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放下自己的张狂和过分耿直,在守住自己底线和原则的基础上,收敛自己的张狂,让自己的柔和与棱角相结合,活出自己一张一弛之道。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想法等等的人(王阳明宁可偏向张狂)(1)

一、

很多人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将人生的柔和与圆滑混淆,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态度和个性。

就像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无为,本身是持守人生平衡的原则,但是到了他们身上却成了放下自己立场,一味妥协与无所作为的处世态度。

在《了凡四训》中有这样一句话: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

什么是端正和扭曲呢?现在很多人看到本分老实的人,都是颇为欣赏,但是在古代圣贤之中,他们提倡的是豪放和有原则的人,至于本分老实的人虽然有一些地方值得喜欢,但是圣人认为这种人处事有失妥当。

所谓“谨愿之士”,就是过于墨守成规之人,处事本分并没有错,但是错的是没有原则的墨守成规。

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别人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他们也会顾及面子,一味的妥协;当别人为了事业积极进取,奋发图强时,他的身上找不出来任何的激进感,只抱着知足常乐的心态得过且过。

要么抱着鸵鸟思想,遇到危险就将自己的头埋起来,要么一味迎合别人的态度,当别人反对某一件事情时,他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跟着附和。

这种人的人缘很好,因为他不会得罪任何人,但是也因为过分圆滑,而错失遇见精彩人生的可能。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想法等等的人(王阳明宁可偏向张狂)(2)

因为外向者过于激进,难以收敛自己的棱角,容易因为高傲带来相应的弊病,而内向者过于圆融,以至于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在应有的局面下也失去了该有的态度,这样无底线的妥协终将成为人生的遗憾。

人生不该过分耿直,带着棱角生活,因为那样会让自己受伤,但是人生需要有一种最起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在自己遇到一些关键时刻,还能有自己的底线,持守自己的原则。

二、

王阳明非常不屑于做“乡愿之士”,他认为这些人表面以忠信廉洁来博取他人的信任,实则以同流合污的方式做人,为了保全利益,不惜讨好小人,看似是正人君子,但是内心实则污浊不堪。

而王阳明的人生态度,就是“宁做狂者,不做乡愿”

有一次,王阳明在巡查时,发现狱卒克扣犯人的口粮用来养猪,以便日后私分猪肉,他不惜破坏监狱规则,得罪同僚,斥责那些虐待囚犯的狱卒,还了囚犯一个公道和人道。

后来在贵州龙场时,拒绝向无理取闹的地方恶势力服软,更拒绝以讨好的方式来保全自身的利益,这些都证明了他富有原则的个性。

虽然王阳明的人生颇有不顺,但是他所塑造的功业,也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人生,他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体悟和学习。

有这样一句话: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家庭之中有一个倔强的孩子,不至于败坏其家,一个国家有刚直的臣子,才不至于亡灭其国。

倔强的孩子并不是一味不听话,而是有自己的骨气,有自己的人格,甚至有一点小小的脾气,只要不犯“狂妄自大”的原则性错误,这样的性格都不为过。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想法等等的人(王阳明宁可偏向张狂)(3)

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刚直的臣子,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逐渐走向衰败。

比如说唐朝有魏征的直言觐见,才有了近百年的太平盛世,魏晋时期正是有风骨绝响的嵇康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才有了当时的辉煌。

人生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态度,只是奉行讨好型的人格,虽然能够让自己活得舒服,但是却很难让自己活得伟大,往大了说,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了有底线和个性的骨干,也会逐渐走向深渊。


古人提出一个道理,叫做“外圆内方”,这样的态度固然可取,但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本性不可能绝对完美。

如果自己达不到完全中庸的态度,那么宁可偏向于张狂一些,也不要过分妥协。

狂放者性格外向,不拘一格,过于激进,而“狷者”属于性格柔和,过于本分,他们或许能独善其身,却不能兼济天下。

如果自己的性格偏圆润一些,可以保全自己,那么自己的性格刚正一些,更利于时代。

而且从人生善恶的角度来说,真正的善就是能站在道义的立场,时刻为他人着想,这也是人生该有的意义和价值。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想法等等的人(王阳明宁可偏向张狂)(4)

如果一个群体集体选择妥协,在关键时刻放弃该持守的底线,这也是一个集体的悲哀。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