经退出家具行列了。毕飞宇在《玉秀》中就写到过杌子:“郭左把牙刷放在方杌子上,关照说:“不要再用你姐姐的牙刷了。合用一把牙刷不好。不卫生。”

14、耳刮子

王婆道:“大官人,你宅上大娘子得知时,婆子这脸,怎吃得耳刮子?”

“耳刮子”,兴化方言指“耳光”,口语叫作“扇嘴巴子”。毕飞宇在长篇小说《平原》中就用到这个词:“想起自己的女儿这些日子所受的委屈,孔素贞抽端方耳刮子的心思都有。”

15、没脚蟹

那妇人道:“亏杀了这个干娘。我又是个没脚蟹,不是这个干娘,邻舍家谁肯来帮我!”

——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 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没脚蟹”,字面上理解,即没有脚的螃蟹,说明寸步难行。比喻没有活动能力的人,常被人瞧不起。兴化人如果说某某是没脚蟹,那肯定配上不屑一顾的表情。兴化作家费振钟在说到兴化方言时就专门提到“没脚蟹”一词,他解释为“没有后台、没有头绪的人”,说得一点不错。

16、买嘱

施恩如此告诉,我却路见不平,醉打了蒋门神,复夺了快活林,施恩以此敬重我。后被张团练买嘱张都监,定了计谋,取我做亲随,设智陷害,替蒋门神报仇。

——第三十回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

“买嘱”,兴化方言指给人钱财,托人办事,也就是用行贿手段收买他人以达到目的。

17、汤罐

只见两个丫鬟,正在那汤罐边埋冤说道:“伏侍了一日兀自不肯去睡,只是要茶吃!”

——第三十一回 张都监血溅鸳鸯楼 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汤罐”,指过去兴化农村烧草的土灶上介于饭锅、菜锅之间的水罐儿,烧饭烧菜的同时,罐里的水也就烧热了或烧开了。随着煤气等新能源的普及,汤罐在现在的兴化农村已不多见。

18、脑杓子

轿夫方才敢回头,看了道:“哎也!是我走的慌了,脚后跟直打着脑杓子。”

——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锦毛虎义释宋江

“脑杓子”,指脑后骨,兴化人也叫作“后脑杓”、“后脑杓子”。

19、合口

那汉道:“我自去叫他起来,我和他赶人。”太公道:“你又和谁合口,叫起哥哥来时,他却不肯干休。你且对我说这缘故。”

——第三十七回 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大闹浔阳江

“合口”,兴化方言中有两种意思,一是口角、吵架,上述文中即是此意。二是可口,合口味。如:这个饭店烧的菜很合口。

20、促掐

黄文烨听得说时,只在背后骂说道:‘又做这等短命促掐的事。于你无干,何故定要害他?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促掐”,指做事阴毒刁钻。黄文炳为了往上爬,不惜污蔑宋江谋反,使宋江下了大狱,连他的哥哥都看不过,气得骂他。

21、挦

时迁道:“兄弟却才去后面净手,见这只鸡在笼里,寻思没甚与哥哥吃酒,被我悄悄把去溪边杀了,提桶汤去后面,就那里挦得干净,煮得熟了,把来与二位哥哥吃。”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拚命三火烧祝家店

“挦”,字典所注读音为“xián”,但兴化话念作“ qín”,扯、拔之意,如挦鸡毛,挦头发。引文中,时迁说的意思是将鸡毛拔干净,好把鸡煮了吃。

22、硬诤

石秀道:“嫂嫂,你休要硬诤,教你看个证见。”便去包裹里,取出海阇黎并头陀的衣服来,撒放地下道:“你认得么?”

“硬诤”,指过硬、硬朗、硬顶之意。但现在兴化方言中的硬诤,带有明显的褒义。

23、眼睛头

汤隆道:“你只依我从这条路去,但过路上酒店、饭店、客店,门上若见有白粉圈儿,你便可就在那店里买酒买肉吃。客店之中就便安歇。特地把这皮匣子放在他眼睛头。离此间一程外等我。”

——第五十六回 吴用使时迁盗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眼睛头”,指眼前,眼睛容易看到的地方。

24、则声

狱子炕上坐着那个两院押牢节级——带管刽子,把手指道:“你认的我么?”卢俊义看了,不敢则声。

——第六十二回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场石秀跳楼

“则声”,指作声、出声之意。一个人沉默无语、默不作声,兴化方言通常用“不则声”来形容。

25、撧

不想旁边恼犯了这个太岁,却是黑旋风李逵看见了,睁圆怪眼,倒竖虎须,面前别无器械,便把杉剌子撧葱般拔断,拿两条杉木在手,直打将来。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撧”,有两种意思,一是折断,二是抓。在兴化方言里,“撧”专指双手用力折断某物之意。

26、裈儿

燕青冷笑道:“他身上都有准备,我单单只这个水裈儿,暗算他甚么?”

“裈儿”,又叫“裩子”,是一种比较宽大、能遮住大腿的短裤。过去农村人在炎热的夏天,上身穿着背心或短膀子,下身穿着裩子,脚上穿个搭煞儿,是过夏的标配。

27、展布

两只快船先行去了。阮小七叫上水手来,舀了舱里水,把展布都拭抹了,却叫水手道:“你且掇一瓶御酒过来,我先尝一尝滋味。”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展布”,也写作“搌布”,“搌”,兴化话念“jǐn”,指抹布。

28、关目

看官听说,这回话都是散沙一般。先人书会留传,一个个都要说到,只是难做一时说;慢慢敷演关目,下来便见。看官只牢记关目头行,便知衷曲奥妙。

——第一一四回 宁海军宋江吊孝 涌金门张顺归神

“关目”,原是戏曲用语,指情节的安排和构思。上述“关目”应该用的本义。但“关目”一词,在兴化现代方言中已经发生了变化,泛指事情、名堂,兴化口语中常用“关目三”一词,如:搞什么关目三,就是搞什么名堂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