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原标题: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安徽日报记者 许根宏 通讯员 钱良好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庐江台创园古圩村,看到安徽皖涛生态农业科技园内,阡陌纵横,稻田成块。

“现在清理是为了做好稻田蓄水,培育龙虾苗,为稻虾种养做准备。”养殖能手姜涛说。今年35岁的姜涛是古圩村人,2001年初中毕业后去北京打拼,做服装零售再到批发,生意红红火火。后来服装商城外迁,生意不好做,他回乡创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018年,他和几个兄弟一起承包了当地2000多亩田,这其中有长满杂草的抛荒田,有常年积水的低洼田。他将小田改大田,平整高低田,低洼处建养鱼塘。

起初几年,姜涛走稻麦两季的种植老路,一年忙下来,收益甚微。于是,姜涛改变耕作模式,刻苦钻研农业知识,四处拜师学艺。

姜涛与村“两委”商量,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把分散小农户集中起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通过实现水电路三通,提高作业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安徽农业大学皖中综合试验站负责人带着专家来到姜涛的田头,向他推荐了稻虾(蟹)共作项目。这年稻子收上来后,他没再种麦,而是找来了挖掘机,在田块周边深挖水沟,实行稻虾(蟹)共养。通过跟安农大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模式,效益提升了很多,肥料的使用量也降低了很多,每亩纯利润达3000元。

紧接着,姜涛在专家指导帮助下发展蟹黄稻、鲈鱼稻、甲鱼稻、黄鳝稻共作模式,收入逐年增加。不料,2020年夏天的一场大水,使姜涛的生态园遭受灭顶之灾,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的成果付之东流。好在有政府的帮助,给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在拿到700多万元补偿款后,姜涛便立即开展生产自救,2021年夺回了上一年的损失。他的400多亩螃蟹基地位于白石天河下游,由于不断改善的优质水源,加上螺蛳、小杂鱼的喂养,螃蟹个大、肚白、绒毛金黄、品质优良,喜获丰收,产值1000多万元。

姜涛跟安农大合作的1700多亩产学研基地,引进嘉优中科六号、隆两优8612等20多个优良品种,采用抛秧、点播、撒播多种种植模式,去年水稻亩产量为750公斤以上。水稻收割后,全部作为优质良种上缴给国家,保证水稻种子的安全。

姜涛的公司基地就在巢湖岸边,作为返乡创业中成长起来的“新农人”,他决心走智慧农业绿色生态循环之路,为保护巢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蔺凯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